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和十月一上墳,是老輩子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那么早清明晚十一又是怎么回事呢?其跟收鬼和放鬼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這天,外出的游子會趕回家中,為逝去的親人掃墓。掃墓之前,人們會準備好祭品、紙錢等。掃墓的時候,一定要給墳上清除雜草,并且給墳墓進行修整。
踏青也非常受人歡迎,清明節前后大自然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能夠讓人們的心態變得積極向上。
如今,作為大陸最傳統的節日之一,清明節如今已經成為踏青出游、祭拜先祖的最佳日子。
十月一,又叫寒衣節,是大陸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寒衣節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北方農村將寒衣節和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大陸的三大“鬼節”。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親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相傳,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范喜良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在長城內外廣為流傳。
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農歷十月初一這天,便被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
“早清明,晚十月一”到底說的是什么意思?
這也與傳統社會的農業生產有關。一般清明節開始是農事繁忙的時候,十月一之前這段是秋收季節。因此清明到十月一這段是農忙季節,閻王爺怕鬼驚擾了百姓生產,所以,清明后就把鬼收鬼,十月一農事結束后放鬼。
早清明:清明已過鬼就被收回,因此清明后再去燒紙,鬼就收不到了。所以才提早趕在清明之前去上墳。
晚十月一:十月一以后,鬼才被放回來,假如十月一之前去上墳,鬼也收不到錢了。因此,十月一以后才去上墳的的說法。
結語:新社會的清明節和十月一,是對大陸傳統文化的傳承。祭拜是一種思念逝去親人的方法,掃墓的時間大可不必有太多局限,選擇合適的方式祭拜即可。無需拘泥,無關封建。
我們那邊這兩個節日如果爹娘健在出家女兒不回娘家。
學習了,原來如此[耶][耶]
長知識[贊][祈禱]
上墳,祭祖,是一種懷念,是一種情意,這也代表兒女們的一分知恩,一種圖報。鳥獸雖屬低級動物卻都有反哺跪乳之情,何嘗人稱高級動物。這種風俗寓意著一種尋根朔源,崇宗延后,家族凝聚,使小家族團結成大中華的大道理。很值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