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近年古裝劇市場有一個怪圈:劇還沒上,就開始拼命吹服化道多考究、多燒錢的,就算不是爛劇,口碑也一定會兩極分化;反而一些逆襲成高分的小糊劇,要么無人討論服化道,要么就是怪服化道拖累了演員的顏值,比如最近的《御賜小仵作》。
圖片來源:《御賜小仵作》
其實,除了豆瓣8.3的《御賜小仵作》,另一部封神之作、豆瓣8.0的《慶余年》也是如此,咂吧咂吧你還會懷疑,這倆劇組的服裝造型是不是一個培訓班里的同學,
一樣莫名熱愛給男性角色加劉海;而且服裝說不上哪里不對,但一看就有種架空的味道,難道,高分古裝劇的代價就是犧牲服化道?
圖片來源:《御賜小仵作》
圖片來源:《慶余年》
我留意到,這兩部劇的導演年齡都偏大,都經歷過以前直接拍劇賣電視臺的年代,
《御賜小仵作》的導演樓健雖然是第一次拍網劇,但實際上已經有20年的從業經驗,他在采訪中說,自己用的是以往電視劇的生產方法去制作這部劇的,演員照著角色挑,角色按照正常人塑造,拍攝按照影視學里教的拍,有限的經費按照能省就省的方法花,而且導演也不賣慘,認為自己“養成了低成本干活的習慣,有各種方法完成它”,
簡單來說,導演認為自己是平常般做事,而在我們看來,這就叫做“全靠同行襯托”,
導演樓健的其他作品丨豆瓣
正是因為以前的影視劇和如今的網劇運作方式不同,所以內容的傾向也不同。而服化道是宣發時的重要物料,自然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和電視臺播放不同,網劇很看受眾,所以偏愛有粉絲基礎、粉絲也愿意幫忙“做數據”的流量明星,而網劇的生產內容又有很高的重復性,不論是基于迎合粉絲需求的原因,還是利于宣傳的角度,很容易就會陷入“重點偏向服化道而非劇本”的怪圈,
甚至于,現在很多網劇更愛打造自己傳播“非遺”、歷史考據的形象,也是因為視訊網站迎合年輕觀眾的緣故(并沒有說這么做不好的意思)。因為對于年紀稍大的觀眾來說,“非遺”不神秘,歷史不“重要”,大家就是來看劇情和表演的(也沒有說年紀大的觀眾不關心非遺與歷史的意思),
《延禧攻略》中的仿點翠首飾,不是真的點翠
于是,在能省則省的資深從業人員眼里,節省服化道性價比很高;而從網劇的制作思路出發,放大服化道的噱頭很重要。
那怎么節省呢?
對于古裝劇來說,就是服裝造型延續以往程式,非主要角色減少定制的服裝和頭套,比如,觀眾對《御賜小仵作》里角色的發型意見頗多,但古裝劇的頭套其實成本很高,且要根據演員定制,大幾千上萬都是平常數字。這看起來就是很值得節省的樣子,
還有,古裝劇的世界全靠劇組營造。鏡頭里出現的內容,從建筑街道到路人甲乙丙丁穿的衣服,如果要做到對應劇本時代,花出去的也都是錢,所以將它盡量做得架空,利用現成的條件,又是一條節省的法子。
圖片來源:《慶余年》
估計有人要提出異議:節約歸節約,《御賜小仵作》里的男性角色的官服造型都挺帥的,便裝整個不適合的劉海,也不屬于節約范疇吧?
因為還需要節約時間和人力。影視并不是將現實簡單記錄,而是將影像的組合提煉后的表達,所以影視劇會做出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東西,以便于觀眾的理解,有點類似戲曲里的衣箱和臉譜,
舉一個《瑯琊榜》的例子,梅長蘇這個角色的三個階段有三個截然不同的造型:林殊時期有明顯的劉海,凸顯少年人的意氣風發;在江左盟時兩鬢和腦后有垂發,顯示江湖人的不羈瀟灑;進入廟堂斗爭后,發型是整齊地束起,看起來清明嚴謹。
圖片來源:《瑯琊榜》
圖片來源:《御賜小仵作》
這是資深制作班底比較熟悉的一套男性角色的古裝造型思路。它并不像網劇那樣首先考慮的是這個演員帥不帥,而是這個角色能不能通過造型被充分詮釋,兩者兼顧當然是最好的,但顯然費時費力,也就是費錢,
若從歷史的維度去看,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史實的,包括“將頭發全部束起來”的這個選項。主要有這么幾個區別:
發髻的角度不對。古裝劇為了讓正面鏡頭更容易拍攝到發髻,往往把發髻做得偏前、偏高、偏大,小小聲說一下,因為戴頭套,所以發際線也比較靠前——古人也有禿頭煩惱啊。
還有一個就是,像古裝劇那樣裸著發髻,在古代其實很少見。即便是比較卑賤的階層,也常常將頭部裹起來,更別提有身份的人就要戴巾冠帽了。
明《朱子像》
明《貨郎圖》
1935年,華山道士
注意,不是像楚楚那樣只將發髻包住,所以,除了一些未成年的孩童,成年的古人就根本不會搞劉海那一套。
劉海出現在古裝劇里,是因為古裝劇吸收了時裝造型的元素。女性角色這邊,楚楚的劉海就是演員蘇曉彤本人的劉海,而且她出演《大宋少年志》的時候就有了。而冷月的劉海,如果不看她身上的古裝,就是大街上很多小姐姐會留的那樣,
圖片來源:《御賜小仵作》
她倆的這個造型區別,也在《大宋少年志》里出現了,因為軟妹齊劉海,俠女長劉海,也是比較套路的設定,
圖片來源:《大宋少年志》
所以,古裝造型就分成了兩截:劉海這截和時裝接軌,發髻那截點出古裝背景。
回過頭來看男性角色的劉海,看起來很怪的原因是,這些劉海都是上一代流行的了。曾經港劇就很偏愛這樣的古裝造型,但那一代男星可都是60、70后的年紀,放在網劇里就會讓觀眾很不適應,
大陸香港演員吳岱融的古裝與時裝造型對比
圖片來源:《御賜小仵作》
《御賜小仵作》的幾個男演員都屬于比較周正的長相,穿官服的時候略去了劉海這樣的“干擾因素”,就會顯得清爽利落。
男主“小金魚”雖然沒有劉海“干擾”,但他的頭套也顯得很“老氣”。這也是以往常見而如今網劇不常見的,
一般即便是這樣全部束起來的造型,為了修飾演員的形象,頭套也不會這么僵硬,而是會做出一些蓬松感,發絲的走向也會做一些調整,看起來像是男生將短發向后捋的樣子,依然是努力接近時裝造型,雖然扎過馬尾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做法是不現實的,但造型上更照顧演員。
圖片來源:《御賜小仵作》
經過設計打理的束發造型丨左:《擇天記》,右:《仙劍奇俠傳3》
《御賜小仵作》的官服也有類似的問題,整體的設計思路仿佛還留在《神探狄仁杰》的年代。
圖片來源:《神探狄仁杰》
圖片來源:《御賜小仵作》
比如,幞頭不能加帽正(就是黑帽子上那塊裝飾玉),《大宋宮詞》剛剛才因為這個問題被群嘲過,如果影視劇的理念落后于觀眾,這就真的很尷尬。
圖片來源:《御賜小仵作》
圖片來源:《大宋宮詞》
又比如圓領袍的問題,對比一下隔壁的《長安十二時辰》,就會發現《御賜小仵作》里的圓領為啥這么寬、袖子為啥這么窄、衣服為啥穿起來這么瘦、腰帶為啥這么緊?
圖片來源:《御賜小仵作》
因為雖然大家都叫圓領袍,但早期影視劇里的圓領袍是從戲曲里的官衣發展來的。而官衣在整整一個清代里都只存在于舞臺上,發展得十分形式化,離唐代差著老遠老遠。
唐,敦煌供養人
那動不動就把領子裝飾一下,把袖口裝飾一下的習慣,如今還這么做的怕也只有TVB了。這問題也不是“官服半永久”可以解決的,只能說在劉海的“幫助”下,官服造型被襯托出來了,
當然,作為一部2021年上映的劇,也不是只有那些“穿越”而來的服化道,還是有一些新東西的,楚楚的幾個女裝發型應該還是參考了一下,而婚禮的紅男綠女也是吸收了現在古裝劇的理念(雖然也夸不出更多了)。
圖片來源:《御賜小仵作》
這種偶爾且零碎的細節,至少讓這部劇看起來不至于像一部庫存多年的“遺珠”,
導演樓健在采訪里說,自己這么多年都不在意宣傳。畢竟在他的從業生涯里,導演并不參與片子的售賣,而以前的買方也只有電視臺,觀眾們舉著遙控器,好看就追,不好看就換臺,也不需要上網做數據。
這個采訪里,最出名的一句話其實是“很多導演都不親自拍了”。何止呢?演員很多也不親自演了,而最近讓幾個長視訊平臺憂愁的問題,不正是有了“5分鐘看完一部劇”以后,觀眾也不親自看劇了,
可能在更早之前,部分粉絲為了做數據而多開設備、瀏覽器刷播放數據的時候,觀眾就已經不親自看了,網劇仿佛成了月餅票,欣欣向榮地流轉了一圈,但其實沒幾個人真的嘗到月餅、更沒幾個人真的愛吃,
雖然我經常分析古裝劇的服化道,但也一直強調,服化道就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好的影視內容生產方法,其實一直都沒變,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高分古裝劇,服化道的拉胯終究只是表象,月餅好看、月餅票有設計感,都頂不上月餅真的好吃,
本文影視圖片版權均為影視制作方所有,本文僅作知識傳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 最近的文章 *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筆者已出版《圖解大陸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非常好看地喜歡這種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