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到底有多“恐怖”?

法正其人其事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不知此說有何依據?法正確有軍事才能,善于謀劃,但說他能力高到“恐怖”的程度,甚至能改寫三國歷史,卻有拔高、夸張之嫌。

史載:法正,字孝直,扶風郿縣(今陜西寶雞市眉縣以東)人,建安初年入蜀依附劉璋。法正祖籍關中扶風,和孟達同鄉。法正有抱負,且才智過人,入益州后卻不被劉璋重用,只被封了個校尉的小官職。后來,他和別駕張松合謀勾引劉備入蜀有功,先是被劉拜為蜀郡太守、楊武將軍,后來又攫升為尚書令、護軍將軍。他在劉備麾下升遷極快,好比坐火箭的速度升上來的,幾可與諸葛亮并駕齊驅,甚至在一段時期內地位還略高于諸葛亮。

說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要高于諸葛亮,何以見得呢?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法正被劉備任為蜀郡太守時,“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大意是(蜀郡太守)法正既是拱衛成都的衛戍司令,又是蜀軍的總參謀長。在蜀漢立國初期,法正才是“謀主(參謀總長)”,是不是比軍師將軍諸葛亮地位還高呢?

法正若是沒兩把刷子,劉備能那么倚重他嗎?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之重,從后來諸葛亮的一句話中就能看出。話說關羽丟失荊州,兵敗身亡后,劉備執意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諸葛亮、趙云等苦諫無效。劉備夷陵慘敗后,諸葛亮喟嘆道:“若法孝直在,必能阻吾主東征” 。意思是若法正在,一定能勸阻住劉備傾國東伐孫吳。那么,就不會造成如此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了。

鞍前馬后追隨劉備多年、被劉形容為“如魚得水”的老臣諸葛亮都勸不住的事,法正居然能勸阻成,足見劉備對法正的重視與信任。

那么,法正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他真的是足智多謀的奇才嗎?其本事真的比諸葛亮還強嗎?

論人品,法正遠不如諸葛亮,背叛舊主劉璋 、“引狼入室”之事暫且不提,僅他在益州官場上的口碑就不咋的。《三國志》載:法正在益州牧劉璋手下做校尉時,“為其州邑俱僑客所謗無行”。也就是說法正品行不端 ,為益州人所詬病。

而且從其后發生的事看,他的人品確實不好。他背叛劉璋、投靠劉備后,被任為蜀郡太守,期間“為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如此看來,此人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一旦掌握了權力,就會對以前得罪過自己的人展開報復,由于大家曾蔑視他,他就為過去小小的私怨,哪怕是一餐飯之類的瑣碎之事都要進行報復,為此曾經殺過幾個“中傷”過他、與他有矛盾的人,可謂草菅人命。

論治國方略,他比諸葛亮更是差之千里。劉備取益州后,諸葛亮針對劉璋統治期間法度廢弛、民風散漫的弊端,采取了嚴厲的改進措施,實行了較為嚴格的律令,以動員全蜀的力量對抗強大的曹魏。可法正卻在朝堂上公然表示反對,還以漢高祖劉邦入關中后“約法三章” 的寬松法度為例,反對諸葛亮擬定的從嚴治國方策。

諸葛亮只好耐心地解釋道,漢高祖之所以用寬松之法是因為秦法過于嚴酷,用寬代嚴,以贏得關中老秦人之心。而西蜀草創之初,百廢待興,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法令不明,法度過寬,國家缺乏控制力,在外有強敵的戰爭環境中無法迅速提升國力。諸葛亮苦口婆心,好不容易才說服了法正。

劉備為何如此看重法正?

既然法正是一個德才均不拔尖的人物,以知人善任出名的劉備為何對他青睞有加并言聽計從的呢?

話說劉備在荊州時,北面曹操陳兵百萬,虎視眈眈,東邊的孫權更是無日不覬覦荊州,威脅亦甚大,可謂兩面受敵,如坐針氈。如果沒有法正、張松將他引入西川,他怎會擊敗劉章、襲奪益州、三分天下有其一呢?

所以有人向諸葛亮反映法正濫殺無辜時,諸葛亮礙于劉備的面子,無奈地表示自己不好嚴懲他。

諸葛亮一語道破天機,法正是劉備襲取益州的大功之臣,所以屢獲重用,劉備為爭取益州本土人士的支持,籠絡人心,甚至對他的不法行為睜只眼閉只眼, 有時竟公然縱容他。

法正擅長奇謀妙計,軍事才能出眾 ,是劉備全取漢中的首席謀臣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建議劉備奪取漢中,他對劉說:“曹操所置漢中守將(夏侯淵、張郃等人的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克之”。然后以漢中為據點,屯兵屯糧,等待時機,則“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不可失也”。客觀地說,在攻取漢中這件事上,法正確實極具戰略眼光,他剖析的取漢中上、中、下三策,可謂英明透徹,深為劉備贊許。于是開始籌劃出兵之事。

據記載,諸葛亮對法正過人的“智術”也常嘖嘖稱奇。通過法正的深入分析,諸葛亮意識到必須盡快攻奪漢中這一戰略要地,因為它不僅可以作為拱衛西川的一道天然防線,而且關系到北伐曹魏的根本戰略問題。

建安二十二年(217)劉備親率大軍攻漢中,趙云、黃忠、魏延等隨征,拜法正為軍師,參謀軍機。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征兵支前及糧草物資的后勤保障。

劉備之所以能擊退曹操,奪取漢中,法正功不可沒。譬如定軍山一戰,劉備用法正“以逸待勞”之策,據險不戰。待曹魏猛將夏侯淵求戰不得,曹軍將士倦怠疏忽之時,法正說:“可擊矣”!劉備立刻命宿將黃忠“乘高鼓噪”俯沖而下,黃忠一馬當先,呼嘯著沖入敵陣,夏侯淵猝不及防,措手不及,被黃忠手起刀落,斬于馬下。這一戰,劉備不僅占領了漢中門戶定軍山,還陣斬曹軍主將夏侯淵和曹操委任的益州刺史趙颙。

法正的軍事謀略水準確實不俗,論以奇用兵,他或許還稍強于諸葛亮,但論整體水平,他和魏延在一個檔次,和諸葛亮、龐統比,還有一定差距。所以說“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純屬悖論。

劉備重用法正,其實還另有一層深意

縱覽三國歷史,你會發現劉備在用人上確實有一套自己的辦法,這也是他區別于曹操、孫權等政治人物的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他首創的“雙軍師制”。比如他在荊州依附劉表時,任命徐庶、諸葛亮為左右軍師,在荊州中后期,他又用諸葛亮和龐統為軍師,蜀漢立國前后,他又故技重施,再立法正和諸葛亮為左右軍師。

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起相互牽制、掣肘作用,以免諸葛亮一人專權,尾大不掉。這樣說絕非空穴來風。舉例:劉備慘敗夷陵、白帝城托孤時,將輔佐劉禪的重任托付給了諸葛亮,同時卻 將軍權交給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所以史書評價道:“蓋先主之疑(諸葛亮),終身而不釋 ”。

那么,劉備為何不選別人,卻偏偏看中人品很次的法正呢?這要從他入主西川后的形勢來做分析。

彼時,劉備靠卑劣手段謀奪了劉璋的地盤與家業,得手后開始大規模清洗劉璋舊部,外來的荊州勢力與西蜀本土勢力矛盾激化,有引發內亂的苗頭,。為緩和矛盾,劉備亟需在朝堂上樹立一個重用西川本地人的典范,以籠絡本土人士之心。法正雖是東州人士,但在西川日久,也算地道的本土派,他雖有一定才能,但人品不佳,與同僚關系不睦,沒有人緣,這樣的人若獲重用,只能緊跟自己,死抱自己的大腿,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所以法正成了劉備極力栽培、重用的本土派代表人物。

尚書令位高權重,級別不低,但仍在丞相之下,劉備為了達到制約諸葛亮的目的,努力給法正創造建功立業的機會,以幫助他樹立威望,彌補他與諸葛亮之間的差距,最終凌駕于諸葛之上。

法正的軍事才能確實很出眾,但也沒到能滅掉曹魏、東吳、統一三國的地步。雖然蜀漢建立后他很快就病死了,但假若他不死,因先天不足,僻處西南一隅的蜀漢也無法擊滅魏、吳,統一天下 。法正不是造時勢的英雄,更無法改變歷史走向。

【插圖源自網路】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