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這樣一個國家,它多次擊退入侵強敵,展現出非同一般的韌性,而入侵者不但損兵折將,還損失慘重,甚至走向了衰落。人們把這個不好惹的國家叫做“帝國墳場”,這既是對這個國家的致敬,也是對入侵者的哀悼,它就是中亞小國阿富汗。
天時:我的地盤我做主
戰爭的勝負從來不是雙方武力的簡單加減,而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阿富汗位于亞洲中西部,面積64.75萬平方公里,人口3680萬人,2018年全國GDP總額193.63億美元,是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上圖_ 標注處為 阿富汗位置所在
相傳張騫鑿空西域時,西行的終點位于阿富汗北部巴爾赫省首府馬扎里沙里夫以西23公里的“藍氏城”。西元399年,東晉高僧法顯前往印度求法,途經帕米爾高原時感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可見當時阿富汗的荒涼,
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阿富汗逐漸成為絲路沿線重要國家,西元628年,唐朝高僧玄奘再度西行取經,他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迦畢試國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三陲黑嶺,國大都城周十余里。宜谷麥,多果木,出善馬、郁金香。異方奇貨,多聚此國,”這番景象顯然和法顯見到的有所不同,以絲綢之路為紐帶,阿富汗的農業、畜牧業和經貿有了長足的進步。阿富汗成了連接大陸、印度和西亞的樞紐,有“文明的十字路口”之譽。
上圖_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也稱波斯第二帝國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阿富汗的價值吸引了大國關注的目光,在歷史上,它先后被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沙皇帝國、蒙古帝國和大唐帝國等侵略、占領或控制,在近現代,英國、前蘇聯和美國紛紛涉足阿富汗,結果無一例外的鎩羽而歸。阿富汗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不僅是眾多大國覬覦的對象,也是當地人民捍衛的目標。
究其原因,阿富汗占據著“天時”的優勢。當地長期遭到異族侵害,人民保留了反抗對手的傳統,并且這些人熟識阿富汗的情況,主場作戰自然占據著優勢,阿富汗有99%的人是穆斯林,主要由遜尼派和什葉派組成,同為伊斯蘭國家的伊朗和巴基斯坦不會坐視教眾的遭殃,因此,阿富汗并不是一個人在戰爭。
在戰術上,阿富汗人民深諳游擊戰精髓,該出手時就出手,頻頻獲勝。當大國來到當地,往往陷入游擊戰的困境,就連裝備精良的現代美軍也束手無策,打擊塔利班的戰爭已經結束六年,美軍仍然在當地駐軍1.4萬,真是流水的帝國,鐵打的阿富汗。紛繁的形勢給阿富汗提供了庇護,為“帝國墳場”營造了有利的氛圍的環境。
上圖_ 塔利班 成員
地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阿富汗之所以能夠逆襲強敵,是因為“地利”發揮著作用,它不但是中亞和南亞的交匯處,又是東亞和西亞的中轉場,有“亞洲心臟”之稱,山地高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4/5,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全國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南到西北斜貫。
當地屬于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年降雨量僅240毫米,在冬季,北部地區的氣溫降至-30℃以下,在夏季,東部城市賈拉拉巴德氣溫高達49℃.嚴酷的氣候環境,磨礪了阿富汗人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性格,國家遭到侵擾之際,阿富汗人通常可以頂住壓力,堅持戰斗。
上圖_ 阿富汗地圖
境內多山塑造了阿富汗特有的社會結構,全國散布著398個部落,它們自成體系,相對獨立,操縱部落的長老擁有巨大的威望和聲譽,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權威,部落成員對長老的忠誠度遠高于國家領袖。現代流行的行政制度顯然不符合阿富汗的傳統價值觀,受到當地人的抵制和反感,所以阿富汗國家影響力明顯低于部落凝聚力,
侵入阿富汗的國家自以為占領意味著統治,此舉引起眾多部落不滿,揭竿而起,四處出擊,占領軍疲于應付,后勤受限,壓力驟增,陷入了阿版“人民戰爭”,而占領軍與各部落之間政治見解各不相同,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因此,反抗的槍聲始終沒有平息。
第一次英阿戰爭中,英軍和一個部落達成了繳械撤軍協議,在撤退途中遭到沒有參與談判的其他部落襲擊,僅有一位身受重傷的軍醫跑回賈拉拉巴德,通報了1.6萬英國軍民葬身阿富汗的消息,可見阿富汗部落戰斗力之強,政治形勢之復雜。“地利”孕育出阿富汗獨特的社會結構,是對抗強敵的主要支柱。
上圖_ 第一次英阿戰爭,在1839年爆發,1842年結束
人和:山高人為峰
人的因素在戰爭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阿富汗也不例外。在人口結構中,全國人口中,普什圖人占40%,塔吉克人占25%,還有哈扎拉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等20多個少數民族,而普什圖族以彪悍驍勇和質樸坦率著稱,
十二世紀時,普什圖人分布在巴基斯坦中部和伊朗東部的蘇萊曼山脈一帶,后來逐漸向北部和西部發展,來到了現今的阿富汗,頭戴著“龍格”頭巾或“拉赫乞那”小白帽的普什圖人,保留著部落制傳統,全國有約60個部落,普什圖男子以崇尚武力和擁有武器為榮,當男孩出生時,家人會鳴槍慶祝,以示戰士的誕生。他們以對抗莫臥兒王朝的著名詩人啥爾汗·哈塔克為榜樣,認為普什圖的男人應該文武全才。在尚武精神的感染下,普什圖人有復仇的習俗,有時仇殺可以家族和部落之間延續幾代人,
上圖_ 1979年蘇聯阿富汗戰爭 游走在山區的阿富汗游擊隊士兵
1747年,普什圖人阿赫馬德·沙阿建立了以坎大哈為首都的阿富汗王國,在隨后的三次抗英戰爭中,普什圖人表現出英勇頑強和好戰堅韌的精神。普什圖人是整個阿富汗反抗力量的縮影,在他們的帶領下,對抗外來之敵的槍聲此起彼伏,
在抗蘇戰爭中,阿富汗北部和南部活躍著六支武裝力量,其中有三支是普什圖族的勢力,正因普什圖人的突出表現,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恩格斯稱贊普什圖人是“勇敢、剛毅和愛好自由的人民”。普什圖人為踏入“帝國墳場”的敵人,撰寫了惡夢連連的墓志銘。
上圖_ 1979年蘇聯阿富汗戰爭 在擺弄著武器的阿富汗兒童
《孫臏兵法·月戰》提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阿富汗地處亞洲中心,控制了它,就能掌握戰略主動權,事實上,每一個踏入阿富汗的帝國只看到了它的表象,并未了解它的本質,阿富汗生存在兩大文明古國之間,又能硬挺過外敵的屢次來犯,正是天時、地利和人和左右著戰爭的結局,“帝國墳場”果然名不虛傳,
作者: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阿富汗為什么是“帝國的墳墓”?英美蘇都拿它沒辦法》 潘前芝
【2】《阿富汗最大的民族——普什圖人》 蔣志強
文字由歷史大學部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觀念的慣性導致。被解救的奴隸仍然回去做回了奴隸,被解救的太監仍然回去找他的主子。所以不必救無自救心的人。
滅種,看你還牛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