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漢字幾十年后,現在的韓國人是怎么看待“漢字”的?

說實話,就我所認識的一些韓國年輕人,他們并不在意自己不認識漢字這件事。

對于老一輩而言,漢字意味著傳統,意味著歷史,如果看不懂漢字,就無法閱讀韓國的歷史書籍和文獻資料,對于文化的理解也會有缺陷。所以,韓國的許多中老年人還是以認識漢字(就算是不會讀也要以能夠看得懂為標準)為驕傲的。

但是對于1970年,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下令全面推行韓文教育、取消大陸小課本中的漢字教學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而言,尤其是“去漢字化”更為徹底的80后、90后而言,不認識漢字并不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任何影響,他們也并不認為,有什么絕對的必要需要學會漢字。

這一點,在我和韓國人一起逛博物館時顯得尤為突出。

在博物館中,絕大多數(幾乎所有)的典藏,是以漢字呈現的,而在邊上,都會配有韓語和英語的注釋,韓國人通過讀這些注釋,就能了解到所展出物品中文字的意思,無需真的讀會文物中的中文字。

而我則是只能通過展品上的中文字,來了解這樣物品的表意。當與韓國人聊到這些字的中文意思時,能夠明顯感受到,他們并不以為意。在他們看來,通過讀注釋了解這些東西就夠了,甚至,也不是一定要了解這些展品的。

一個直觀的類比,可能就像是大多數大陸人可能都不會在意自己不認識甲骨文。

因而,從韓國自身的歷史進程來看,韓國年輕人眼中的漢字就像是“甲骨文”那樣,是代表著歷史與過往的文字圖形。

當然,漢字與“甲骨文”不一樣的一點在于,這一文字,至今仍是韓國最重要鄰國之一大陸的官方用語,也是地球上十幾億人口的母語。

因此,從韓國社會的整體角度來看,必然有一批年輕人需要學習漢語漢字,把它作為一門“外語”技能來掌握。

這也就是韓國對于漢字矛盾的所在。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有次在捷運站,我們幾個不知道該買首爾哪個站的票,一個當地小伙子過來跟我們打招呼,問清楚我們的意圖后告訴我們買明洞站。到了明洞我們才知道明洞相當于北京的西單。在大禹承建的現代工地上,我們七個人只有一個翻譯,大禹的一個課長要求我加班,在本子上寫的繁體字:今朝連班,明朝啟火。我就知道今天加班指導他們干活,因為明天要啟動設備了

  2. 呵呵,你沒有從韓國語這個漢語注音文字的缺陷說起,你看看大陸的路牌如果只有拼音沒有漢字是什么感覺?而且韓語并不是一開始就如同拉丁文一樣純粹是字母文字,而是象形文字的注音,必然有相當多的麻煩,自己把一篇漢字文用拼音寫一遍就知道看起來,讀起來有多困難!

  3. 有一些年輕人有些對自己身份證上的漢字比較好奇,結果不得不求助大陸游客幫忙讀一下,學會了還很高興,很自豪,韓國的光化門上的牌匾原來是中文,后來是韓文,最后又換成中文也可以說明韓國人對此很矛盾

  4. 我想問下,現在的那些韓語文字,是誰發明的啊?

  5. 樸正熙,樸槿惠,啥關系來著?

  6. 這樣挺好的,真怕哪天小韓國溫度過高,把漢字拿去申遺,成了他們的了。

  7. 韓國只是利用漢字劃分了社會階層而已。不懂漢字的老百姓是無法躋身上流社會精英階層的。

  8. 作者寫的很有道理。現在的漢字對于韓國年輕人來說,就相當于是我們大陸人知道古代的甲骨文,作者的這個比喻很形象,只要不影響日常生活,韓國人對于漢字不是太在意。

  9. 韓文現行的文字嚴格意義上并不是“字”,是“音標”

  10. 作為一個中國人,這些字都認識吧?就算不會寫至少都知道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