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以人為本的文明社會,卻被醫保體系拒之門外,你能想象嗎?這件事就發生在湖北,
11月23日,有網友爆出,湖北宜昌一位老人獨自冒雨到辦事窗口交醫保,卻被社保員告知:“不收現金,要么告訴親戚,要么你自己在行動電話上支付,”老人弓著背,坐在小圓椅子上,眼神里滿是不知所措,
現場畫面讓人心酸。/沸點視訊,建議橫屏觀看
事發社區回應稱,已經聯系她的子女、傳達辦醫保流程,“后來,志愿者把老人送回了家”,面對求助,社保員依舊沒能提供另一種符合老人習慣的繳納方式,而是叫她的孩子下次來幫忙。
且不爭論要是孩子有空,老人也不至于獨自冒雨出門的偽命題,這一群體在人生前60多年里形成的思維,竟在一夜間變成“累贅”的根源,足以反映,技術發展沒有為老人保留緩沖余地。
但社會發展趨勢永遠是向前的,不可能倒車。數字化,是溝通、交易、文化傳播等方面再一次打破天花板的體現,接下來,奔跑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社會發展沒法等人,只能讓人去適應它的節奏。
老人需要的到底是行動電話,還是一部電話?/圖蟲創意
老人與數字社會,應該是誰適應誰?是要老人加速學習、成為無所不能的資訊能手,還是要請資訊發展稍微“慢”一點兒、等等老人家?
這個問題,引發了我們新周刊APP編輯部內部的大討論,結果是,誰也沒法說服誰,
于是,我們提筆、寫下各自的觀點,爭論一番。不知道你更同意誰的說法?
當老人成為數字棄民
我們還可以等等他們
發聲者:米老鼠
新聞視訊還沒看完,我的腦袋就被氣炸了:老人明明已經是弱勢群體了,竟還有人這么殘忍地對待他們、拒絕他們使用現金!
誠然,支付寶、微信支付兩大移動支付巨頭,使大陸成為全球第一大移動支付市場,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順利地搭上數字化發展的快車,對于那些大半輩子都沒有接觸過互聯網的老人來說,學習智能行動電話、適應移動支付這樣的“小事”,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容易,
數字化時代里,老年人成了“寸步難行”的邊緣人。/視訊截屏
據《大陸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截至2020年3月,大陸網民規模達9億人,60歲及以上的網民占比僅為6.7%;目前大陸60歲以上的人口已高達2.5億。也就是說,有近兩億的老人沒有接觸過網路,
不會上網,導致老年群體在資訊時代中嚴重失聲——他們無處表達訴求和困難,只能被動地成為互聯網中“沉默的一代”。
我們常常用自己的思維、生活習慣去反推老人的狀況,導致難以估量他們在使用新科技時可能遇到的種種難題。當我們強調“老人應該與時俱進”時,忽略的可能正是這個時代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平等,
老年人的記憶力、視力、認知能力都在衰退,/《飛躍老人院》劇照
成長于“前數字時代”的老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要低很多,更對網路世界日新月異的“規則”無所適從——
老人的記憶力、視力、認知能力都在衰退,動一動手指、點擊不斷跳出的窗口、下載更新APP……這些看似再簡單不過的操作,對老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加之許多老人受教育水平較低,甚至有一些是“文盲”,要讓他們使用移動支付,就得從認字、學打字干起,這是一段多么漫長又繁瑣的過程啊!
老人行動電話還是沒法幫老人們追趕“智能時代”。/圖蟲創意
另一方面,老人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和經濟水平息息相關,一、二線城市的老人更具備購買智能行動電話的經濟能力,并跟他們的子女學習上網,或去老年大學部進修“智能行動電話學習”課程,
但在經濟水平落后的鄉鎮、農村地區,老人面對互聯網學習是“孤立無援”的,更不用說孤寡老人、無收入老人、空巢老人……
梁文道在推薦書籍《老科技的全球史》時,曾提出疑問:科技史到底應該關注什么?我們總是關注科技帶動社會進步,但卻忽略了科技應用所需要的社會條件。
電子支付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問題,/Unsplash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制造了大量“數字棄民”,但社會卻沒有同步推行“數字技能”培訓、沒能照顧那些被互聯網拋棄的邊緣群體,
當老人緩慢地掏出現金、清點現金時,我們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到頭來,本該是“為人民服務”的技術,淪為了“異化人”的冰冷機制。
給規則賦予“人情”,并不太難。/新聞截圖
無論如何,科技、規則的服務對象始終是人,而不是相反的——
當老人淪為數字棄民,我們可以等等他們,推行更有溫度的公共服務和政策,讓所有人一起前進。
除了主動適應發展,
難道還有別的選擇嗎?
發聲者:湯湯子
在“老人獨自冒雨交醫保”新聞下方,出現最多的評論是“請時代等等老人”。
我完全同意,
但“等等”一詞用得別扭,讓人想起經常看到的句式:“你跑太快了,停下來等等我吧。”
難道前面的人等后面的人趕上了,兩人就能做到并肩前行嗎?不會的,差距依舊會慢慢拉開、重復上演“等等”場面,因為前面的人永遠在跑、后面的人永遠在走,“等等”的動作只是徒增全程用時,
數字化,考慮的是社會絕多數群體的利益,實現紅利惠普。
先不提咱們“左手短視訊、右手外賣軟體”的逍遙日子是怎么來的,光從解決了“線下掛號導致黃牛泛濫”“路邊打車難導致時間損耗”“疫情期間現金交易可能加快病毒傳播速度”等問題上看,數字化就不該被輕言慢下來,甚至停下來。
可以在老人常去的公共場所,如超市、餐廳、醫院等,保留少量現金交易窗口,但也該鼓勵他們學習用行動電話付款,
我一直認為,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數字化與情懷缺失、集體性冷漠現象加劇沒有直接聯系,它只是提供了網路公共平臺,將本就存在的人性陰暗面整合、放大,
老人感到被忽視、被邊緣化,是個別新技術在投放前期,未及時考慮到不同人群需求,以及社交模式變化導致的,
相比年輕群體,老人的消費欲和參與欲較低,不符合市場商機,導致科技在研發前期,會優先考慮年輕人的喜好。
隨著數字化發展逐漸成熟與“接地氣”,這一現象已得到重視,比如市面上出現特大字號的老人行動電話、一鍵進入的行動電話程式與便捷閱覽界面、與老年卡整合的健康碼……社會不但沒有忘記老人群體,更想帶上他們“一塊飛”,
另一方面,互聯網讓社交模式產生變化、讓面對面交流頻次減少,削弱了老人在大眾輿論中的話語權、給后者帶來負面情緒——覺得自己淪為了“時代的犧牲品”,
其實,每一個人都可能被“淘汰”,與年齡無關,取決于對待新事物的態度,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積極老齡化(Active Aging)”的概念,將“獨立、參與、尊嚴、照料與自我實現”納入“成功老化”的標準,在當下的數字化浪潮中,擁抱新科技,正是獨立、參與和自我實現的體現,
無論是為了融入家庭話題,還是別的原因,愿意接受互聯網,怎么說都是好事。
89歲的江敏慈(@敏慈不老),在孫子的“種草”和幫助下,由一名普通老太太變身為“史上年紀最大原PO”,在B站上取得第一支視訊就收獲10萬粉絲、單支視訊播放量最高達503萬次的成績。這也告訴我們——
老人不是絕對的“時代犧牲品”,積極融入數字社會,需要他們主動的態度,以及兒女們的“文化反哺”,
數字社會,當然會給予老人更多照顧,但要停下來等待,是不可能的,用個體力量對抗大趨勢,就如雞蛋碰石頭,吃虧的是雞蛋。
既然如此,何不鼓勵老人適應變化、追上時代的步伐。跑慢一點,也比永遠躺在舊時光里好。
誰規定人到了一定年紀,就必須停滯不前呢?/pexels
智能對年輕人就很友好嗎?
發聲者:菜菜花
新聞中的老人不容易,但年輕人也很難,
說一個大家可能知道的事情:
每個星期一,都是麥當勞的會員日,這一天會有各種優惠,比如免費領薯條、全家桶半價等等(沒有為它打廣告的意思)。
同事胡同,一位40歲的和藹大叔,盡管來麥當勞消費過多次,卻至今不知道有這個優惠活動,突如其來的各種優惠,讓他眼花繚亂,大家習以為常的小程式,他一路上不斷研究,也花了近30分鐘才完成點餐。
盡管還沒有步入老年,但越來越智能化的社會,也讓這位身經百戰的中年人無所適從。
說實話,小程式點單確實方便,起碼省去了在用餐高峰期的排隊時間。但吃飯的流程越來越智能,也削減了大家一起哈拉、研究菜單的樂趣。
而有些所謂“智能”的東西,未必能給使用者帶來便利。
近幾年總有這樣的新聞,說某某想購買同一家銀行的不同理財產品,結果被要求下載兩三個APP,甚至出現同一家銀行有8個APP的情況——都是一家銀行,推出那么多APP干嘛呢?
就在前兩天,多家銀行APP被通報“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未提示用戶閱讀隱私政策”,著實讓人擔憂,我之前看到過一段來自年輕人的抱怨,大意是說:
當我走進一家銀行辦事,我只希望你告訴我要攜帶什么材料,我提供給你,然后事情就搞定了,
我不想每辦一件事情,都要下載不同的APP,進行資訊填寫、身份證驗證、人臉識別等一系列繁瑣的操作,你跟我說這些APP多么多么有用,然而在我踏出銀行大門后,卻再也沒有打開過它。
我上大學部的時候,選課要下載一個APP、上網課又要下載一個APP、考試還得下載一個APP;平時填個表格資料,動不動就要關注某某公眾號、注冊某某小程式,完了還得上交截圖匯報;有時候信號差或內存少,行動電話老是會閃退,讓人暴躁,
之前還有人說,有老人去醫院看病,不知道要在網上預約掛號,工作人員教老人用行動電話操作,結果老人從兜里一掏,是部老人機——根本上不了網。除了老人,難道第一次去大醫院的年輕人都知道要預約掛號嗎?未必吧。
也許年輕人的適應能力比老人強得多,也許未來的大趨勢就是這樣子,但年輕人就一定喜歡這些智能化的東西嗎?
回歸母題:該鼓勵老人適應數字社會嗎?
三種觀點,單個拎出來看,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模棱兩可,有點像縮小版的互聯網輿論生態——每個人都天然地帶有非理性情緒,都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為自己的立場辯解,
社會上層者堅持,個體應該主動適應發展;兒女們呼吁,社會應該保留人情味與老人們“慢一點”的權利;更多厭煩了快節奏生活的人,表示不但不鼓勵老人適應數字化,自己也不想適應,只想提前過上“養老生活”。
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統籌:穎寶
撰文:米老鼠 湯湯子 菜菜花
參考資料
[1] 誰幫老人邁過“數字鴻溝”?|人民日報
[2] 快時代如何善待“慢行者”|新華網
[3] 數字化生活,別讓老人掉隊|廣州日報
[4] 為什么我們看不見貧窮、衰老、邊緣?|看理想
[5] 無現金社會,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第一財經
人辣么多,還得用歪果老仁…
哈哈哈之前我還挺喜歡看變形記的,演員的品格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