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曹操一生打了很多仗,包括滿分的官渡和騷操作以上的赤壁。這些戰爭的成敗,從曹操本人到歷史學家、學者,基本都是結論性的,但很少提到一場戰役是白狼山之戰。這場殲滅吳歡的戰役僅限于塔盾,被認為是漢亡后的戰爭,后人往往將其納入“曹操平定北方”的大概念,作為官渡之戰、平定冀州的延伸,但是當時冀州已經是鐵板一塊了,曹柳城似乎也沒有達到什么戰略目標,所以作者想知道曹到底做了什么。
再回到建安前十二年,曹操決定攻打柳城,征伐五環,袁紹余黨三郡。對于這個決定,幾乎所有曹操的將領都反對,理由有二:1,袁尚徹底敗了,而易迪貪得無厭,當然不能被袁尚利用;2.現在大軍遠征,劉備會建議劉表從荊州偷襲許都,后方危險;當時只有空軍祭祀酒郭嘉表示支持:“袁紹對當地漢人、彝族人很有信心。現在袁紹的兩個兒子都在,如果他們和烏桓人勾結,我們剛剛征服的青州、冀州會翻臉不認水,但是劉表不是惡意角色,劉備和劉備有不同的鬼。他們去虛擬國家探險也沒關系。”總的來說,我們認為曹最后采納了郭嘉的建議,取得了勝利,那么,
恐怕不是這樣,先簡單看一下三郡征伐烏桓的背景:曹操建安五年得官渡,袁紹七年死,曹操九年八月攻破鄴城,十年春定冀州,殺袁紹長子袁譚,次子袁及繼承人袁尚三郡逃到烏桓。郭嘉的言論乍一看還是挺有道理的:袁紹的百足蟲死得毫無硬挺,官渡之后平定冀州也花了這么久。如果不根除,怎么能做到這一點?既然郭嘉這么說,我們就當這是一場旨在消滅袁殘部的戰爭吧,試著從這個角度分析一下曹操戰爭的得失,看看能不能說得通,
首先我們來看看曹操征武環(征柳城)在三郡的戰事。五環,又稱五灣,是漢代東北少數民族的一個武裝集團,長期盤踞在幽州的上固、榆陽、幽平三縣,之后遼西縣的塔墩最強,這個人在袁紹和公孫瓚爭奪幽州的時候敲竹杠,兩人做了一些PY交易,
1.為了發動這場戰爭,曹操在建安十一年開鑿了兩條運河:連接滹沱河和龍水河的平陸運河和從蛟河河口(包秋河支流)切入潞河(水谷河)的泉州運河。兩條運河都是南北走向,糧草很可能是由冀州或青州直接供應,而不是經過徐都,
2.十二年(2007年),曹操從鄴城出兵,途經黟縣,于夏五月到達武定,即今天津市冀州區。曹操最初的計劃是沿著海岸線從無窮遠處向南走,然后向北進攻柳城。然而7月份沿海線雨澇,道路不通。而且敵人也預料到曹操會選擇平地行走,于是把守要塞,讓曹操無法行軍。
3.當曹操束手無策的時候,沒有盡頭的田疇指著一條200年來無人走過的破路:北面是陸塞隆(河北喜峰口),東面是白潭(河北灤平東北)、平崗(赤峰市寧城縣右北平鎮)、柳城。曹操聽了田疇的建議,在這里立了一個無銀告示牌,調戲敵人:“夏天到了,夏天到了,路難走,秋天到了,冬天到了,該恢復行軍了”,
7111b389888b7efce1b9c1661e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
4.決戰白狼山曹操北出盧龍塞后沒有路,“塹山堙谷五百馀里”。一路動靜也不小,于是離柳城還有二百里的時候,敵人察覺了,袁尚、袁熙、踏頓等人率領數萬騎從柳城出來迎戰,八月在白狼山(遼寧省凌源市與建昌縣之間)發生遭遇戰,曹操命張遼為先鋒襲擊敵軍,一戰斬了踏頓,取得勝利,二袁逃亡遼東投奔公孫康,曹操沒有繼續追擊,筆者給曹操算了筆賬,僅從無終到柳城,曹操單程行軍750km,這還是地圖給出的就近路線,一般平路行軍每天能走40km(4km*10小時/天),至少要19天才能走完。事實上曹操走了一個月,考慮到期間還要翻山越嶺手動挖路,這簡直是拼了老命在行軍,說到這里我就想問一句——值得嗎?曹操通過這場仗,究竟得到了什么?這場戰爭中曹操擊敗了二袁和烏桓聯軍幾萬人,戰后獲得了二十多萬漢夷投降人口,《三國志》的遣詞造句看起來戰果頗豐。可是這場戰爭的真實價值到底應該如何衡量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烏桓人盤踞的遼西郡這個地方本身的價值:第一,人口,人口是重要的資源,有了人就有了兵員、賦稅、搞農業和基建的勞動力等。根據《后漢書》的記載,遼西郡一共有人口81714,對比一下被曹操嫌棄成“雞肋”的益州漢中郡:人口267420,是遼西的三倍還多。因此即便加上戰后投降的二十幾萬移民,遼西充其量也就是個雞肋水平,第二,自然條件,這是一個常識性問題——古代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自然條件普遍都比較惡劣,加上東漢末三國處在一個小冰期,氣候逐漸變冷,這些北方地區就更成了苦寒之地,如果曹袁不開戰,誰也不會想往那跑,第三,基礎設施。遼西郡差不多是隔壁右北平郡面積的四倍,右北平郡共有四城,而遼西郡也只有五城,在東漢末年一個如此地廣人稀的地方,我們能指望它村村通公路嗎?拿下來說不定還得投資搞基建,否則守不住,
由此可知,遼西這個地方本身的價值乏善可陳,曹操拼了命要去打,是看中了什么別的東西嗎?第一,它是不是一個戰略要地?柳城離曹操當時的大本營許都近1300公里,如果說它有什么用的話,大概就是等幾百年后打高句麗用吧,其次,它是不是可以規避袁氏反攻的風險?這其實是個偽問題,因為沒有風險,曹操帳下的各位將領說得沒錯,二袁不成氣候,曹操北上走得那么難,敵人南下就很容易嗎?好了現在你幫他們鋪了路,反而有點容易了,另外,如果真的是忌憚烏桓和二袁,能不能看眼當年的公孫瓚?白馬哥沒活過五集都能橫掃烏桓人,還和袁紹本尊剛了七八年,可見踏頓和袁紹那倆倒霉兒子真的不值得,曹操派個大將在右北平掛機即可,第三,為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尊嚴嗎?雖然客觀上達成了一定成果,但公孫康一家子割據遼東已久,如果出于統一的目的,曹操應該一不做二不休,平遼東,殺二袁,手刃公孫康,禁止公孫淵出生。
所以說,遼西這個地方就是個徹頭徹尾的不良資產,而收購這筆資產,曹操不僅出錢搞基建,還弄得自己九死一生,折了一員大將張繡,最后也沒達到什么實際目的,最坑的是,曹操幾乎沒有實力贏下這場仗,很多人都將這場仗的勝利歸功于郭嘉的計謀。但事實上郭嘉本人并沒有能力去幫助曹操打贏此戰,解決關鍵問題的是田疇,郭嘉被腦殘粉吹爆的“兵貴神速”,就是在易縣——還沒進入幽州界內就把輜重給扔了,而這個建議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遭遇敵軍時曹軍將士裸奔出戰⑤,如果不是張八百太猛,曹操大老遠去吃個癟都有可能,說這計策相當于 “多喝熱水”都是夸他,“多喝開水”差不多:不僅沒有解決戰爭中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路難走,還制造了更多問題,
有人說郭嘉就是喜歡棋行險招,弄險是他一貫的戰術風格,但不要忘了,郭嘉的本職工作是參謀軍事,不是寫武俠小說,如果這波騷操作弄死了曹操,劇情會變得非常難看。那么我們不禁要懷疑了,從各種事實上看,郭嘉的建議都是在往死里坑曹操。那么為什么曹操會在這場戰爭之后還瘋狂追思郭嘉呢?他用兵柳城到底在干什么?發動這樣一場投入極高而收益極低的戰爭,真的就是去打個寂寞觀個滄海嗎?從戰爭本身的角度看,的確如此;但郭嘉慫恿曹操去打的,根本就不是戰場上的戰爭。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建安九年,鄴城剛破而冀州未定的時候,根據《三國志·荀彧傳》的記載,當時有人勸曹操恢復古九州,這樣冀州所控制的范圍就變得很大,天下就臣服了。曹操準備同意,被荀彧否決,理由是“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并之地,所奪者眾”,那這些地方割據勢力不僅不會臣服,還會揭竿而起,我們來看一眼古九州的版圖,好家伙,這直接把冀州向西擴到陜西省去了,馬家肯定第一個不干,恢復古九州的建議乍一看很蠢,就好比你買了一套公寓,然后在自己家的房本上寫:這層的301,302,303……都是我的,如果自己在家爽爽也就算了,要去找物業改名牌,我怕物業送你去安定醫院。關中諸侯出了名的能折騰易反復,怎么可能允許曹操單方面宣布占有關中呢?
荀彧給的建議非常中肯——把河北先定了,然后修復舊京(洛陽),逼劉表稱臣,等天下大定之后你愛干嘛干嘛,這是為曹操一統天下進行的優秀戰略規劃,這個建議有一個bug,就是修復舊京,雖然可以穩住一時的輿論,但天子若歸于正位,曹操算什么?有人覺得這代表荀彧忠漢,這里我不多解讀荀彧的立場。此處荀彧體現出的素質就是戰略規劃中的整體意識和優先意識:先解決迫在眉睫的戰亂問題,其他都可以再談,不過既然我們都能看到這個問題,曹操不會看不到,征柳城和復古九州議看起來是不相關的兩件事,事實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兩個操作仿佛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實質都是在勸曹操在冀州稱霸,和許都解綁,管他日后能不能統一,先給自己撈到實惠再說,
恢復古九州很露骨,直接在名義上擴大冀州的地盤;而征柳城同樣是一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政治決策。如果我們以許都或洛陽為圓心畫圈,那么遼西窮鄉僻壤對統一大局確實沒什么影響,但如果圓心在冀州,效果就很不一樣了,此戰就是要在以冀州為中心的北方地區盡可能地掃清門戶,擴大影響,為將來一屁股坐到冀州去做好準備,這才是曹操力排眾議征柳城的真實戰略目的,郭嘉死后,曹操到處哭訴“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嘉讀懂的不是別的,正是曹操茍安冀州的小九九,此戰前前后后并沒有表現出郭嘉作為軍事參謀的職業素養,反而表現出了他揣摩上意的洞察力。其他將領的建議完全正確,但郭嘉沒有說破,只是表面上進行了堪稱完美的詭辯,實乃“叼盤子”的至高境界。
那么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呢?一些粉絲和學者認為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后戰爭生涯表現慘淡是因為失去了郭嘉,但事實上,正是攻打柳城的決定,及其背后舍許都、洛陽而就鄴城的戰略方針轉變,才是曹操無力一統的禍根,
首先,打亂了一統天下的節奏。雖然曹操決定在冀州建設自己的小天地,但他心里還僥幸期待統一,在一統天下和蝸居冀州這兩個戰略目標上來回搖擺,目標不明確再碰上臉黑就只能雞飛蛋打——參見赤壁之戰,第二,失去了一統天下的進攻優勢,洛陽、許都在地理位置上都是適合一統天下好地方,可對當時最為棘手的關中和荊州構成直接威脅,曹操把許都逐漸搬空后,建安十三年“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直接嚇死劉表的優勢,再也不會有了。第三,反應速度降低,古代大城市的輻射范圍有限,如果根據地比較偏戰線又長,就沒辦法對時局做出及時反映,曹操后期在應對劉備和孫權的時候顯得調度吃力,主動出擊越來越少,甚至經常出現無功而返的情況,曹操攻打濡須的時候,孫權來得及叫人到葭萌喊劉備救援;打漢中的時候,劉備在荊州都能聽到消息趕成都,你一出兵人家就橫跨著大陸遞情報,你還打個啥?建安二十年要不是孫權在逍遙津表現過于優秀,曹操辛苦打下的基業在東西兩線全面崩盤都有可能,
綜上所述,白狼山之戰背后真正的矛盾是曹操戰略方針的轉型,從一統天下的角度看,這場戰爭得不償失,但從搬家鄴城的角度看,它又是一定要做的事情,隨著這次試探的成功,曹操僥幸實現了他一個億的小目標,但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大格局,
《三國志》中記載了曹操與袁紹的一段往事: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曹操沒能把他最初的理想貫徹到底,鬼使神差地做了袁紹想做的事,實在令人唏噓,
①患軍糧難致,鑿平虜、泉州二渠入海通運——《三國志·董昭傳》②十二月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三國志·武帝紀》。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曹操是從許都還是鄴城出發的,但出征前最后一次記錄地點是鄴城,③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三國志·田疇傳》④白檀的位置,譚其驤先生在地圖中標注得要更偏西一點,但根據《辭海》的解釋,應在“灤平東北興州河南岸”,故不采納譚先生的原圖位置,⑤公車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三國志·武帝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北山之北,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