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是晚清重臣曾國藩“六戒”中的第四戒。
曾國藩可以說是晚清分量最重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之一,是毛主席早年最為崇敬的人物之一。毛主席曾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的思想對毛主席來說是影響至遠的。
如果要具體分析曾國藩對毛主席的影響,“六戒”正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那么,我們具體來看看究竟是哪“六戒”: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第三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夸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第六戒: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如果逐條分析,可能會陷入長篇大論,那么我們還是以題主提到的第四戒“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來作具體分析吧。
毛主席很膺服曾國藩扎實、厚重的人生風格,曾在讀書筆記《講堂錄》里抄寫了很多曾國藩的話,如“滌生日記,言士要轉移世風,當重兩義:曰厚曰實。厚者勿忌人;實則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這其實就是經世致用的湘學士風,用毛主席后來的話說則是“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的核心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像“謀可寡而不可眾”,因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就是“寡”。因為少數人會細心考察,努力求證,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是正確的,接近事實真相的。而一旦一個謀略,一次戰略規劃淪入到了開會眾人討論,眾口不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吵來吵去不僅耽誤了時間錯過了用謀的最佳時機,最后往往是用舉手表決的方式決定行動方向。這樣一來,可謂說得不償失。有時甚至會使革命,或者說事業陷入到極大的困境。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長征途中四渡赤水過程中關于“打不打打鼓新場”這個問題的討論。當時,紅軍的領導層除了毛主席一人反對外,幾乎所有人都舉手同意攻打打鼓新場。當時毛主席肯定是異常孤獨的,用曾國藩的話來說就是“謀寡”。最后,事實證明,毛主席的判斷是正確的,紅軍最終在毛主席的正確意見下放棄攻打打鼓新場,避免了一次大危機。在這之后,紅軍再次啟用“軍事三人小組”,可以說重新回歸到了“謀可寡而不可眾”的正確道路上來。
我們甚至可以說,“民主集中制”這個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依然有一絲“謀可寡而不可眾”的影子。
再說“利可共而不可獨”,“利”就是好處,具體下來無非是金銀、土地、財貨、糧秣等等。這句話的意思大體是說:有好處要大家一起分享,而不能一人或數人吃獨食。這是一種領導藝術,也是團結大多人的不二法門。歷史上,項羽之所以失敗,劉邦之所以成功,便在于項羽“利獨”,而劉邦懂得“利共”。
或許正是受此啟發,毛主席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才單獨列出了一條“一切繳獲要歸公”,然后再統一平均分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官兵平等;人民軍隊才能徹底告別舊式軍隊,走向新生。
總結:
曾國藩的思想核心是“經世致用”,這對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特別是湘籍革命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并不是說毛主席的許多策略的制定就肯定受到了曾國藩的影響,這也不現實。但是,正是因為他播下了一顆“經世致用”種子,毛主席等人才慢慢在革命的道路上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最后終于形成了一整套的建黨、建軍、建國思想。而“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正是“經世致用”思想的一部分。
天機不可泄露,讓大家多賺點自己少拿點。整天想著獨吞是沒出路的[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