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杜牧《清明》詩與掃墓風俗無關-這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詩(《全唐詩》中未收此詩

圖片

圖片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詩(《全唐詩》中未收此詩,隨從本文提及的釋詩諸書,作者定為杜牧),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但是迄今為止,對該詩背景的詮釋,中外諸多學者還有不同程度的錯誤。


路上行人為何“欲斷魂”呢?以往注釋者都認為,這與唐代清明節上墳祭奠的民俗密切相關。本是清明節,卻不能去祭掃祖墳,自然產生“欲斷魂”之感。如周汝昌先生說:“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詩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年,第101頁)


胡國瑞、毛治中等先生編的《新選唐詩三百首》中,對該詩的釋文云:“欲斷魂:指愁苦到了極點。這兩句說,清明正是家人團聚,上墳掃墓的節日,這個時候行旅在外,上路時又趕上下著蒙蒙細雨,真使人愁苦不堪”(胡國瑞、毛治中:《新選唐詩三百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第396頁)。在其它有關文章注文中,也都是從同樣角度解釋的。【如:王世德:《談杜牧<清明>》(《唐詩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微補:《<清明>表現的是一種文化心態》(《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這種解釋在日本也日趨流行。如在日本學者鐮田正與靜嘉堂文庫長米山寅太郎主編的《漢詩名句辭典》中,關于該詩的釋文也說:“(唐代清明節)民間有去郊外遠游和掃墓的習俗,因此這里所說的旅人,或許是許久未回故鄉,這次是回鄉省親并順便祭掃祖墳的。”(鐮田正與米山寅太郎編:《漢詩名句辭典》,大修館書店,1980年,第280頁)


以上詮釋,均以唐代清明節流行掃墓風俗為出發點,且將它作為解釋該詩的特定背景。然而,據筆者所知,唐代清明節并不存在掃墓之俗,今人誤以為唐代清明節盛行此民俗,乃是據后世清明民俗臆測唐代清明民俗的結果。


大陸祭墓之風起于秦漢([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八《歲時風俗·拜掃》,中華書局標點本,1989年,第433頁),東漢以來,漸以成俗,到唐代前期,才有了固定的掃墓日.但其日期是寒食節而非清明節。雖然兩節時間相距很近,畢竟是兩個不同內容的節日,絕不可混為一談。


掃墓習俗唯獨見于寒食節,而不見于清明節。無論在史籍所載官方文件中,或在文人墨客所留詩文里,皆有明確記載。


我們先從有關詔令來看。唐龍朔二年(662年)四月十五,唐高宗李治詔令云:“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賈,曾無戚容,既玷鳳猷,并宜禁斷。”(《唐會要》卷二二,《寒食拜掃》,中華書局標點本,1990年,第439頁)此詔令是向全國頒布的,表明在唐前期,寒食上墓之俗業已遍及全國。拜掃墳墓,祭奠亡親,理應悲戚肅穆,由于民間把寒食上墓與郊游賞春相結合,反而出現“復為歡樂,坐對松賈,曾無戚容”的情景,故唐高宗認為大悖于儒家禮孝精神,才下詔禁斷。


民俗形成不易,變更也不易,更不可能被一道行政命令輕易廢除。因此事實上,唐高宗的詔令也只是一紙空文,毫無實效。到開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正式承認寒食節掃墓的既成事實,并從“以孝治天下”的角度找到理論根據。


他下詔說:“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通典》卷五二《上陵》,第300頁;《唐會要》卷二三《寒食拜掃》,中華書局,1990年,第439頁)《舊唐書·玄宗紀》開元二十年五月條也載:“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恒式。”從此,集傳統鬼魂信仰與儒學孝親觀念為一體的寒食上墓之俗,就有了官方賦予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然而,對借寒食上墓而舉行宴樂者,唐政府堅決反對,不管是否在職官員,都給以一定處罰。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正月十五,唐玄宗下詔再次強調:“凡庶之中,情禮多闕,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與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唐會要》卷23《寒食拜掃》,中華書局,1990年,第439頁)


對高級京官寒食節請假或利用假期掃墓之事,據《舊唐書》和《唐會要》諸史書,政府先后有過數次規定。先是允許請假,后又不允許。如唐德宗曾于貞元四年(788年)正月下詔:“比來常參官,請假往東郊拜掃,多曠廢職事,自今以后,任遣子弟,以申情禮。”(《唐會要》卷23《寒食拜掃》,中華書局,1990年,第439頁)除常參官外,其他文武官員,都可利用寒食節假期祭掃祖墳。至唐憲宗元和元年(807年),下令常參官也可在寒食節掃墓,“聽假內往還”。


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正月,又進一步規定:“寒食掃墓,著在令文。……自今以后,文武百官,有墓塋在城外并京畿內者,任往拜掃,但假內往來,不限日數。有因此出城,假開不到者,委御史臺勾當。仍自今以后,內外官要覲親于外州,及拜掃,并任準令式年限請假。”(《唐會要》卷23《寒食拜掃》,中華書局,1990年,第439頁)類似規定,在以后也曾有過。


通過以上官員掃墓的種種規定來看,顯示出寒食掃墓之俗,并不是僅僅流行于下層百姓中間,而且同樣流行于各級官員之間。其范圍之廣,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再從唐代詩文中考察,一樣可發現許多寒食節掃墓的信據。


唐代官員柳宗元被貶永州后,在給友人許孟容的一封信中曾敘及寒食上墳之俗。他說:“近世禮重拜掃,今已闕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則北向長號,以首頓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野,皂隸庸,皆得上父母丘墓;馬醫夏畦之鬼,無不受子孫追養者。”(《柳河東集》卷三〇,四庫本;《新唐書》卷一六八《柳宗元傳》,《新唐書》列傳九十三,卷一六八《柳宗元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 5135頁)由柳宗元信中發泄的感嘆來看,唐代達官貴人也好,皂隸庸句也好,無不看重寒食掃墓。在這種社會心態下,一旦無法去祭祖墳,不禁痛苦不堪,深以為恨。


至于在唐代詩歌中,反映和描寫寒食上墳的例證就更多了。如王建《寒食行》詩云:


寒食家家出古城,

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垅年年無舊道,

車徒散行入衰草。

牧兒驅牛下冢頭,

畏有家人來灑掃。

遠人無墳水頭祭,

還引婦姑望鄉拜。

三日無火燒紙錢,

紙錢那得到黃泉。

但看壟上無新土,

此中白骨應無主。


《全唐詩》第 9 冊,卷二九八《王建二》,中華書局,1996年,第3374頁。


這是一首典型的風俗記事詩,包含的內容很豐富。首句“寒食家家出古城”,既開宗明義點明時間,又指出該俗的普遍性。隨后部分,又把掃墓風俗的具體內容及作者的感受等,徐徐道來,真實地再現了寒食掃墓的場面和過程。


類似的詩在《全唐詩》中還有許多。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丘墟郭門外,

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

古墓壘壘春草綠。


《全唐詩》第13 冊,卷四三五《白居易十二》,第4821頁


云表《寒食日》:


寒食悲看郭外春,

野田無處不傷神。

平原壘壘添新冢,

半是去年來哭人。


《全唐詩》第23 冊,卷八二五《云表》,第9293頁


寒食節悲愴凄迷的景象和氣氛全被作者現于詩中。又如徐凝《嘉興寒食》:


嘉興郭里逢寒食,

落日家家拜掃回。

唯有縣前蘇小小,

無人送與紙錢來。


《全唐詩》第14 冊,卷四七四《徐凝》,第5377頁


郭鄖《寒食寄李補闕》:“蘭陵士女滿晴川,郊外紛紛拜古埏。”此外還有熊孺登的《寒食野望》、張籍的《北邙行》、盧綸的《寒食》等等。這些詩歌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唐代是寒食節掃墓這個事實。


相反,我們翻檢唐人有關清明節的詩文,皆是針對舉行蹴鞠、拔河、秋千、斗雞、走馬、踏青等娛樂活動或者皇帝賜火,百姓舉火等風俗而作的,也偶見有關于民間出殯場面的描述,卻不見任何清明節盛行掃墓風俗的記載。


這種現象說明什么?我們認為,除說明唐代只在寒食節盛行掃墓風俗,而非清明節外,實在沒有其它更恰當、更令人信服的解釋。


宋以降,清明節始與掃墓之俗聯系起來。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高翥《清明日對酒》詩,都描述了宋代清明節掃墓的情景。但在部分地區,仍舊沿襲著寒食節掃墓的古俗。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即有記載。元明時期,清明節掃墓的地區越來越多,但有的地區還在寒食節掃墓。直到清代,寒食掃墓之俗還遺存,清同治元年刊行的《深澤縣志》己述本縣風俗曰:“寒食日,士女祭墓,標紙錢,標新土。清明日,士女簪柳,為秋千戲。”這里寒食之俗與清明之俗迥然不同,區別很清楚。


概括上述,再回顧以往人們對杜牧《清明》詩的詮注,就易于評判是非了。中外不少說詩者均認為唐代清明節盛行掃墓風俗,并以此為背景解釋《清明》詩,明顯偏離作者本意,應當糾正。


依筆者管見,杜牧此詩并不以掃墓為背景,也沒有多么深刻的寓意,它只是觸景生情的自然寫照。它以自然景觀為主,輔之以人和情,景色、行人、情緒融合一體,共相烘托,濃淡相宜,構成一副大陸山水畫般的清晰畫面和朦朧意境,明代詩論家謝榛評論該詩“此作宛然入畫”(謝榛:《四溟詩話》卷一,叢書集成本,第一〇五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第29頁),可謂深中肯綮。


詩中見畫,正是此詩的藝術特色之一。無論如何,該詩所蘊蓄的意境是清淡新麗的,是對清明時節春光、春色、春雨、春風組合的無限生機的藝術概括。其含義絕非愁怨哀苦,而是一種“車到山前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名其妙的沖動和暗喜。

盡管遭受春雨,衣衫盡濕,增添行路困難,處于感覺的轉折處,但是“牧童遙指杏花村”,不遠就是酒店,酒香遙遙入鼻,怎么能讓細雨中的行路者不歡喜呢?


QINGMING

圖片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從事漢唐考古與歷史研究,兼北京師范大學部歷史學院“雙一流”特聘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部世界古典文明中心特聘研究員、敦煌石窟研究院絲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文首圖:清明上河圖局部

原文載《文學遺產》1992年第4期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


圖片

山西文物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霸國晉陽古城.大陸龐貝祆神樓

云岡石窟佛眼回歸平陸商代方鼎往事

徐顯秀藍寶金戒 . 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寶. 皇后悲劇

羊舌上的晉國發現倗國芮國虎媽韓國勁弩之哀

63號墓秘密三孔布和刺客高漸離虞國:昏君黃昏

山西古代壁畫眩暈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與山西

山西琺華山西王閻錫山日記南涅水石刻.民間原力

蝴蝶結與太山唐代金棺清涼寺玉器:暴力時代

廢黜皇帝.海昏侯黃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刖人守囿:燕子奴隸寂靜鳴條崗馴龍者宿命

唐晉青藤響馬到陸渾戎鳳凰隕落顧炎武

山西渾源彝器往事五臺山金淳化元寶與大宋秘密

錯金鳥篆銅戈.妖姬傳奇嵌玉琉璃帶鉤.魏文侯之嘆

粟特人.葡萄酒錦囊 . 波斯銀幣|大月氏人 . 造玻璃術

少林 . 資壽羅漢|契丹秘藏 . 應縣木塔巨碑沉陷 .武則天


山西青銅名劍之一:干將今安在,少虡何煌煌

山西青銅名劍之二:晉吳鑄銅兵,火焰生冷霜

山西青銅名劍之三:季子掛劍處,王侯盡北望


最后的戎狄:崛起清水河的戰國第八雄成失落王國

最后的戎狄:太行鐵血孤狼中山國的征服與被征服

最后的戎狄:一腳踏出的大墓寶庫和中山國的滅亡


圖片


圖片

請按下面指紋關注

圖片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