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帶領3名宇航員將進駐離地400公里的100平米“豪宅”,相比于北上廣的房價,這套“豪宅”造價將超過600億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不過相較于國際空間站,大陸空間站規模只有其1/4,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未來我們的空間站,像國際空間站一樣,也會部署巡天望遠鏡、微重力實驗室等。
很多人好奇,既然和國際空間站相似,為何還要再建造一個呢?
空間站的由來
要回答為何還要再建一個空間站的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空間站建造的歷史,歷史上一共出現過3類空間站項目,除了我們的“天宮號空間站”,一個是蘇聯的“禮炮號系列”,這是用飛船改造的空間站,一共服役了30年的時間,
第三個是美國的“天空實驗室”,這個空間站一共有16個國家共同參與,從2006年開始運行,已經服役了15年,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退役,
在美蘇冷戰時期,美蘇之間展開了“太空競賽”,在阿波羅11、12、14、15、16、17成功登月之后,其實美國還建造了阿波羅18、19、20,本來也是用于登月的,但是后面的登月計劃取消后,這項經費就直接用于“天空實驗室”。因為是改造而來,所以美國的“天空實驗室”當時不具備補給功能,一共接待了3批9個宇航員,
在美蘇爭霸時期,由于蘇聯經濟實力不濟,在登月上總被美國刷存在感,所以之后蘇聯把重點工作調整到向金星、火星發射探測器上,可是連續發射10個探測器,要么沒有進入預定軌道,要么直接墜毀,成了放煙花。
禮炮1號
之后蘇聯又把主要精力主要聚焦在空間站上,相較于登月,空間站項目對于技術要求沒有那么高,可謂另辟蹊徑刷一波存在感。1971年,由當時“聯盟號”飛船載著宇航員前往蘇聯“禮炮1號”太空站,結果遭遇非常尷尬的一幕,在“禮炮1號”門口一通操作6個小時,硬是沒有打開“禮炮1號”艙門,最后只能無功而返,
為此美國還拍了部電影,認為宇航員忘拿鑰匙,導致空跑了一趟,當然這只是個笑話。接受了上一次的教訓,蘇聯第二次成功登上了“禮炮1號”,并且實現了電視直播,這一次直播效果拉滿,不但長了蘇聯人的臉,同時也把美國人嚇得不輕。
可是在22天后,這3名直播的宇航員在返航過程中,壓力閥突然被震開,艙內氣壓迅速為零,3名宇航員頓時血液沸騰而死,慘烈場面不亞于《生化危機》。所以后來的宇航員,除非在空間站內,一律要求穿上宇航服,
所以我們看,無論是最初的空間站“禮炮系列”,還是“天空實驗室”,其實都有很強的政治目的,其中“禮炮3號”甚至還裝上了一門火炮,雖然火炮不好使,甚至在實驗的時候還炸膛,但是有強大的威懾力,還是把美國人嚇得夠嗆,本以為“星球大戰”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蘇聯人居然當真了。
話說回來,這門大炮非常不好使,不像在陸地上,你可以依靠地面做支撐,可是在太空當中,你每打完一炮,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把空間站調整到預定軌道上,否則這個空間站就要脫離軌道,進入大氣層墜毀了,
在軍事上屢屢受挫,蘇聯之后在空間站上加裝了太陽望遠鏡、紅外線/紫外線光譜儀、X射線望遠鏡、宇宙射線探測器等設備,主要研究胚胎在宇宙射線影響下發育情況,以及如何對抗長期失重情況下對身體影響等,
為何會有國際空間站?
人們總說“科學是沒有國界”,可是現在的“技術封鎖”會告訴你,一切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包括科學。國際空間站看似科學界的“烏托邦”,全世界的科學家,不分國籍,都可以在外太空從事研究,可是真實的科學需要我們自主獨立,
我們從國際空間站的投入占比就可以看出這個“國際”有多假,在這10年1551億美元的投入中,美國投入1311億美元,俄羅斯投入120億美元,歐洲投入50億美元,加拿大投入20美元,日本投入50億美元,
在這一群“小弟”當中,俄羅斯是如何混進來的呢?
空間站項目不是放煙花,拿現在國際空間站為例,動輒每年40億的維護費用,都讓美國吃不消,更不用說上幾百億美元的運載費用。這也是NASA扶植馬斯克SpaceX的主要原因,洛克希德·馬丁、波音每次發射,都讓NASA肝疼。
上個世紀70年代,蘇聯和周邊國家發生沖突,特別是“帝國墳場”阿富汗,讓蘇聯軍費激增,而此時的美國也好不到哪兒去,大陸反戰情緒高漲,失業率飆升,導致后來的阿波羅18、19、20計劃都不得不取消,兩個國家都意識到,這項沒有任何回報的太空站,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
之后在1972年,兩國簽署了《關于為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合作協議》,決定在空間站項目上展開合作,蘇聯用聯盟19號搭載2名宇航員,美國用阿波羅18號飛船搭載3名宇航員,在距離地面200公里的太空軌道上互相擁抱,之后在太空艙內共同生活了2天的時間,隨后各自返回地球。
為此,前美國宇航員蒂姆·皮克還寫了一本書《我問宇航員》,其中他認為最難的是學習俄語,相比于翻跟頭“嘔吐訓練”,他認為學俄語這個難度更大。
到了1983年,蘇聯財政已經枯竭,“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不得不偷工減料才能生產出來,比如把某些碳纖維材料直接換成普通鋼材,同時蘇聯還接了不少貼片廣告,在飛船的表面全是日本企業的廣告。
可是在這一次任務當中,航員克里卡廖夫卻面臨無錢返航的窘境,之后他不得不在太空艙當中生活了311天,此后德國出于人道主義考慮,花費了2400萬美元的費用,才把他接回來。回到地面的克里卡廖夫已經患上肌肉萎縮、骨質疏松、腎結石、白內障,完全不能站立,俄羅斯按照蘇聯時候的慣例,獎勵他一輛伏爾加小汽車。
此后俄羅斯再也沒有能力獨立建造空間站,于是同美國達成協議,表示愿意出錢建造一些艙段,接駁在美國空間站上,
國際空間站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美國拉俄羅斯都是迫不得已,因為飛船上有高度的機密,即使不是軍事用途,也有很高的科技價值。
空間站的價值
上文提到空間站是個完全燒錢的項目,很難有經濟效益,目前貝索斯的藍色起源項目,也只是說讓大家坐飛船在太空當中看一眼,整個過程也就10幾分鐘,和我們玩云霄飛車差不多,
可是我們看問題不能看眼前,在《三體》當中,三體文明通過質子影響我們的粒子對撞機結果,讓我們人類科技鎖死在量子初級,而得不到提升,
空間站現在研究:生存人體生理參數的測量、動植物和微生物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發育、晶體在微重力下的生長等,看似沒有任何商業價值,但是對于我們的未來有極大的影響,
要擺脫現在科技領域對于美國的依賴,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的掣肘,我們不得不在前沿領域有自己的研究,現在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半導體企業在美國的制裁下,非常脆弱,沒有幾個能像華為一樣,堅強活下來的。
話說回來,美國有沒有禁止大陸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呢?
在2017年央視《開講啦》的節目中,請到了大陸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天宮號二總設計師朱樅鵬,他對于這個問題有個比較官方的回答:“沒有,實際上我們也沒有申請過,大陸的載人航天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三步走戰略,我們沒申請過要加入國際空間站。”
也就是說,我們從來沒想過要加入,一直都在自主發展,而且我們有長達百年的計劃:
- 2021-2035大陸大型深空探測和載人航天工程項目規劃:
- 2022年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站
- 2023年前后實施嫦娥七號極區環境與資源勘查;
- 2024年前后實施嫦娥六號月球極區采樣返回 2024年發射巡天CSST空間望遠鏡;
- 2025年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的環繞探測;
- 2025年前后載人空間站二期工程 2026年實施載人繞月飛行任務(技術關深);
- 2027年前后實施嫦娥八號月球極區資源開發利用驗證;
- 2028年前后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技術關深);
- 2028年實施金星繞飛著陸探測任務(項目未立項 方案處于預研狀態);
- 2029年實施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任務(技術關深);
- 2030年前后實施載人登月任務 (技術關深);
- 2031年前后實施海王星探測及飛出太陽系(項目未立項,方案論證狀態);
- 2033年前后實施天王星探測(項目未立項,方案論證狀態);
- 2035年前后建成有人/無人月球科研基地,
總結
雖然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國際空間站,但是我們還要自主開發太空,這是我們前沿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過去我們崇尚自由貿易,崇尚“比較優勢”即:每個國家生產自由優勢的產品,可是當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我們所面臨的只有科技的降維打擊,芯片就是最好的例子。
空間站雖然花費不菲,從目前看還看不到任何經濟回報,但是我們也要堅持在此科技領域的突破,為未來不再一次被制裁做準備,
啥叫再建造一個?
別人建的,不能被你稱為再
你自己建2個可以叫再
傻編
這個項目結束!就建設月球基地!看你美國急不急[斜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