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葉病又稱為玉米花葉條紋病。發病的玉米植株整體表現為黃弱矮小、生長緩慢,嚴重發生時可造成玉米的大幅度減產。其防治上應積極采取農業的、化學的綜合防治措施。詳細介紹如下:
首先來了解一下玉米矮花葉病的發病特征
玉米矮花葉病是由病毒侵染的一種病毒病,主要是通過蚜蟲傳播。玉米整個生育期皆可發病,以幼苗期和抽雄期為害最重。開始發病,玉米植株的心葉基部出現許多橢圓褪綠小病斑,連續排列呈條狀。隨著病情的蔓延,出現葉脈間的葉肉失綠癥狀,最后病葉葉尖的邊緣發紅變脆,干枯易折;感病的玉米植株黃弱矮小,生長緩慢,一般不能正常地抽雄結穗,就是有穗,籽粒也是少而秕。一般情況下旱地、薄地發病較重。
再來了解一下玉米矮花葉病的發病因素有哪些?
玉米矮花葉病的發生情況與病毒基數和傳病媒介蚜蟲基數兩者有關,因此發病因素也是主要圍繞著二者考慮。
-
玉米品種及品種類型對該病害有著不同的抗性,如硬粒型玉米品種較馬齒型品種較易感病。
-
玉米矮花葉病的病原為玉米矮花葉病毒,一般在禾本科雜草上或玉米種子內越冬,待第二年條件適宜時通過玉米蚜、二叉蚜等類型蚜蟲進行傳播。
-
隨著攜帶病毒的蚜蟲吸食正常的玉米植株而使植株染病,之后隨著蚜蟲數量的增加,造成病毒在田間的發展與蔓延,導致大面積受害;另外病毒還可以借助田間農事作業、刮風下雨等進行病毒傳播。
-
田間管理不當,如肥力不足、管理粗放、雜草較多、地勢低洼、土壤濕度大的地塊,植株抗性較弱且易滋生蚜蟲為害,發病較重。
-
氣候條件可影響玉米的生長及傳毒蚜蟲的發生時間、數量及傳播速度等。高溫干旱的天氣有利于蚜蟲自身的繁殖與遷飛,加之玉米由于干旱生長緩慢,抗病能力差,因而可造成嚴重發病。
最后來談一下玉米矮花葉病的綜合預防措施
玉米矮花葉病有很強的破壞性,一旦流行發生就很難進行徹底的防治。因此在生產上,應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通過采取農業技術措施及化學防治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發展與蔓延。
-
如已經發生過玉米矮花葉病的地塊,要進行輪作倒茬,可有效減少病毒的積累,有助于減輕病害的進一步發展。
-
選用對玉米矮花葉病具有一定抗性的玉米品種。如鄭單958、陜單609等品種。
-
播種前要提前對土地深翻曬土,及時清理田間雜草,并帶出田外集中深埋或堆漚,從源頭上減少病源及蟲源。
-
加強田間的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做到氮磷鉀肥平衡施用,植株生長期視具體情況進行及時追肥。注意防旱排澇,大雨過后及時清溝排水,干旱天氣注意適當灌溉,保持適當的田間濕度,以減輕蚜蟲的遷飛傳毒。適時進行中耕除草,增加土壤的透氣性,有利于促進植株健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
播前種子可用內吸性殺蟲劑進行拌種,在預防苗期蚜蟲的同時,也可以培育玉米壯苗,提高抵抗力。
-
苗期要注意蚜蟲的防治,可葉面及地面均勻噴施2000倍液的3%啶蟲咪乳油或1500倍液的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注意無論是玉米植株或者田間雜草都要進行噴施,必要時可用克無蹤等化學除草劑對田邊及田內的雜草進行定向防除,以盡可能減小蚜蟲的蟲源基數。
-
發病初期,可用300倍液的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的1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的20%病毒靈水溶劑、1000倍液的1.5%植病靈乳劑等配合葉面肥蕓苔素、磷酸二氫鉀等對田間均勻噴霧,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以防出現抗藥性。每周一次,連續三、四次。注意田間一旦發病,應及時施藥,并采取相應的壯苗措施,以確保防治的效果。
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玉米矮花葉病是一種破壞性較強的玉米病毒病,發病植株整體表現出黃化矮小、生長緩慢,一旦流行發生很難徹底防治。因此在生產上需要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對病害進行防治。關于玉米矮花葉病的特征及綜合防治問題就介紹到這里,如有什么疑問請關注并私信小編。謝謝閱讀,我是三農參謀。
[贊][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