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隨著社會風氣的逐漸開放和性道德的逐漸松動,相當一部分人的性伴侶數量增加了,性生活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這群人可能有多個性伴侶、婚外性伴侶或高危性行為,成為艾滋病感染的重災區。
“性亂”大大增加艾滋病傳播風險
在“你在過去一年中是否與性工作者或臨時伴侶發生過性關系”的調查中,43.6%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中發生過臨時關系,并且不知道其性伴侶的健康狀況,但是在“你和性工作者或臨時伴侶發生性行為時有使用避孕套的習慣嗎?”,只有48.3%的受訪者選擇“肯定使用”。
艾滋病毒傳播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體液交換,如果其中一人患有艾滋病,他/她的精液和陰道分泌物將含有艾滋病毒,避孕套雖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不排除性生活中避孕套破裂和避孕套脫落,使雙方生殖器暴露在高危病毒下。而且在性生活中,雙方生殖器官之間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粘膜破裂或皮膚損傷、毛細血管破裂和體液接觸,也會造成艾滋病病毒的傳播。
“恐艾”人群不少 硬說自己得了艾滋病
2009年,“怕艾滋病”突然被人知道。大量有過高危性行為的人聚集在一起,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有高危性行為,都有類似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癥狀,都有一定的傳染性,他們都在接受積極的治療,但收效甚微,
雖然大量專家開始批評和指責這些癥狀是“對艾滋病的恐懼”,但證據并不能說服恐慌的人群,他們排斥“怕艾滋病”這個說法,但是根據各級醫院、疾控部門甚至國家疾控部門的檢測,他們的身體指標都是正常的,有的被診斷為肝炎,有的被診斷為肺結核,但是沒有艾滋病毒感染者。
專家表示:根據這些人的描述和醫學檢查結果,最大的可能還是“對艾滋病的恐懼”,不僅是這群人,臨床上也有很多“怕艾滋病”的患者,他們的口腔癥狀與艾滋病患者相似,如發熱、舌苔白、體重減輕等,但沒有理由經得起推敲。
“恐艾”理由多為網上查詢 對號入座
一個有趣的特點是,這些高度“怕艾滋病”的人,大多屬于高智商、高收入的高智商人群,這些人都有一定的學歷和醫學知識,在“高危性行為”的情況下,他們懂得如何主動在網上發現艾滋病患者的癥狀,然后坐在合適的地方,長時間進行反復檢查,以確診自己是艾滋病患者,最終變得徹頭徹尾的“怕艾滋病”。
為什么這些病人被稱為“恐艾滋病”?專家們向我們一一解釋了這些“怕艾滋病”的人非常害怕的“艾滋病癥狀”。
首先,這些患者的檢查結果都在允許的波動范圍內,比如感冒。很多“恐懼癥”患者雖然有發熱癥狀,但都在37.8-37.4之間,屬于正常低燒;有些“怕艾滋病”的人報告說體重減輕了,但陳主任謝杰說,這群人長期緊張焦慮,睡眠質量極差,減肥是正常的反應,而且艾滋病患者最常見的肺部感染在這些人群中還沒有檢測出來,
最重要的是,眾所周知,艾滋病有一定的潛伏期,從1年到10年以上不等,但這些患者在有高危性行為后一到兩個月就去醫院檢查,認為自己有艾滋病,說自己有艾滋病患者的癥狀,這是完全的心理效應,
拒絕“性亂” 堅持使用安全套
“艾滋病恐懼癥”的出現絕非偶然。隨著現代社會性觀念的逐漸開放,“高危性行為”逐漸增多,同性戀正在被人們所接受,口交和肛交開始走出“性教育片”中艾滋病人群的膨脹。罪魁禍首是什么?
專家表示,在不確定回避的情況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這樣可以大大降低艾滋病傳播的風險,而且在使用中,要非常注意安全套的質量,尤其是“同志”之間的肛交,避免性生活中安全套破裂脫落,將“高危性行為”的危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