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魯迅每月有300塊大洋左右的工資,換成人民幣大概值多少錢?

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魯迅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魯迅先生好窮啊,都吃不上頓好的。

還有看見許多魯迅先生的畫像,大都是身著樸素,頭發亂蓬蓬,很長也不剃。我又是覺得,魯迅先生肯定不富裕,連身新衣服都舍不得置辦。

再還有讀到《故鄉》里面,那個刺猹的少年閏土,有著這樣的“少年發小”,想來魯迅先生的家境也很是一般……

總之,魯迅很窮!

然而,后來我才知道,魯迅先生很有錢。他吃的不是草,而是東來順的涮羊肉火鍋;魯迅先生很富裕,在北京住的是三進四合院,在上海住的是三層大樓房;閏土不僅僅是魯迅先生的發小,更是他們家的短工……

魯迅先生富裕的生活條件,來自于他豐厚的收入。在那個生存環境堪稱殘酷的舊社會,魯迅先生手中的那支筆,不光渡人,也在渡己。

魯迅先生很少缺錢,且不說在那些大學部任教的講課津貼,還有自己平時翻譯寫作的版稅和稿酬,僅僅是在教育部坐辦公室的那點固定收入,就足以讓魯迅先生無需為柴米油鹽而發愁。

1912年,魯迅應政府征召,來到教育部當部員,一待就是14年。不得不說,民國時期雖然百姓生活不咋樣,但這公職人員的收入可不低。魯迅先生初到教育部時,工資不算高,每月津貼不過60銀圓,但那更多的是因為新人試用。

等到半年后轉正,魯迅先生的工資就漲到了220銀圓。后來隨著工齡職位的升遷,魯迅先生的工資也隨之上漲。比如1914年8月,魯迅先生工資漲到了每月280銀圓;1916年3月,又增加了20塊,為300每月銀圓。而到了1924年1月后,魯迅先生的工資更是漲到了360銀圓每月。

當然了,那時候北洋政府的財政有問題,包括教育部和各大學部府在內的諸多教育機構,都經常會有拖欠薪金的情況出現。

在此期間,魯迅先生還有很多副業。比如給雜志寫作供稿、當翻譯,那可是一大筆的版稅和稿酬。再比如去北大、女子師范學校等學府兼課講學,一年下來也能有不少的收入。

雷鋒把好事寫進日記里,魯迅把賬本寫進日記里。《魯迅日記》中有記錄,1923年,魯迅先生的講課費收入是129塊大洋;1924年的講課費收入是8085大洋;1925年講課費收入則是7283大洋。

著名文化學者陳明遠先生曾做過統計,魯迅先生從1912年春,上北平教育部任職,至1926年夏離開北平,去廈門大學部任教。大約14年的時間里,魯迅先生本職加兼職的各種收入加起來,大約是4萬大洋,平均每月的收入在250塊左右。

在那個每月十塊銀圓便能養活一家人的年代,魯迅先生這個收入無疑算得上是很高了。相比于一般的工薪階層,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1917年,上海圣約翰大學部的學生曾來到曹家渡工人聚居區,做過有關社會人群生活情況的調查。其調查報告寫到,在當時的上海,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不過10塊大洋。

“常見男工謀10 元,女子做絲廠每月所入亦如此”。

要知道,當時的上海已經是全國最為發達的城市,工人收入水平亦算得上最高。其收入卻和魯迅先生相差十幾倍。怪不得當初胡適在剛入職北大的時候,看到手中那沉甸甸的280塊大洋,直呼太多了。

“適初入大學部便得此數,不為不多矣。”

事實上,魯迅先生的收入,即便是放到當下,那也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要知道,那可是幾百塊銀圓,正兒八經的大洋,而不是幾百塊人民幣那么簡單。在當下,幾百塊人民幣也就能吃頓火鍋。而那時候還魯迅先生帶著家人,去東來順涮頓火鍋,也才花一塊大洋。

曾有學者考證,在北洋時期,平時一塊銀圓就能買到40斤左右的大米。如果放到現在的話,40斤大米少說也得100塊人民幣。按照魯迅先生一個月250塊大洋的平均收入來看,那就是2.5萬的月收入。

當然了,這樣算其實并不靠譜。畢竟那時候還沒有袁隆平,生產力水平遠不如當下。水稻的產量體不上去,大米的成本自然也就高了。對于當時的一個普通家庭而言,很可能買米就能占據這個月一半的生活開支。所以,那時候的大米遠比現在來得貴,參考的價值不大。

相比之下,如果是參照一個家庭整體的生活開支情況,參考價值無疑要大一些。之前所提到的圣約翰大學部的社會調查,在調查報告中有提到: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須15元”

意思說的很明白,就是說在當時的上海,15塊大洋,就可以滿足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需求。如果咱們以此來作為對比,試想一下,在當前的上海,一個五口之家的正常生活開支是多少?少說也得八九千塊吧。

如此算下來的話,魯迅先生平均一個月的收入,就能在上海養活16個五口之家。如果換算成人民幣的話,差不多就是15萬左右。時下能夠有著15萬月收入的人,想來應該不會太多。

事實上,即便是不按購買力換算,直接把那些大洋折成等量的黃金白銀,用硬通貨的形勢保存到今天,那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了。

按照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所頒布的《國幣條例》,我們可以得知,鑄造一枚大洋,需花費純銀六錢四分八厘。

“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國幣條例》

如此換算下來,鑄造一塊大洋大約需要24克純銀。按照當前5元每克的銀價來計算,一塊大洋能值12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魯迅先生每個月能拿到價值3萬元的銀子。

如果換算成黃金的話,這個收入還得往上漲。近代以來,白銀的流通量越來越大,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東西多了也就不值錢了。當時的金銀兌換比例最高不過是一比四十,這還是在因為戰亂的緣故。

在光景比較好的那幾年,金銀兌換比例不過才一比十五。而當下可就厲害了,黃金價格已經攀升至400塊,相比于5元一克的白銀,價值相差得有80倍。

按照這個比例來看,魯迅先生每個月的收入至少還能再翻上一番。

當然了,換成黃金也好,白銀也罷,其實都比不上大洋本身有價值。畢竟那些東西如果能放到今天,那可都是古董了。要知道,在當前的市場上,一枚民國三年的正版袁大頭,通常都能賣個兩三千塊。要是運氣好,遇到個年份好一些的,一枚大洋就能拍出天價了。

總的來說,魯迅先生在當時是屬于高收入人群,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也是衣食無憂,無需為生活而發愁。或許正是有了這樣的物質基礎保證,魯迅先生才能專注于文學創作。不然如果飯都吃不飽,哪兒還有力氣握筆?

7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當時一畝地才四丶五塊

  2. 相當于現在月薪十幾萬RMB

  3. 比如給雜志寫作供稿、當翻譯,那可是一大筆的版稅和稿酬。再比如去北大、女子師范學校等學府兼課講學,一年下來也能有不少的收入。\n個人所得稅交了嗎?

  4. 您說的上海普通工人月薪十塊我不知道也不抬杠,但別的地方普通人一月也就掙一兩塊大洋,

  5. 五口之家15銀元。按現在生活水平估,應該7500元。一塊銀元500元。250塊銀元為12.5萬元月薪。。。符合大學部教授收入加津貼加校外授課收入。

  6. 真好文章[贊][贊][呲牙][呲牙]

  7. 銀元下面貨幣單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