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多多黛
帶孩子去表妹家玩,本以為兩個孩子相差好幾歲,不會有沖突,可不到五分鐘,便聽見大的叫,小的哭,
兒子吐槽小表弟,太小氣了,什么玩具都不讓碰,
再看表妹家的兒子,像個小財主,坐在地上,抱著自己的一堆玩具,生氣地說:“這些都是我的,不是你的。”
表妹安慰他說,給小哥哥一個玩,他卻把頭扭過去說:“不,我就不,”
說完,他開始滿屋子打滾。
表妹拉著我走了出去,說快給她愁死了,
以前,那么聽話的一個孩子,現在撒潑耍賴簡直是信手拈來,一言不合就開哭,一不高興就打滾。
掐指一算,表妹的兒子正值兩歲,我提醒她說:“淡定,你迎來了你兒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傳說中的Terrble two,”
提及孩子的兩歲,說它可怕,一點不為過,
它是所有孩子的“通病”,也是老母親們的“心病”。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
幾歲的孩子最可怕?
大約有50%以上的家長投給terrible 2。
孩子的兩歲,到底是一個什么梗?為什么如此可怕呢?
2歲左右的孩子,基本上都會經歷人生一個“叛逆期”,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它是人類系幼崽向智人轉變的第一步。
心理學家將兒童在2-5歲集中出現的一個逆反行為稱為第一反抗期,
為“不”代言,開口閉口說著“不”。
叛逆期是孩子的一場“獨立戰爭”,目的是為了自我、自由和自立,
嬰兒期的孩子是沒有自我意識的,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完全依賴和聽從媽媽的安排。但到兩歲左右,孩子開始意識到了“我”的存在,“我”是和別人不同的。
說“不”,為了表明的態度和立場,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立”。
你說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目的:懟你。
“不”是他的萬能答案,要和媽媽對抗,為了獨立而引發的“暴躁性行為”,
有個朋友,曾在兒子兩歲半的時候,記錄了他一天說“不”的次數,居然多達40多次。
為自己代言,我的事情我做主。
2歲左右的孩子,正處于建立自我意識的時期,他們非常看重對所有權的保護,包括身體、玩具、家人……甚至是他所見到的一切,
凡他認為屬于他的東西受到任何的侵犯,就會采取行動保護。
看到一個視訊,孩子拉了臭臭,媽媽順手給沖了,完了,這下惹到了他,躺在地上又哭又鬧,非讓親媽把自己的臭臭找回來,
因為對于2歲的孩子來說,自己拉的便便也是屬于自己的,別人碰不得,
在2歲孩子的世界里,“我”是萬能的,
根據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杰的理論,兩歲的孩子正處于從感覺運動期到前運算階段的過渡階段,
他們會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什么都可以hold住,可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正如醫生鮑秀蘭說:“兩歲寶寶的身體發育與智力發展之間存在著差距,一般來說,后者先于前者,也就是寶寶的身體功能的發展尚未趕上心智能力的發展。”
孩子玩橡皮泥時,他們心里會想著自己要捏出一個什么樣的造型,可當橡皮泥真拿在手上,卻又不知道如何去捏成想要的造型,
這種身心不一致的沮喪感,會讓孩子有一種挫敗感,很不開心,而他們控制情緒的能力又差,于是便出現了“不講理”地大鬧一場的局面,
微博上,有個關于“可怕的兩歲”的話題。
找了很多同款的孩子,以及同病相憐的老母親,
有人說:「最怕聽到,不要,我的,我來……」
評論區,也是熱鬧非凡:
知道兩歲可怕,不知道這么可怕,一天能生氣打滾八百次。
T2(Terrble two)經常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告訴自己淡定淡定,到房間里冷靜一會兒出來還得滿臉笑地面對滿地狼藉。
《可怕的2歲》作者,美國實戰派育兒問題專家約翰·羅斯蒙德認為,養育孩子和耕種一樣也是分季節的,每個季節所包含的教養內容應該各有不同。
1.首先要正面的,積極地去迎接孩子的叛逆。用合適的技巧進行溝通,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兩歲的孩子,還有一個特征。便是嘴巴追不上自己的腦袋。
因年齡有限,他們經常表達不出內心的想法,索性便用哭鬧來表達,我們可以使用孩子可以聽得懂的語言去溝通,而且,一定要具體,
《媽媽是超人》的節目中,咘咘特別不喜歡吃青菜,面對她的拒絕,賈靜雯也不惱不火,而是告訴咘咘:“如果不吃青菜的話,幼稚園老師會怎么樣?”
一聽說這個,咘咘開始被嚇到,哭著說:“我不要,”
賈靜雯開始跟孩子溝通,會問咘咘:“為什么,不要什么,不要什么講出來,你不要什么媽媽聽不懂,”
咘咘哭著說:“我要媽媽抱。”
賈靜雯回答說:“好,我會抱你,但是你要乖乖吃青菜,吃飯飯。”
后來,咘咘吃了青菜,還跟媽媽說,可以拍給幼稚園老師看。
進入2歲后,孩子的自主欲望變成,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我們順勢可以培養一下孩子的獨立性,
我兒子進入2歲的時候,不允許別人碰他的玩具,于是我買了一個收納盒,告訴他這是“玩具的家”,每次,睡覺前,他都會自己收拾好玩具。
我還購置了塑膠衣柜,這樣方便他自己拿、放衣服,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尊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想法,也鍛煉了他的獨立性,何樂不為呢?
2.提前溝通,制定規則,有底線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2歲的孩子,雖然從之前的天使,變成現在的小惡魔,可他們也是愿意按照“規矩”辦事的,但需要提前溝通。
制定規則,什么事情不能做的,是一定不可以做的。
閨蜜的女兒,有一段時間對各種孔都感興趣,非得弄個小棒去戳一戳,連插座也不放過,這樣很危險,于是閨蜜跟女兒說,不準戳插座,再發現要沒收所有的玩具,
在閨蜜買的插座保護套到之前,她女兒還是用小棒戳了一次插座,閨蜜二話不說,沒收了所有的玩具,因為之前打了“預防針”,閨蜜的女兒哭了一會,看媽媽的態度堅決,也作罷了,
對于無關乎原則的事,我們可以盡量滿足孩子,
3.讓孩子做“選擇題”。
對于處在2歲叛逆期的孩子,父母說什么他都是“不”,那么,我們把指令性的要求換成選擇題,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當我們想帶孩子一起出門,他們可能會直接拒絕我們:“不去。”
可我們問:“你是拼完積木出門,還是現在和我們出門呢?”
給予孩子選擇,而比直接說出指令性的語言要好很多,
義大利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
“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后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一個成人若想找到這些謎底,他必須對兒童采取一種新的態度,增強對孩子的責任感,他必須成為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遲鈍麻木的管理者或專制的評判員,”
了解兩歲的孩子,耐心引導,我們也可以把孩子可怕的兩歲,變成了不起的兩歲。
– End –
作者:多多黛,80后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想把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寫給你們看。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我兒子一歲多了,看來要做好準備了[噴水]
嗯,看孩子可是時刻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