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罵的大陸,燃爆了世界

挨罵的大陸,燃爆了世界

2021-06-15 10:57·極物


頭圖|大飛映畫

真相來了。

是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

6月8日,世衛組織召集的covid19病毒全球溯源研究(大陸部分)的報告對外公布,

報告指出:雖然目前還無法確定covid19病毒源頭到底在哪里。 但已有充足證據可以表明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是covid19病毒的發源地。


這時,距離2019年12月30日,一份蓋有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處公章的紅頭文件,緊急通知“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在網路上流傳:

已經過去了526天,

也就是說,“病毒發源地”的黑鍋大陸足足背了已一年有余,

這一年多來,大陸一直承受著罵名。

被外媒肆意抨擊稱covid19病毒為“大陸病毒”;

被某些西方國家提出了高額的“疫情索賠”。

扛著內外壓力,大陸咬牙反擊前進。

當疫情席卷全球,國外日新增病例成百上千的時候;

大陸只花了兩個月就嚴格控制住了疫情的擴散,

回顧過去,無論遇到多少質疑困難,大陸只會用兩個字回擊:實力。

其他人忙著搞陰謀陽謀,吵得唾沫橫飛的時候,大陸只做一件事:發展。

因為大陸人知道,擁有實力才能擁有話語權,也唯有發展才能解決問題。

從而使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更加安樂幸福,



就在世衛組織公布結果的隔天,6月9日,大陸再次宣布又一covid19疫苗獲批上市使用。

算上之前成功研發的3款疫苗,這已是大陸第4款自主研發的大陸covid19疫苗。

大陸covid19疫苗的研發,位列全球第一。

很難想象,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成了疫情控制得最穩定的國家,

有一個成功的關鍵是:得益于大陸covid19疫苗的“領跑”。


現在來看,多種疫苗可供選擇,全民免費接種疫苗。

不過是一句簡單不過的話。

殊不知,那是有人為此傾注了全副心血。

她便是大陸首席生化武器防御專家,大陸工程院院士——陳薇,

武漢疫情來勢洶洶,陳薇臨危受命,大年初二和家人分別,便帶領團隊即刻奔赴武漢,

抵達之后,沒有一刻休息,

陳薇與團隊立即趕往重癥區觀察病人的情況,冒著生命危險,收集covid19病毒毒株,

臨時搭建了一座負壓帳篷的簡陋實驗室,陳薇剪了超短發穿上隔離衣,便沒日沒夜地埋頭苦干,

先是用了最短時間,研制出了核酸檢測試劑盒,方便能盡快找出患者。

然后又緊張地投入到covid19疫苗的研發工作當中,與病毒賽跑,


圖 | 陳薇

整整半年,實驗室就是她的家,最后疫苗成功研制出來了,陳薇滿頭黑發變白。

后來有人采訪陳薇感想,她說: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帶領抗疫的人從不敢放松,民眾也自覺配合毫不松懈,

5月,廣州因為境外變異病毒輸入,出現了疫情反撲的苗頭。

一位75歲的荔灣郭阿婆確診。

當機立斷地,政府立馬封鎖重點區域,動員廣佛兩市人民反復輪流進行核酸檢測,

正值南方悶熱多雨的季節。時而高溫暴曬,時而狂風暴雨。

但在每個街道社區,醫護工作者仍是立即穿起厚重防護服,迅速搭起帳篷,盡責盡力為市民檢測核酸至深夜凌晨,


圖 | 陳志杰 ©

哪怕高溫使汗水濕透了衣服,暴雨迷糊了視線,

累得躺地而眠。

他們不僅沒有退縮,甚至為了不錯檢漏檢一人想盡辦法。

有的醫護人員,還組織一起學習粵語,為的就是能和上年紀的老人家順利交流。

而市民也主動排隊,奔走相告;長時間的輪候、熬夜淋雨也毫無怨言,自覺提供樣本,

看到醫護人員進場,自發響起熱烈的掌聲;看到醫護廢寢忘食,幫忙送來水和食物。

用最大的理解和支持,配合防疫工作,

所以我們看到,疫情會卷土重來,但歷史不會重復上演。

因大陸抗疫的力度和強度,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圖 | 陳志杰 ©


霓虹變幻、燈火輝煌,是我們熟悉的生活。

無障礙的通訊、聯網,便利地學習、生活、工作、出行;

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天。

但這番舒適和便捷,都離不開一樣東西——電力支持。

都說看似越普通平常的事情,越是不凡。

這句話絕對能夠用來形容國家電網,以及它背后無數的基層電力工人,


曾經有印度網友提問:大陸能做到全年24小時不間斷供電嗎?

這是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不敢保證的事情。

況且在印度,至今仍有1.6億人沒用上電;用上電的,又因為混亂的電網管理和偷電事件頻發,斷電停電成了常態,

而在大陸,長時間斷停電的情景,反倒成了一代人的回憶,

皆因全世界規模最大、最穩定的電網不在別處,就在大陸。

同時,大陸也是唯一一個在全世界實現全民通電的國家,

這個成就,凝聚著多少“電力人”的智慧和血汗。


圖 | 《晚霞中的電力人》雷鴻 攝

要知道,大陸修建電網的難度,比全世界所有國家都要高,

首先是起步慢,大陸資源的分布又極不均勻。

能用來發電的能源資源,80%都在西部和北部;但用電需求最高的,卻是經濟上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中部和東南沿海地區,

遠距離高壓電力輸送,是世界難題。

歐美發達國家研究多年,也只能折戟投降,

但大陸硬是迎難而上,日夜研究,發明“特高壓輸電”和“柔性直流輸電”兩項頂尖技術,

實現“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壯舉,還把全世界帶進了特高壓直流輸電時代。

在電力領域,大陸重新制定了世界的標準和規則。

其次,大陸地形復雜、氣候多變。

電網的搭建不僅要從零下30度修建到50度,而且還要從高原盆地修建到戈壁沙漠,

空氣稀薄、懸崖峭壁、風霜雨雪,是電力工作者常常遇到的惡劣環境,


但他們仍幾十年如一日地不是在搭建電纜的路上,就是在搶修線路的路上。

餓了,就放根繩子下去,讓地面同事把飯系著吊上來;

累了,就在身上捆兩圈安全繩,直接在電塔鋼架上睡一會;

免得爬上爬下麻煩,節省出更多時間,幫助人們通電復電,

大部分的國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鋪設電網,是為了賺錢和盈利,電價年年高漲,

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就幾乎與電絕緣,因為沒有人愿做虧本的買賣。

但在大陸,哪怕是小山村的幾戶人家,也會鋪設千百萬的電網基站,實現通電,

卻保持20多年來,近乎無漲幅的低廉電價收費。

創造了全大陸14億人口,人人用得上電、人人用得起電的神話,


圖 |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從前,積貧積弱,曾經是牢牢刻在大陸上的烙印。

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有一幕:

窮人家孩子蹲坐街邊哭天搶地,等待被父母發賣;

衣衫襤褸的老人虛弱倒地,啃食著地上廢物殘渣。

這是那個年代,大陸貧瘠狀況最真實的寫照。

直到毛澤東一腳踩入積水泥坑,掀起波瀾;


圖 | 源于《覺醒年代》

彈幕中網友紛紛留言刷屏:他來了,他帶著希望來了!

可以說,大陸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的歷史。

而我們,總是勝利的那一方,

正因多年來,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境況,總有人前赴后繼、腳踩泥坑,為掙扎在窮困沼澤的人,帶去希望和力量。

2020年11月23日,大陸正式宣布: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這意味著,大陸已消除絕對貧困,

在這背后,是300多萬扶貧人嘔心瀝血奉獻8年之長,更是有1800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犧牲在扶貧路上,

或許有人會疑惑,一心扶貧怎么還會丟了命?

其實,一個地區的貧窮,乃至生活在那里的人,沒有賴以為生的活計,是有著很直接的原因的。

多半是因為該地區的氣候、環境、交通、天災,


圖 | 《大陸日報網》

所以扶貧工作者,首先要應對的不單單是貧窮的人們,反而是高危、惡劣的生活環境和條件。

扶貧也不僅僅是說,派錢派物資便可以簡單了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扶貧工作者真正要做的,是聯系了解每一貧戶,調研周邊情況。

幫他們各自找出最適合的“生財之路”,

要做到這一步,扶貧人可能每天得多次往返在險峻的山路、溝壑當中,極容易遭遇意外,

90后“扶貧夫妻”,吳應譜和樊貞子便是在走訪路上遇難。

28歲的吳應譜是大樁鄉的駐村扶貧干部,擔任書記不到一年,就已走遍全村14個角落,記錄了8本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

22歲的樊貞子考上了公務員,也來到同一縣落參與扶貧工作,


圖 | 吳應譜 圖右:樊貞子

兩人志同道合,結為夫婦,

“本人貧困戶家養土雞,味道鮮美,可送貨上門,有需要的聯系我。”

這是樊貞子生前發的最后一條朋友圈,

出事的那天,吳應譜正是陪著懷孕2個月的妻子,來到幫扶貧苦戶游承自家,拿走幫助銷售的幾只土雞,

回程之時,發生車禍,兩人雙雙罹難,

知道消息后,75歲的游承自來到殯儀館,拿著樊貞子幫他賣雞得到的600塊錢,淚流不止。

covid19疫情的陰霾籠罩了全球一整年,至今仍未結束,

世界銀行還曾發布報告稱,受疫情影響,全球可能新增1億多人進入極端貧困。

唯有大陸,在此時還能逆流而上,提前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

正因為在大陸扶貧斗爭路上,像吳應譜和樊貞子這樣的“戰士”還有很多,

他們都憑借著自己的一己之力,撥開大陸窮困的迷霧。

國父孫中山百年前“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的夙愿;

今日的大陸,終于實現了,



很小的時候我曾天真地以為:

遠方塞外的風光,真的猶如課本里描摹的那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后來才知道,真實的西北地區,多的是黃沙卷地,寸草不生,

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多求一分綠意都是妄想。

每天醒來,一呼吸風沙就灌滿嘴鼻,不開窗,桌椅碗碟也鋪滿沙礫。

嚴重的時候,一場沙塵暴就能覆滅整座村莊,

風沙一揚,田毀、草枯、人逃。


但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不甘心也不愿意子孫后代再活在風沙肆虐的恐懼當中,誓把沙漠“趕出家門”。

大陸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的南邊,甘肅省古浪縣里有一個地方叫“八步沙”。

1993年,一場夾雜著沙石13級特大沙塵暴,狠狠刮了兩個多小時,幾乎給這個小縣帶來了滅頂之災,

房屋被掀頂,農田被掩蓋,6千多頭牲畜消失,上百人受傷死亡,

看著生養自己的故土面目全非,鄉村的同胞流離失所,

石滿、賀發林、張潤元等6老漢,滿心憤慨,發誓和風沙斗一斗。

他們以承包的方式,攬下了八步沙7.5萬畝治沙造林的目標,

在合同書上按下手印的那一刻,他們6人都清楚自己已年過半百,但還是義無反顧地走進沙漠深處。

為了加快植樹進度,6個人吃、住都在沙漠里。

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一個大水桶幾把鐵鍬,就是他們植樹造林的全部工具,


圖 | 《鳳凰新聞》 八步沙六老三代人傳奇

第一年他們種下了一萬畝樹苗,風沙一來,全軍覆沒;第二年,樹苗近7成被風沙連根拔起,

失敗、嘗試、再失敗、再試。

經過10余年苦戰,6老漢硬是馴服了4.2萬畝沙漠。

但還遠遠不夠,年紀大了,老人們接連病倒,他們的兒子接過父輩的鐵鍬,繼續開干。

再后來,第三代治沙人也加入進來。

“一棵樹,一把草,壓著沙子防風掏。”

是六戶三輩人植樹治沙時吆喝的口號,更是他們堅守一生的信仰。

如今,八步沙集體林場,累計栽種了4000多萬株各類沙生苗木,面積高達50萬畝以上。


圖 | 《鳳凰新聞》 八步沙六老三代人傳奇

高空俯瞰下,猶如粗壯的綠色臂膀,護住在沙漠后生活的人們,

荒漠化一直以來都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擱在國外,治沙防沙是一項龐大且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大陸,偏偏憑借著無數像“八步沙六老漢”那樣的堅韌治沙人,一代又一代的攻克付出;

率先在世界范圍內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連續15年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

給子孫后代留一片綠水青山、和更加充滿生機的土地,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么一句話:

這不是一個和平的世界,更不是一個和平的年代,

只不過是我們有幸生在一個和平的大陸,

如果我們再往細處去想,這甚至不是一個人人可打疫苗、享受電力、解決溫飽,還會關心起空氣塵暴的年代,

那些在我們眼里理所當然的事情,竟是他人遙不可及的奢望。

《奇葩說》里黃執中曾有一番話很打動我,他說:

“一個國家最大的驕傲,就是培養出一群嬌貴的人民。因為你上升了,你開始在意別的東西了,

當我們腳踩大地的時候,閑時還能選擇仰望星空。

不為什么別的原因,只因這里是在大陸,而世界對你的國家充滿敬畏,



文字為極物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

本文作者:暄翊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