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天宮迎來了第一批「住客」


封面圖

3、2、1……點火,發射!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畫面

臺北時間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升空,

起飛約573秒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15時5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按照預定程式與天和核心艙成功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成為大陸空間站——「天宮」的第一批“住戶”。

那么,為什么神舟十二號這次的發射這么重要?你看懂背后的一盤大棋了嗎?

神舟十二號這次發射有多重要?

這次神舟十二號任務與未來大陸空間站的建造息息相關,或者可以這么說,從神舟一號到十二號,長達22年的航天蓄力,為的就是空間站這個中期目標,

根據國家對空間站建造的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預計在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并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大陸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

本次到達太空之后,三位宇航員一共有四項任務,其中一個任務是執行核心艙組合體的日常管理任務,簡單點講把核心艙這個”太空家園”布置好。

而另外三項則是:兩次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進行航天員自身的健康管理。


三位航天員的四項任務

這一切任務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是否成熟。

這么多的高難度任務,毫無疑問,得派出經驗豐富的精兵強將。

這次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指令長聶海勝是第三次出征,劉伯明也是第二次飛行。大陸的第一代宇航員楊利偉2003年上天的時候,剛滿38歲。而這回的三位宇航員,年齡都超過了45歲,即便是最小的楊洪波,也有46歲。


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簡介

這一方面可以說明我們培養宇航員的經驗更豐富了,另一方面或許也可以側面說明,神舟飛船的舒適度在提升,對年齡的要求沒那么高。

未來空間站建成之后,來自17個國家的9個項目,將會加入到大陸空間站的合作實驗項目中來。


大陸的空間站,將成為一個造福全人類的太空實驗室, 讓我們一起期待那一天。

神舟十二號航天任務有哪些重大突破?

和神舟飛船往次的航天任務相比,神舟十二號的一大突破在于飛行時間最長

距離上次飛船發射四年零八個月時間(2016年10月17日-2021年6月17日),宇航員的飛行時間從33天跨越到90天,這幾個簡單的數字背后,是無數航天人青春和熱血換來的大陸航天航空技術極大的提升,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的飛行時間

首先,最重要的技術是生存物資的供應,3名宇航員的生存需要能量,平均來說,一個人每天需要攝入約840克氧氣,3.5升水(飲用1.5升,食品攝入2升)以及640克食物(干重)。


航天員每日所需攝入能量

如果把這些物資歸為一個單位的能量(人·日:供應一個人多少日的生存物資),那么,神舟十一號搭配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能達到60人·日,2個人在軌駐留30天。

而在這次任務中,與神舟十二號對接的“天和”核心艙與“天舟”貨運飛船組合體,能保證至少270人·日的支持水平,翻了4倍以上,并且采用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水和氧氣可以循環再利用,所以不用從地面帶足3個月的水和氧氣,能少發射一艘貨運船,節省下十億人民幣,


本次任務生存物資的供應水平

這意味著,如今的大陸載人航天飛船能保證更大的發射質量,支持更長時間的在軌生存,可以說,我們已然從以往的“短期駐留”,走向了“中長期駐留”,


大陸空間站建造階段全過程圖解

第二個值得一提的技術進步是太空行走

之前,我們僅僅實現了一次太空行走——2008年翟志剛在神舟七號艙外行走了十幾分鐘,而這次,航天員將進行2次太空行走,在機械臂的幫助下,能實現數個小時的移動。


2006年翟志剛太空行走片段

第三是神舟十二號的“大腦”,也就是GNC系統,承擔著從起飛到返回的全部運動控制任務,

以往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對接,需要單獨運行近兩天時間,而這次神舟十二號移植了天舟二號的GNC系統,對接時間縮短到6.5小時,直接趕超俄羅斯聯盟MS載人飛船,

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對接成功

神舟十二號是個里程碑,從這里開始,大陸載人飛船將進入真正的批量化生產與常態運營階段,

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我們國家向著星辰大海的征途,又近了一大步,

讓我們,向臺前幕后的所有航天英雄們致敬!

大陸航天最真實的水平到底怎么樣?

不吹不黑,我們先說結論,大陸無疑是第一梯隊玩家,雖然也還有不足。

眾所周知,我們起步晚條件差,但好消息是,隨著近幾十年國家大力投入,我們的成果無疑是顯著的,在航空航天技術的全面性上起碼是補足了,別人有的我們也有。


在航空航天這顆巨大的科技樹上,可以粗略分為三大支:

一、低軌衛星, 我們已經可以自行研發和生產各種衛星,比如東方紅系列的通信衛星和導航系統北斗衛星。不光能自給自足,還能額外供應給其他國家,比如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委內瑞拉遙感衛星,這些都證明這塊技術大陸是拿捏住了,

二、深空探測。 當航天器離地球越遠,就越難控制,對于運載火箭的動力、承載噸數等等要求也高。所以大陸也沒有要求一口氣吃成胖子,而是一步一步來,

三、載人航天。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分支,每次神舟飛船的成功發射都牽動著我們的心,大陸的載人航天計劃又名921工程,設計之初就打算分“三步走”,載人、空間站對接和長期空間站,如今的我們已經成功來到了最后一個階段,解決空間站的長期應用問題。

大陸航天還有哪些不足?

那就是我們的技術大多集中在產業中部,基礎和深度有所欠缺, 在建國之初,由于資源和條件的不足,選擇別人已有的現成品是當時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所以導致我們現在的一些基礎工藝還沒有掌握;而深度問題,又和發展時間強掛鉤,

我們承認不足,才能改進,短短三十年,正是無數前輩的前赴后繼,已經做到了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甚至還做到了別人想不到的最好。

上九天攬月,探索無盡的宇宙,一直是人類的一種浪漫,而這種浪漫,能夠成為我們這代人的記憶,不得不說我們是何其幸運。 讓我們,一起見證和記住這一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趙飛宇、蔡明輝等,36氪經授權發布,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強烈期待這外面青山綠水、里面大紅大紫的新家!

  2. 致敬航天英雄!為大陸航天科技人員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