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和馬謖要各自承擔一半責任,諸葛亮的責任就在于用人不明,誤用馬謖為主帥守街亭;而馬謖的責任就在于:違亮節度,舍水上山。意思就是違反諸葛亮的安排,擅自舍棄水源而駐守在山上。
街亭在隴右的東邊,長安的西邊,也就是在隴右與長安的中間,從長安或陳倉前往隴右,如果走大道,街亭是必經之處。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先是用趙云和鄧芝和疑兵在斜谷拖住曹真的魏國主力部隊,然后諸葛亮兵出祁山,一路圍攻魏國的祁山守將,一路前往街亭守住要道,阻止魏國的援軍,而最重要的一路由諸葛亮親率魏延、吳懿等攻打隴右,而隴右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作出這么多的動作,就在于終極目標是拿下隴右三郡:南天、天水、安定三郡,切斷曹魏與涼州的聯系。而守街亭這個任務,是所有任務中最容易完成的,只要守住街亭,拖延時間,讓諸葛亮有足夠的時間拿下三郡,那么守街亭的任務就算圓滿完成了。
諸葛亮將這個任務交給沒有戰斗經驗的馬謖,無疑是給馬謖送功勞的,也從側面反映諸葛亮對馬謖的培養,而作為完成這個簡單任務的雙保險,諸葛亮又將頗有防守能力的王平擔任馬謖的前鋒,這么一系列的安排,只要馬謖照著諸葛亮的安排去做,不犯傻,基本上是穩拿功勞了,諸葛亮用馬謖,是出于私心的,這是諸葛亮應該承擔的責任。
可就是這么一件穩拿功勞的事,居然讓馬謖招來殺身之禍,馬謖的失敗完全是自已作死,馬謖居然舍棄城池和水源,上山扎營,馬謖這么做唯一的解釋就是:馬謖貪更大的功勞,上山等于是做出攻擊姿勢,馬謖想在街亭進攻,打敗名將張郃,最終的結局是馬謖不僅大敗,還被張郃軍擊潰,既然敗了,就得承擔責任,最后也落得個身死的局面,怪不了別人。
所以說街亭之敗,諸葛亮和馬謖各自承提一半的責任,最后的結局就是諸葛亮自貶三級,馬謖被殺。
事實上,守街亭的人選,唯一合適的只有王平,諸葛亮沒有太多的選擇。
趙云、鄧芝要在斜谷設疑兵,這個相當重要,面對的可是魏國的中軍大將軍曹真率領的主力,而且還不能讓魏軍主力進入漢中,哪怕被魏軍識別疑兵,也必須在斜谷堵住魏軍主力,否則諸葛亮所有北伐軍團將全軍覆沒,這一路是相當重要,趙云必須守斜谷。
魏延和吳懿是蜀漢當時僅存的進攻型大將,需要隨諸葛亮進攻祁山及隴右三郡,魏延和吳懿是走不開的,讓魏延和吳懿守街亭實在是大材小用了,諸葛亮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困住祁山魏軍,拿下隴右三郡,魏延和吳懿是最佳人選。
除去鎮守四方的將領,隨諸葛亮北伐的,守街亭最合適的人選就是王平了,王平在219年的漢中之戰時投降劉備,在曹操處是代理校尉,投降劉備后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到諸葛亮228年北伐時,王平已擔任9年的牙門將和裨將軍,并且歷來在軍中任職,作戰經驗豐富,為人低調,遵守法令,是最合適的人選。
諸葛亮為何不用王平?
說來說去,這還是諸葛亮的私心了,諸葛亮太看重馬謖了,想借機培養馬謖,并給馬謖送軍功,諸葛亮擺明了就是想提拔馬謖,馬謖是荊州人,又與諸葛亮關系非常好,諸葛亮很想培養好馬謖這個人,而王平就不一樣了,王平是降將,又是益州本地人,從諸葛亮的角度看,還是想培養荊州人,并且蜀漢政權占主要地位的就是荊州集團。
失街亭足以說明諸葛亮不是神
可能怕魏延會造反,那么重要的軍事要地,諸葛亮怎么可能沒有想到魏延"勇冠三軍"!
比起戰國時期趙國的廉括,西蜀的馬謖更有說服力,都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形象,但馬謖畢竟跟隨諸葛亮在戰場上混過來,而且在戰役間歇時候一邊給將士們講解一些兵法理論,以便為諸葛亮安撫中下層將士。就這一點讓諸葛亮心懷感激。只是諸葛亮無論如何不能用一場關鍵戰役萊驗證馬謖的可用性;另一方面作者也在給讀者指出:再高明等知識分子都存有他的短處,諸葛亮的心胸就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記恨關羽的傲上不羈,魏延的沖動,李恢的地方意識等置之不用,甚至大有報復心理。但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啟用并驗證馬謖就成了一生敗招之一。
所以街亭馬謖戰敗后,諸葛亮下令殺馬謖,眾將替馬謖求情,唯獨王平沒有替馬謖求情!
我看整個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最大的錯就是派馬謖守街亭,馬謖是文官應做副王平正才是,而且王平經驗豐富通謀略,如是王平主事街亭可能會守住,還有另一個安排趙云可以來但老了,最適合的人選應該是魏廷,因街亭重要而且魏方將領張郃也很是利害,至少是魏廷帶兵守才穩妥,
街亭失守,罪在諸葛。不要說是馬謖,就是馬超,馬化騰馬拉多納和馬爾蒂尼四個一起去也守不住。馬謖一不瘋二不傻,如果當道扎營能守得住還要上山嗎?
用人不當,不聽劉備臨終遺言,這有沒責任?
我感覺諸葛亮讓一文一武器守街亭是慎重的,馬謖還稱得上文武全才
沒人能守得住,對手是張郃,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