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歷經三個社會政治組織形體,分別是早期的王政時代、共和國時代以及帝國時代,這三個時期雖然都是以奴隸制經濟核心基礎的。
但是無論是政權組織形式、管理機構還是在經濟文化上,都展現出了既然不同的發展模式,而且每兩個社會政治形式更替之時,也就是王政時代轉向共和國時代,共和國時代轉向帝國時代,
這兩個關鍵時期,古羅馬社會經常會出現非常深刻的變革,從王政時代向共和國時期轉變之時,就已經出現了非常激烈的社會階級斗爭,
平民由于不滿這種極其專制的貴族政治,主動與奴隸階層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貴族勢力,并連續發動了平民撤離運動,
就此使得貴族勢力不得不選擇妥協,最終在政權組織形式上,給予了羅馬平民官、保民官的位置,這也是羅馬進入到共和國時期的重要標志,影響非常深遠。
不過隨著社會階級矛盾的再度尖銳,特別是奴隸階級和羅馬奴隸主之間的關系愈發惡化,此前繁榮的羅馬社會,實際上促進了人本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而在這種思潮下,羅馬奴隸主對于奴隸的態度卻愈發惡劣,將其視為“會說話的工具”,這直接導致了雙方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到了共和國中后期,奴隸起義的接連不斷,成為了社會主體。
奴隸頻繁起義實際上對于羅馬共和國時期的穩定,造成了巨大沖擊,與之相適應的便是羅馬共和制度,在奴隸起義戰爭的沖擊下,也逐漸走向了接替,
雖然在共和國后期相繼出現了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但是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舉措,最終在斯巴達克起義運動的沖擊下,共和國末期的古羅馬,進入到了不倫不類的三頭同盟政治時代,
為什么說其是不倫不類呢?三頭同盟政治模式的醞釀、出現以及發展、確立,都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背景的,可以說其是當時特殊歷史時代、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特殊產物,
而且三頭同盟政治體制的確立,標志著古羅馬共和時代的結束,從而開啟了下一個新的政治體制,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帝國時代,
因此,可以將羅馬共和國晚期的三頭同盟時代,被認為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古羅馬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出現了非常顯著和深遠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一方面推動了的羅共和國馬走向滅亡,一方面帶領羅馬人迎接了一個全新帝國時代的到來,
有人說羅馬三頭同盟,實際上是也屬于共和體制,畢竟有三大軍政勢力相互牽制,避免了寡頭政治的出現。
針對這種說法,筆者認為其有一定的道理,畢竟這樣的三頭同盟體制在出現之后,確實對于挽救羅馬共和國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這種所謂相互牽制政治局面的背后,實際上卻蘊藏著更強烈的分裂趨勢,
也就是說,三巨頭是不會出現妥協退讓之意愿的,他們各自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己對于羅馬政權的掌控。
共和國時期的羅馬,開始了其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從內部穩固政權體制,全力發展奴隸制經濟,再到外部不斷發動軍事擴張戰爭,逐漸奠定了在地中海周邊以及歐洲地區的霸主地位。
從經濟上的富足,到政治上的穩定,再到共和國的繁榮發展,在整個共和國前中期,羅馬可以說一直是舒舒服服的過日子,由此稱其為羅馬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也不過分。
古羅馬的三巨頭政治,在今天也是引發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從其產生的根源來看,雖然是元老院長期把持政治所導致的直接結果。
但是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當時社會階級矛盾始終無法成功解決,特別是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愈發激烈,最終使得軍事力量的崛起,
三政巨頭治的出現,其實也代表了古羅馬邁向帝國時代的重要標志,因為三巨頭雖然從其人生背景來看,都屬于當時的大奴隸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種奴隸主身份的背后,其更是通過軍功崛起的軍事貴族集團,
軍事貴族的出現,一方面證明了共和國晚期社會動亂頻繁發生,另一方面也證明軍事貴族,正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力量,出現在羅馬的歷史舞臺之上。
這為后來羅馬人進入帝國時代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統治條件,因此三巨頭政治有其產生的必要條件和時代要求,也有其最終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