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要強調的是,請不要認為,諸葛躬耕地或者說諸葛亮故居不在南陽臥龍崗就在今天襄陽的隆中。
為幫助一些朋友迅速掌握文章要點,我還是把總結放在前面:
(1)南陽鄧縣有隆中諸葛亮故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左右;
(2)南陽鄧縣隆中諸葛亮故宅,與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陽”毫無矛盾;
(3)古“隆中”極有可能不是今天的隆中,在宋元之際發生了位移。換句話說,今天的“隆中”是冒牌貨。
目前支持襄陽隆中說的現存早期(魏晉南朝)史料:
(1)《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王隱《蜀記》: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釋諸葛之故鄉……昔爾之隱,卜惟此宅……今我來思,覿(音敵)爾故墟。’
(2)《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3)《晉書•習鑿齒傳》:自北門入,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
(4)《太平御覽》卷180《居處部》8《宅》引盛弘之《荊州記》:襄陽西北十許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
(5)《輿地紀勝》卷82《襄陽府》注引盛弘之《荊州記》:鄧城西七里,有獨樂山。
(6)《文選·出師表》注引《荊州圖副》: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7)《藝文類聚》卷7《總載山》注引《荊州圖副》:鄧城西七里,有作樂山。諸葛亮常登此山,為梁甫吟。
(8)《水經注》卷28《沔水注》:沔水東逕樂山北。……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車騎將軍沛國劉季和……命安作宅銘……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焉。
以上是用來證明襄陽有隆中諸葛亮宅的關鍵史料。盡管這些材料有層累的痕跡,但是南陽鄧縣有隆中諸葛亮故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左右,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有人選擇不相信習鑿齒的話?
習鑿齒的話可信不可信???
有人認為習鑿齒的話不可信,因為他是襄陽人利益相關,我可不可以認為這種看法是會因為河南/南陽的學者利益相關所致?因為絕大多數對于習鑿齒史撰價值的質疑都出自于豫省。如果我們僅看《習鑿齒傳》,我們至少可以毫無疑問的得知,習鑿齒家在襄陽,他從襄陽北門入城,右手邊就是隆中(即材料3),并且,這一說法是出自于習鑿齒寫給別人的信里,你后人有什么證據將其作為假話棄之不理?
此外,習鑿齒曾經作《諸葛武侯宅銘》,說諸葛宅雕梁畫棟,被后人裝飾的非常精美:
達人有作,振此頹風,雕薄蔚采,鴟闌惟豐。義范蒼生,道格時雍。自昔爰止,于焉龍盤。躬耕西畝,永嘯東巒,跡逸中林,神凝巖端。罔窺其奧,誰測斯歡?堂堂偉匠,婉翮陽朝。傾巖搜寶,高羅九霄。慶云集矣,鸞駕三招。
這說明習鑿齒曾經親自到訪隆中諸葛宅,這一點你后人又有什么資格將其打入冷宮?
總之,某批學者不加考慮的質疑習鑿齒的人品和史撰價值,與其說是習鑿齒利益相關,不如說是他們自己利益相關。
至于這個諸葛亮宅是不是曾經的“躬耕地”,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佐證。我們只能知道,襄陽有一間諸葛亮的房,至于這間房是不是當年躬耕隴畝時住的屋子,說不清楚,也沒必要說清楚。
那南陽(宛城)有沒有諸葛亮草廬、故宅呢?
反觀南陽,元代以前,幾乎沒有任何有效史料可以支撐諸葛亮曾居于今天的南陽市區臥龍崗(故宛城),南陽方面經常引用的諸葛亮原話和唐宋歌詠南陽諸葛廬的詩詞(最典型的如劉禹錫、李白。同一時期,也有唐宋詩人如蘇軾、曾鞏歌詠隆中),這些均不能成為論證諸葛亮居于南陽的有效證據。
為何說“諸葛亮原話和唐宋歌詠南陽諸葛廬的詩詞均不能成為論證諸葛亮居于南陽的有效證據”呢??自諸葛亮自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之后,“躬耕南陽”就成了一個文學意象,當這個意向出現在詩詞之中,這并不代表詩詞作者經過考證后確認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他們僅僅是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斷地重復著諸葛亮的話罷了。如果非要回到原點探究諸葛亮本人的話是什么意思,那也很明顯,今天湖北省襄陽市的一半以上,漢代時屬于南陽郡的管轄范圍。
至于南宋岳飛到訪南陽武侯祠,我想說的是,武侯祠能成為諸葛亮曾住在宛城的證據嗎?天下的武侯祠,就屬南陽武侯祠出現的足夠晚!襄陽地區在唐末建立了武侯祠!
“臥龍崗”這個地名出現于元代,在此之前從未有過。“隆中”的地名出現于晉初。時間差就已經說明,即便兩個都是附會的,那也有個先來后到。
不過,據我的看法,盡管已有史料可以支撐襄陽有隆中,但是,這并不代表現在的隆中就是唐以前的隆中。
這個地名是可以移動的。
“隆中”可是會長腿的喲!
現存的史料,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前人的研究,已經可以證明南陽臥龍崗并不是諸葛亮躬耕地。目前歷史學界,尤其是歷史地理學界的老師,沒有多少人支持南陽臥龍崗說。如果大家還可以看到,那也是絕對的少數派,少數派中的大多數,又都是河南籍學者。
如果說南陽臥龍崗是后人附會假托的產物,這可以證明現在的襄陽隆中就是當年的“隆中”諸葛亮故宅嗎?我認為不能。如前文所述,上面列舉的材料只能說明當年的隆中有諸葛亮宅,但不能說嗎當年的隆中就是今天的隆中。因為地名是可以移動的。
不相信嗎?
楚人都郢,郢到處都是;
大禹至會稽山,會稽山本在中原,后來跑到了江南;
舜死于蒼梧,蒼梧原在漢水以北,后來南移到湖南,再后來南移到廣西。
回過頭來看上面列舉的有關魏晉南朝時期“隆中”的材料: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晉書•習鑿齒傳》:自北門入,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太平御覽》卷180《居處部》8《宅》引盛弘之《荊州記》:襄陽西北十許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
《輿地紀勝》卷82《襄陽府》注引盛弘之《荊州記》:鄧城西七里,有獨樂山。
這些材料綜合起來,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魏晉時期的隆中在襄陽城西(北)方向十余里乃至二十里。而現在的隆中在什么位置呢?在襄陽城西南十三公里處。
這就是古今之間的矛盾,而這個矛盾說明的是,現在的隆中并不是魏晉南朝文獻中的隆中。
如果按照魏晉南朝時期文獻的記載進行推理,那么,這個隆中就應該在圖示的區域內。這一塊區域,毫無疑問屬于漢代南陽郡鄧縣的管轄范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毫無疑義。
至于隆中是怎么樣向南移動的?又為什么會發生移動?這就是一篇推理文了。
古隆中究竟是不是今隆中?
第三部分已經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以現存的魏晉時期的材料,古代隆中是我們現在的隆中風景區所在地嗎?八成不是。那問題來了:
(1)古隆中為什么南移呢?
(2)古隆中南移,為什么移到這個位置呢?
我們從第二個問題開始。過去的各種爭論,無論是學術的還是瞎扯淡,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其爭論的模式基本都是,要么在南陽臥龍崗,要么在襄陽隆中。選擇認為隆中正確的學者們也都只把目光盯在“隆中”上。這樣一來,歷代的方志,從魏晉時期的地志,從《荊州記》,到唐代的《元和志》,再到明清時期的《一統志》和襄陽府縣志,都言之鑿鑿的說襄陽有隆中,且位置從來都沒有變化。但是上面已經說了,古隆中不在今隆中。這是一個悖論。破解這個悖論的關鍵往往不在悖論本身,旁敲側擊或許會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南宋的地理志《輿地紀勝》記載了非常多地方的掌故、古跡、景觀,因此有人甚至認為此書應該屬于“類書”。這本書記載了隆中和諸葛亮宅,同時,也記載了另一個和諸葛亮有關的建筑——諸葛武靈王廟。據這本書的記載,唐代末年,在襄陽的伏龍山修了一座祭祀諸葛亮的廟。為什么我們不去看這本書對隆中的記載,反倒要來看這座看似不相關的諸葛亮廟呢?因為這座廟所在位置非常的特殊。伏龍山,在襄陽城西南三十里。今天的隆中在哪里?襄陽城西南十三公里。位置好像正好對的上。
據《襄陽守城錄》的記載,南宋的軍隊曾在襄陽城西與蒙古軍交戰:
……又遣將官孟保、張德、劉彥部敢勇軍千人經萬山入伏龍……
從萬山潛入伏龍山,好,我們來看地圖:
與萬山相鄰的山是什么山呢?正好,今天的地圖上與萬山相鄰的山區里,就是今天所謂的“隆中”!!!一個隱藏的真相似乎在向我們揮手,今天的襄陽隆中或者說隆中山,就是宋代的所謂“伏龍山”!
一點質疑
質疑另一回答從史料上來看,諸葛亮躬耕之地應該屬于現今的南陽還是襄樊? – 胡斯陽的回答
該回答說“現可考的支持襄陽論的史料,基本全部來自于晉朝學者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真的是這樣嗎?上文已舉,茲不多錄。
習鑿齒說“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而該回答卻以鄧縣在今河南省鄧州市來質疑“二十里”,認為“鄧州位于襄陽以北,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都是不可靠的”,還認為“在如此敏感的問題上還犯下如此錯誤,其文實在不足以作為信史鐵證”,實則皆是荒唐言!
漢晉時期的鄧縣是在哪里?這個問題已經沒有大爭議了,如果有,那就是來自于鄧州地方。
漢晉時期的鄧縣位于今襄陽市區西北十余里的鄧城遺址,如果這一點出錯的話,那么以上對習鑿齒的質疑就成了笑話,因為論據是錯誤的,論點就不能成立了。
五次補充 漢水流向
兩點回應
第一點,漢水河道的搖擺
據史籍記載,隆中諸葛亮宅在襄陽城西北二十里處:
上圖轉引自張修桂:《<水經·沔水注>襄樊—武漢河段校注與復原:附:<夏水注>校注與復原(下篇)》。按,此圖仍有可商榷之處,此圖自馬家沖指萬山段漢水水道未必有如此偏南。
第二點,“躬耕于南陽”可以不可以用來泛指屬縣(鄧縣)?
首先,史籍中是沒有用“南陽”特指鄧縣的實例的,因為涉及漢末史籍中提到鄧縣者寥寥數語,最多不過十條。
其次,如果這樣的話,是不是就等于說南陽特指南陽郡治宛城了呢?
我將用三段論的方式論證此問題。
第一,目前有兩組史料:
A組
《后漢書》卷52:(崔瑗)與扶風馬融、南陽張衡特相友好。張衡是哪里人?南陽郡西鄂縣人。
《后漢書》卷61:遂乃備玄纁玉帛,以聘南陽樊英。樊英是哪里人?南陽郡魯陽縣人。
《后漢書》卷82下:朝廷以南陽宗資為討寇中郎將。宗資是哪里人?南陽郡安眾縣人。
B組
《三國志》:濟饑餓,至南陽寇略,為穰人所殺。 這一句可以說明,這里的“南陽”不是特指宛縣。
《三國志》:秋七月,權聞魏文帝崩,征江夏,圍石陽,不克而還。這里的“江夏”不特指江夏郡治安陸。
以上兩組史料可以說明:漢末有將郡名指代郡屬縣的情況,是為地名泛指現象,一如今日新野縣人出省說自己是南陽人,一如外人說去南陽市下的某個地方便直接說去南陽。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前提1:漢末有將郡名指代郡屬縣的情況
大前提2: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陽”
小前提:漢末南陽郡下轄鄧縣
結論:諸葛亮所躬耕之“南陽”,絕非特指郡治宛縣,可以用來泛指屬縣,含鄧縣。
歷史已經證明,隆中就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國家早已確認,現在再說\
繞了一大圈就是證明南陽不南陽啊!《后出師表》曹操困于南陽是困在湖北襄陽一帶呀![呲牙][呲牙][呲牙]
人家史料已經堆砌成山的講了這么具體!有幾個看完的?從晉之后到唐代史籍記載,鄧城移置樊城(此時隆中距鄧城西七里),外加襄陽城之前4次變遷擴建史。結合地理位置,明白人自然知道大概方位!看歷史都是需要互相作證,理肯定越辯越明!
看歷史就知道了,當時的南郡和南陽郡是兩個郡,襄陽歸南郡管轄,漢江以南歸南郡,以北歸南陽郡管轄,隆中在江南,諸葛亮是在南郡還是在南陽郡他自己就不知道嗎?席鑿齒是在諸葛亮死后幾十年才寫的歷史,都不為證據。
襄陽即可指整個襄陽郡,也可指襄陽郡治所襄陽,郡名和治所同名的可以,為什么不同名就不可以?在地理上,省級(州級以下,包括郡)以下都有狹義和廣義,狹義南陽就是治所宛城,廣義指整個南陽郡。襄陽說為什么激烈反對這個地理常識?就是為了爭奪躬耕地,路人皆知。
首先諸葛亮寫出師表是給劉禪看的。劉禪出生的那一年襄陽郡已經成立。關羽做過襄陽太守,諸葛亮是承認的。襄陽郡管轄山都縣置所在今天的構林。山都縣與南鄉郡接壤。所以,無論如何,南陽郡都管不到今天的隆中。所以,隆中是躬耕地是錯誤的。
疫情期間只要是湖北出去的人,不管是十堰,還是咸寧,都是湖北人一律隔離。古代人也是一樣只說大地名,小地名沒人知道。
我要說的是隆中不是指襄陽的阿頭山____假隆中,而真的有隆中的話,那也是指南陽臥龍崗____真隆中。因此就不存在隆中歸屬問題,只是南陽人挖掘不夠,宣傳不到位。
其實樓主講的很有道理,這個躬耕地爭論關鍵不是襄陽還是南陽,而是諸葛亮口中的躬耕于南陽的南陽,在當時包括什么地方。這才是從第一手資料下手,當事人口述自己講的,其實也就是搞清楚東漢末年南陽的轄地是現在的什么地方?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躬耕地有可能不在南陽臥龍崗,但一定不在襄陽。
首先需要了解襄陽和南陽兩地的歷史,襄陽建城也有2500年歷史,隆中距離不遠,如果覺得隆中距離襄陽遠,那么劉備屯兵新野到隆中更遠。\n南陽郡當時也設宛城為南陽縣。已知劉備屯兵新野,其實新野是南陽郡的地理中心位置,那么為何不說劉備屯兵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