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歷史上,性教育的正式記載始于漢代。《白虎通》年有一節專門講“畢勇”,是一所古代的學校,男貴族子弟在這里學習作為貴族所需要的各種技能,課程中有性教育,
那么,為什么性教育要在學校而不是在家里進行呢?從《白虎通》開始,這個問題也在指揮會上提出,《白虎通》記錄下來,原文解釋:“父親為什么不自學?看在褻瀆的份上,而且給予的方式對于解釋陰陽夫妻的變化很重要,父子之間是不可能互相教導的,”意思是父親不能教自己的兒子,輕言細語不嚴重,
東漢時期,性教育被作為貴族子弟學校的必修課,這表明當時人們的性觀念相當開放,非常重視研究問題,當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性教育不能由父子來教。
唐代以前,房中有很多著名的性書,如《素女經》、《玄女經》、《玉房秘訣》、《玉房指要》等,曾在mainland China流傳,可惜大多在五代北宋以后失傳,
《洞玄子》記載了一個唐太宗給妹夫上性教育課的趣事:唐太宗的妹妹丹陽公主嫁給后,由于薛房事平淡,公主很不高興,幾個月不與他同床,唐太宗聽說后,設宴,又招了其他幾個小舅子,仔細講解性交要領。
根據明朝《新唐書》的記載,明朝皇宮有一個快樂佛(屬于藏傳佛教的神,即佛教中的“欲天”、“愛神”),皇帝結婚前,太監把皇帝領進密室,舉行性教育儀式,后來這種儀式一直延續到清朝,民間也為男女結婚舉行這種儀式,
那么在大陸古代,普通大眾有過性教育嗎?當然有,但是沒有那么系統全面。而是使用“形象化教具”,進行“暗示性指導”教育。“嫁妝畫”和“壁櫥”是兩個主要的。
“嫁妝畫”其實是一卷約8至12幅不同性交方式的情色宮畫。由于社會的巨大需求,它經常被印在木刻上,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民間色彩。
女兒結婚前,父母往往會買一兩卷“陪嫁畫”,放在嫁妝里,帶著女兒一起去婆家。新婚之夜,小兩口往往對性一無所知,就把“嫁妝畫”鋪在床上,像貓老虎一樣做。
“陪嫁畫”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但民國初年發現了不少器物,可見其在大陸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東漢文學家張衡曾寫過《萬歷野獲編》,以女性第一人稱描寫男女在新婚之夜的感情。后人對這首詩評價很高,認為它“美而不淫”、“清高”、“形容臣子之事”等等。
除了“嫁妝畫”,大陸古代還有一種性教育工具,就是“壓箱底”。是瓷器的一種,有的比拳頭小,外觀多為水果形,有蓋,內含一對交配型的男女。通常,人們把它放在盒子的底部,以辟邪。女兒結婚前,母親拿出“盒子底部”,揭開蓋子給她看,讓她體驗“夫妻之道”,
當然,古代的性教育肯定不僅僅是“暗示性指導”,還有一些古代的性書籍可以閱讀,但沒有那么普及。女生結婚,護士,穩重的女人,小姐姐可能會教她;有時候小姐姐們會在新娘的窗前唱民謠。這些民謠有性的內容。唱民謠有調侃成分,但也有性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