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古代為何是王權壓制神權?5000年前這場“神宗”戰爭決定一切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雙尾貓

字數:3817,閱讀時間:約13分鐘

編者按: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大陸有獨特的兩個特點。一個是宗法家族觀念特別強,有強烈的祖先崇拜;另一個是神權不得干預世俗權力,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古埃及,神權遠遠大于王權,而古巴比倫和古印度也存在強大的神權勢力。可以說四大文明古國里,大陸似乎是個特例,但是其實,大陸上古時代有過一次神權與宗權的較量,而那個以神權為主導的古國就是良渚古國,


▲莫角山宮殿區想象圖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曾用《中華上下五千年真的只是國人意淫?可比肩古埃及的良渚文明正式被確認》《上古戰斗民族和藝術民族的對決:你的箭頭精致?我的箭頭能把劍齒虎爆頭!》等文章介紹過良渚古國,我們可以拿過去的歷史教科書上,經常提到的二里頭文化與其進行對比,畢竟,二里頭遺址往常被稱為中原地區王朝氣象的開始。


▲莫角山宮殿區布局復原


▲莫角山宮殿修建想象圖


▲良渚古城內城


▲二里頭遺址宮城想象圖(因為發掘進度所以還存在未確定建筑)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一號宮殿

二里頭文化上限不超過3800年,而良渚文化上限是5300年,在宮殿對比上,二里頭遺址宮城,只有良渚古城里的莫角山宮殿區的三分之一。從莫角山宮殿區遺留下來的柱坑和白色墻皮來看,其雖然還是草屋頂,但是不影響宮殿本身的高大華美,在城市布局上,二里頭是個修建在平原上的巨大環壕區,而整個良渚古城是建立在一個濕地上的人工臺地,后者的宮殿區,直接在沼澤里堆起一個土山,并且規劃的整齊有序,算上外圍的環形臺地,可以說,良渚古城在修建過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上不輸給二里頭遺址。而和二里頭文化所產生的王朝氣象一樣,良渚文化所控制區域也是一個廣域國家。這個古城光是所直接控制的腹心區域就非常大,有多大呢?北到太湖南岸,東到嘉興地區,南到錢塘江南岸,都是古城的腹心地區。通過文化痕跡來看,下圖中這些紅圈處都是良渚古城的直接控制區。


▲良渚古城腹心地區(來源:浙江考古)


▲良渚文化核心區

如果算上良渚文化核心區,那么就包括今天的長三角地區。尤其長江南岸的良渚文化的大型遺址也非常多。學者趙輝和其他一些學者合作研究也認為,長江南岸的大型聚落雖然有自身特點,但是和良渚古城依然有一定的臣屬關系。而且良渚文化區除了長江沿岸邊緣地區存在暴力痕跡,內部地區相對和平。那么,為何良渚能在五千年前達到國家形態?從最近研究來看,良渚古城創立者似乎不是杭嘉湖平原的土著人群,而是來自淮南凌家灘文化人群。凌家灘文化也是以發達的玉器而聞名,而凌家灘遺址面積達170萬平米,和河洛古國的中心雙槐樹遺址不相上下,


▲凌家灘文化玉人

考古學家認為,良渚古國形成的驅動力是宗教神權,所以凌家灘人群通過技術優勢,在當地修建大型工程展示自身的優勢,外加宗教認同迅速和當地人群融合。


▲良渚文化神徽

雖然良渚文化達到國家階段,并且修建了華美的宮殿,但是相對應的是武力方面的投入不足,而整個良渚古城隨著發掘的深入,學者們發現良渚古城除了是一座宗教圣城外,還是個繁榮的工商業城市。原本認為是為了防御的城墻,其實是用來防水的河堤以及給各種工匠生活的臺地,古城雖然發現幾十萬斤的碳化稻谷,但是古城內外沒有發現稻田的痕跡。而且更讓人震驚的是,通過對城內豬骨的檢測發現,古城居民吃的豬,與100公里之外嘉興平湖遺址的豬很相似,可能是同一批,這可是在四千多年前的物流條件下的事情,這說明當地的商業非常發達,


那么,這個繁榮的神權貿易文明為何消失了呢?誰導致了其消失呢?從考古來看,淮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和良渚文化相處較為和睦,并且屬于直接影響區,江西一帶的因為地理原因,從考古來看也是沖突較少。而良渚文化區的東北北方是被稱為東夷的大汶口文化區,相比較良渚人群,大汶口先民的社會發展程度達不到國家的水平。按照學者的說法,大汶口文化處于酋邦社會,并沒有進入到城邦或者國家的階段,所以開始的時候,大汶口文化是處于劣勢的,大汶口文化的蘇北地區一度還遭遇過良渚文化滲透,


畢竟相對于良渚人群,大汶口人群雖然也已經進入農耕社會,但是漁獵色彩依然較重。而雖然良渚文化族群武力色彩不明顯,但是和良渚文化關系密切的淮南族群武力色彩很濃。花廳遺址從考古來看,就發現這個大汶口文化聚落,遭遇了良渚文化和淮南薛家崗文化的聯合入侵,最終的結果是蘇北一帶大汶口文化聚落變得稀疏,在某一時期山東一帶的大汶口文化區域中,或多或少的出現了良渚文化的器物,直到后期大汶口文化族群才開始發動反擊,在兩種分化相鄰的蔣莊遺址中出現了不少暴力痕跡,一些人認為這是部族沖突造成的。


而淮北地區在5000-4800年前,大汶口文化聚落大量增加,比較典型的像尉遲寺遺址。除了淮北以外,魯東南大汶口文化遺址也在增加,


此時,良渚古城則完成了外城環形臺地的建造,古城的總面積達到了八平方公里,堪稱東亞最大的城市,整個古國處于鼎盛時期,雖然良渚古國此時依靠自身龐大的體量占據主動,但是因為軍事相對較弱也很難進一步向北了。


▲大汶口文化石矛


▲大汶口文化人物復原相

大汶口文化代表的東夷人雖然足跡很廣,北到遼東半島,西到中原腹地,南到淮北,但是面對一個廣域王國,東夷人的那種酋邦社會是很難撼動的,隨著后期大汶口文化族群開始修建城堡,整個社會形態開始向城邦過渡,力量得到進一步整合,才逐漸的扭轉了雙方的力量對比。原本作為文化輸出地的良渚文化區開始變成了文化輸入地,


▲圖片來源:尉遲寺設壕遺址的性質及大汶口文化晚期聚落系統的控制

但是良渚文化最終崩盤也不是由于東夷人的武德,而是良渚文化區由于原本的神權信仰崩潰,尤其是在距今4600年后,古城的權威開始崩潰,古大陸部開始分化。尤其是玉器資源枯竭,外加天災造成的對農業的沖擊,原本復雜的社會體系帶來的復雜的社會矛盾被激化,整個社會開始崩潰,而北方的大汶口—東夷人群因為社會形態相對簡單,反而矛盾相對較少,外加大汶口文化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宗族社會和宗族認同,而且有這樣一個體量巨大的鄰居在,很容易將內部矛盾轉為外部矛盾,最終在各種因素作用下良渚文化崩潰,東亞大陸上第一個廣域古國也宣告終結。雖然這里面良渚文化區武力薄弱占據了很大因素,但是堡壘更多還是從內部攻克,而大汶口文化人群憑借著宗族結構帶來的凝聚力,外加簡單的社會結構最終反敗為勝。


同樣的,古埃及也是通過神權獲得各個被征服地方的認同,從而建立起一個區域性的領土國家,所以古埃及依靠雄厚國力帶來的絕對實力,面對堪比維京人的海上民族,以及周邊一些尚武的部族依然保持了上千年的優勢,但是面對天災人禍引起的內部信仰問題造成的矛盾,使得古埃及在中間期四分五裂。同時由于神權國家的弊端(大量資源被用于宗教活動)導致古埃及的軍事實力也存在偏弱現象,以至于不得不依賴外族雇傭兵,古埃及第三中間期就出現了利比亞雇傭兵建立的王朝,還又出現努比亞人建立的王朝。而古埃及當遇到比自己體量巨大的對手時,就會吃虧乃至被吞并,比如被新巴比倫重創,先后被亞述波斯等國征服。這都說明了問題,

所以良渚古國的崩潰與滅亡,也宣告了神權模式在大陸的行不通,而北方文化通過宗族加王權,最終走出了一條王權之路。所以大陸歷史上,即使宗教階層如何受到尊崇,但是也很難徹底干預王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