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有三塊“無字碑”名氣最大,其中有一塊更是遺臭萬年

古人素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規矩,所以許多人不但在意自己生前的名譽,還注重身后名。許多人為了提高自己在后人眼中的地位,傾盡一切資源,請名人高士撰寫墓志,向后人邀功。


在古代,將死之人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方長眠之所,及一篇能囊括他一生功績的墓志銘。在各式各樣的墓志銘中,我們看多了古人為了美化身后名所留下的溢美之詞。說起歷史上那些出名的墓志銘,有歐陽修撰寫的《瀧岡阡表》、孔貞運的《節寰袁公墓志銘》等。

古代的文壇巨匠,在生前都曾為故人寫過不少墓志銘,其中的佳作著實有不少。例如大詩人韓愈,一生就曾寫過十余篇墓志銘。由此可見,故人對自己的“身后名”十分重視。然而,有三位古人在身故后,其墓志銘竟是一片空白,

空白的墓碑上沒有任何字跡,反倒使這三座“無字碑”成了史上最特別的墓碑。


第一個:武周皇帝的無字碑。

作為大陸古代王朝中絕無僅有的女皇,武周皇帝飽受爭議。史學界對她的評價比較復雜,有褒有貶。畢竟,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既做過利國利民的實績,又曾大興土木浪費民力、任用酷吏殘害忠良,以至于后人無法用簡單的“有為明君”或“無道昏君”對其蓋棺論定,

這位女皇帝的功績,足以讓后世的許多男皇帝汗顏,當時的大唐(武周)立國未久,政治尚存時弊,這位女皇順應時代發展,對當時的政治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武則天的后半生中,她鞏固了王朝的中央集權,延續了貞觀盛世,她的多種良政造福后世,政績斐然,

不過,人非圣賢,政績昭昭的女皇帝也有“陰暗面”。

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這位女皇帝任用了大量執法嚴苛的酷吏,殘害朝中大臣。在打壓政敵的過程中,武周皇帝默許手下酷吏羅織罪名、濫用私刑,逼死了許多能臣。

此外,為了粉飾自己的武周政權,武則天好大喜功,興修土木。她效仿遠古時期的皇帝,造天樞、鑄九鼎,傾盡全國之力修建“明堂”。尤其是晚年的女皇,愈發一意孤行,日常生活鋪張浪費、揮金如土,虛耗國力,

總的來說,后世對于這位女皇的評價并不中肯,畢竟,在男人當家做主的封建王朝中,時人往往會對女性統治者心存偏見,所以在關于武則天的史料中,隨處可見史官抹黑女帝的痕跡,其實,這位女皇帝雖不完美,但相比于史上的暴君,她的過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在武則天生前,已經預見到后世對她的負面評價。所以,這位聰明的女皇帝想了一個獨特的法子,那就是在自己的陵墓之上樹起一塊無字碑。在古代,為自己開碑立傳者不勝枚舉,但立無字石碑的做法卻是前無古人的,

千年以來,許多人都在猜測武帝立無字碑的意圖,更有人猜測這塊無字石碑就像“無字天書”一樣大有玄機,筆者認為,這位女帝立碑的初衷,是想留給后人一張空白的答卷,任由后人評價自己的功過。

從這里就足以證明,晚年的武則天已變得相當豁達,她不再在意后人的眼光,任由世人評說。


第二個:奸臣秦檜的無字碑,

長江之畔的牛首山旁,有座被當地人稱作“穢墓”的墳塋,

何為“穢墓”?

顧名思義,就是污穢、骯臟的墳墓,顯然,這里埋著的絕不是什么好東西,據傳,南宋時期的大奸臣秦檜去世后,便被埋于此處,

秦大人的生平,大陸的老百姓人盡皆知,每提到這個家伙,華夏兒女都會忍不住唾上一口濃痰,罵上兩句臟話。

在吃油條時,老百姓喜歡稱其為“油炸檜”,似乎只有將這位大奸臣下油鍋炸得焦黃,才能解人們的心頭之恨。掰開雞頭后,人們又會說里面跪著的“小人”正是罪行累累的秦大人,然后將它嚼碎吞下肚里大呼痛快,

什么叫“遺臭萬年”?

秦檜用他的人生,完美地詮釋了這個成語,

近年來,許多學者試圖為秦大人翻案,拿出不少證據替他“擊鼓鳴冤”。誠然,構陷忠良絕非老秦一人之過,若無糊涂皇帝的默許,秦檜也不至于如此囂張。

然而,除了殘害岳氏父子之外,秦檜里通敵國,出賣大宋,這是不爭的事實,誰都無法替他“洗白”,為了榮華富貴,此人茍圖衣食,在宋金之間大撈油水,出賣民族利益,

時至今日,岳氏族人仍有“不得與秦氏通婚”的祖訓,能以一人之過,遺禍后世子孫者,古往今來唯秦檜一人。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秦大人一命嗚呼后,被高宗厚葬,他的墓碑也像武周皇帝一樣,“豐碑屹立,不鐫一字”。

為什么秦檜也學著前朝女帝搞了一塊無字碑呢?難道像他這樣臭到骨子里的奸臣也想交給后人一份空白的答卷?

顯然事實并非如此,

老秦的墓碑之所以沒有一個字,是因為他的名聲太爛了,沒人愿意為他寫墓志銘。當時,不論秦家人出多少銀子,都沒有文人接這一單,畢竟,寫墓志銘賺錢事小,臟了自己的筆桿子將來怎么在圈子里混下去?

據說,南宋名將孟珙曾率軍途經牛首山。在路過奸臣之墓時,這位將軍仍不忘帶著士兵們“游覽”一番,并命手下將士解下褲帶,在老秦的墳頭上灌溉屎尿。本來,污先人祖墳是一件有損陰德的事,但孟珙此舉卻為人稱道。

書歸正傳,我們繼續來聊秦檜的“無字碑”,

這塊石碑所代表的意義,與前文中的武周無字碑有較大區別,

既然沒有文人肯為秦大人開碑立傳,為什么秦氏子孫不自己操刀,為秦檜寫一篇墓志銘呢?眾所周知,墓志銘中往往會記載故人的生平功績,縱觀老秦一生,著實拿不出什么值得歌頌的功績,反倒引人唾罵的丑事干了一籮筐,秦氏子弟總不能寫一篇滿是過錯的墓志銘吧?由于無字可寫,只能將空無一文的石碑擺在墳頭上,

如果說,武周皇帝留下無字碑是想讓后人隨意評價其功過,秦檜的無字碑則更像是他的臉面,上面空空如也,意為這位大奸臣無顏面對后世。


第三個:革命家孫文的無字碑。

作為革命工作的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功勞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若非孫文橫空出世,恐怕腐朽的封建統治還要奴役人民很長一段時間,

不同于古代改朝換代的開國皇帝,孫中山先生是一位開創新局面的領導人,而非統治者,他為人民打造了平等和諧的國家,而不是皇權至上的政權,

按理說,先生百年之后,為其撰寫一塊功德碑,毫不為過。然而,這件理所應當的事,卻一再受到阻撓,一波三折,最終竟未能成事。

孫文先生離世之初,民國政府開始探討為其撰寫墓志的事宜,起初,民國政府決定由胡漢民、汪精衛等人各寫一篇墓志,從中選一篇評價最中肯,最能概括先生生平功績的文章作墓志。不過,民國政府的這一建議,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大家一致認為,應該由國學底蘊深厚,且與孫文先生私交匪淺的章太炎先生撰寫墓志,連章太炎先生本人都曾明言:“論與中山先生友誼之深、互知之深,其墓志銘唯我能勝,也只有我有資格寫,我欲為中山先生做墓志銘,”

既然是眾望所歸,章先生本人又很樂于做這件事,所以結果自然是由章太炎來作《祭孫公文》。章太炎先生的文筆不俗,寫出來的文章深得眾人嘉許,事已至此,撰寫墓志一事水到渠成,為何這篇墓志沒有被篆刻到孫文先生的墓碑上呢?

原來,當時大家集體推舉章太炎先生撰寫墓志,竟招致蔣介石的不滿。蔣介石認為,該由“自己人”來撰寫墓志,畢竟這樣能撈取政治資本,增加聲望。在章太炎先生寫好墓志銘后,蔣介石耿耿于懷,他打著“中山陵建筑總監”的旗號,拒絕將《祭孫公文》刻在墓碑上,

所以,中山陵竣工以后,雖然碑亭、石碑一應俱全,但石碑上卻空無一字,這樣一位偉人,在身故后竟竟無墓志,未免有些不成體統,不得已之下,只能在亭子里篆“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為孫文先生的一生做出總結,

或許是天意所致,后人發現沒有墓志銘的石碑,或許更能代表先生的人生偉業。先生之功,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表達清楚的?所以,沒有墓志的石碑反倒讓人覺得“無字勝有字”,先生的墓志在哪里?在普天下億萬黎民的心中,這份特殊的墓志永遠不會被歲月消磨,


可以說,大陸歷史上的這三塊無字碑,每一塊“無字”的理由都各不相同,從這三塊石碑帶給后世的歷史意義中,我們又能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宋史》、《祭孫公文》】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