作者|謝明宏
今天(11月27日)早上硬糖君想搜點消息,點開百度結果發現李小龍在搜索框上耍雙截棍,原來今天是李小龍誕辰80周年,
今日百度doodle
▽
簡單憨直的長劉海,黃底黑條紋的緊身衣,身后的中式窗格掛著一個大大的“武”字。熟悉的踢腿加抹鼻子動作,配上帥氣的Ending Pose,讓人忍不住想發出“啊噠”的叫喊!
這熟悉的慣性思維,好像李小龍不“啊噠”就沒內味兒,那么,專研無用之學的硬糖君要問了:大陸武學的聲學要義、李小龍的“未解之謎”——他打架的時候,為什么總是喜歡怪叫一聲?
李小龍的嘯
在電影《龍爭虎斗》的開頭,李小龍的喊叫是從“啊”轉“嗷”,雄壯而綿長。這種獨特的喊叫不僅成為李小龍電影的經典橋段,更引來了無數模仿者,最神形兼備的,恐怕要算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里的陳國坤。
在面對敵方的“閃電進攻”時,陳國坤身穿李小龍的黃色戰袍站在球門前,把來球全部瀟灑地彈飛,彈到興起,又是一聲振奮士氣的“啊噠”,
但即使是外型甚至氣質與李小龍都如此相像的陳國坤,都很難模仿到位李小龍的“啊噠”。李小龍看似隨意為之的叫喊,一般人是很難模仿到位的。不是聲調太尖利,就是氣息過于短促,究其原因,李小龍標志性的喊叫,在武術上應該稱為“嘯”,
嘯,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發聲方法,李小龍的拳法,習的是詠春,發源于鶴拳,鶴派拳師打拳常帶鶴嘯,非有內功不能嘯出,常人叫不出李小龍的氣勢,的確是因為功夫不到家,
少年李小龍最喜在街頭與人切磋,他先學的是太極拳但總覺得缺乏實戰技巧。為此,李小龍的父親給兒子找來了香港內家功夫的高手梁子鵬,梁先生深厚的武學涵養與拳理,讓初生牛犢的李小龍見識了山外有山,
十五歲時,李小龍在好友張卓慶的介紹下拜入葉問門下,開始系統學習詠春,開明的葉問并不反對李小龍繼續練太極拳,這為后來截拳道的廣博打下了基礎,他的“嘯技”,可能就是在這一階段習成的。
后來,李小龍又師從陳亨后人學了蔡李佛拳,由此將詠春、跆拳道、太極等諸多中外功夫融為一體,創造出了獨特的截拳道,他的嘯,除了對傳統鶴嘯的傳承,更多的承載了他不懼挑戰的武學思想。啊噠一嘯,無疑是具有宗師風骨的瀟灑應戰,
從配角到功夫之王
半個世紀前,英文詞典里沒有Kungfu一詞,將它帶給世界的,正是一代功夫影帝李小龍。
從拜師葉問,到而立之年創出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截拳道在1972年獲得了權威公認——李小龍入選國際武術雜志《黑帶》的名人堂,他在《生活的藝術家》里寫道:
“習武之人要破舊立新,就像倒掉桌上的半杯水,才能裝更多的水,”截拳道對中外技擊家的超越,不止有容乃大的技法本身,更在于樹立了一種敢于突破的大陸精神。
這種武學思想,也在他的電影中展現得淋漓精致,導演張徹認為:“他的長處是把大陸傳統和現代結合得非常巧妙。”
“功夫”和“電影”,李小龍人生的兩大關鍵詞。1959年赴美之前,李小龍就在香港參演了22部粵語電影,轉戰好萊塢,雖然只得到了《盲人追兇》和《青蜂俠》等配角,但他總是能牢牢抓住觀眾眼球,
李小龍出演《青蜂俠》
1970年,嘉禾電影掌門人鄒文懷找到李小龍,說出將功夫融入電影打出華人雄風的想法,李小龍興奮地用拳頭“啪”一擊手掌,擔當主演的處女作《唐山大兄》應運而生。
李小龍飾演的鄭潮安,在孝的承諾和義氣追求之間矛盾不已。潮安打死惡人后被警察逮捕,充滿著懊悔的表情。除了自己要受法律制裁外,還意味著母親給的玉佩碎了之后,為義失孝對母親的愧疚,潮安不顧實力懸殊挑戰惡勢力的精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2年的《精武門》是李小龍電影里程碑式的作品。電影以霍元甲的死為導火線,進而上升到了抗日民族大義。李小龍飾演的陳真,將從為師父報仇轉向洗刷民族恥辱的意識發揮到了極致。
陳真打敗所有日本武士后,讓到精武館送匾額的武士吞下“東亞病夫”四字的棉紙,報還他們在喪禮上的無禮。用腳踢飛上海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更是讓人熱血澎湃。
從擊敗武士到最后被重重圍困,陳真的挑戰意志從未屈服,直到最后一刻,他還凌空躍起試圖完成不可能完成的挑戰。
相比《精武門》的宏大主題,《猛龍過江》著重突出了“善”與“惡”的兩極對抗。1973年的《龍爭虎斗》,整體故事都靠攏007的諜戰動作風格。同年7月,準備繼續拍攝《死亡的游戲》的李小龍溘然長逝,
僅存4部半主演作品,卻成為世界影史濃墨重彩的一筆,李小龍的電影不僅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孝、信、仁、恕、義”,更推崇了不懼挑戰的大陸精神。以東方內核吸收西方電影的文化審美范式,這是他的影片能夠引起世界共鳴的原因,
孤獨詩人,李小龍的另一面
在《我是誰》里,李小龍寫“在強裝的笑顏后面,是一顆瑟瑟發抖的心,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在給妻子琳達的信里,他寫“人生在世,略具薄資則知足則止”。
今年出版的《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用李小龍的詩稿展現了他在功夫巨星背后詩意的靈魂,在那些和他有過交集的人眼里,李小龍還是一位藝術家和沉思者。
在唯一一次電視采訪中,主持人皮爾·伯頓給李小龍設置了很多圈套性的問題,但都被他哲人的睿智所化解。皮爾·伯頓問李小龍認為自己是大陸人還是北美人,李小龍出人意料地回答“一個人類”,
“在同一蒼穹下,同一個天堂,我們是個大家庭,只不過,大家庭里的人和人也是不一樣的。”
如果70年年代有搜索,硬糖君相信以李小龍連連出奇的哲思與巨星光環,一定會長期霸占熱榜第一。點開百度首頁搜索“李小龍”,我們依舊可以領略在現代媒介關注下一代宗師的風采,在他的黃金時代,人們討論著李小龍主演的電影票房、將他視為華人之光、關心他在片場的受傷情況……
諸如“邵氏竟拒李小龍?!巨星最終簽約嘉禾”、“李小龍電話葉問,師徒二人用行動破不合傳聞”、“武癡李小龍竟是個書迷”等搜索結果,倒是很契合當下吃瓜群眾的好奇心,
質樸的界面有著類似windows95的年代感,厚重的臺式機旁邊放著《精武門》《猛龍過江》《死亡的游戲》三盒錄像帶,李小龍被轉為數字化的視覺符號,超越時空距離和粉絲來了一次“零距互動”,那些逐漸被淡忘的珍貴瞬間,也以人們更熟悉的媒介方式重現。
幾十年過去了,李小龍的身上附著了不計其數的標簽,有人說他是武學宗師也有人說他只是一個演員,拂去民族主義與文化賦魅,他和他的功夫還有現實意義嗎?
當硬糖君點擊百度Doodle,李小龍踢碎屏幕,他的“振藩國術館”雖然已成歷史,但是他對武學的貢獻不可磨滅。他的電影已成老片,但寧為玉碎的精神依舊有新的時代價值,
在后疫情時代,除了經濟的恢復,國民信心的提振也是一種必然需求。看到李小龍還在戰斗,人們自然會想起那些經典角色的堅韌內核,在溫情回憶中重新收獲戰勝困難的勇氣。
“大陸人從來不懼怕挑戰”,或許是時代賦予李小龍的全新解讀,李小龍之所以受到大家的長久喜歡,無疑是因為他早已成為我們心中“不懼挑戰,勇于變革”的符號象征。
你聽,仿佛只要跟著他大嘯一聲,就可以釋放無窮的斗志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