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么要用紙糊窗?刮風下雨紙不會壞嗎?是不是有什么玄機?

獸皮也糊過,木板也遮過,最后選用了紙,不怕風也不怕雨,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紙呢?

那么古代的窗紙,是不是像其他武俠小說所描述的用手輕輕一捅,就戳出一個洞嗎?還是得費點力氣呢?

我們先來了解古代的窗戶和窗紙。

古代時候,人們住的房子是沒有窗。古人覺得這樣,整個屋子都黑漆漆一片,所以有人就在屋頂上開了“窗”。那個時候不叫窗,叫“囪”。相當于“天窗”,感覺又好像是農村用柴火燒的那個煙囪。

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古人覺得這種“天窗”其實也挺不方便。開了天窗之后,屋里的光線亮了一點,但是這個天窗在屋頂,遇到下雨天就很麻煩了;酷夏時分,也挺麻煩,“天窗”被曬壞了。

古人還是挺有智慧,又在墻上開了“窗”,那個時候叫做“角”。這樣效果就好多了。

漢唐時期的窗戶,其特點就是簡單、實用,開始有了直欞窗。

再往后,就出現了格門的窗子。既是窗,又有門的功能。又出現了推窗、檻窗等,窗的形式越來越多,式樣也越來越花俏多樣化。推窗據說也有南北之分,不過主要是用在北方,白天打開,晚上就放下來,作用功能一樣。

有了窗,就必須得有窗紙,古人的智慧有時候一點也遜色于我們。窗子的演變也一樣,也需要一個過程,也是古人聰明智慧的結晶。

開了窗,雖然采光好,但沒有遮擋,也挺不方便。蚊子,蝴蝶等小動物會飛入屋里,特別是刮風下雨天,不僅雨會刮到屋子里面,外面的樹葉、灰塵等也會吹進去。

古人就地取材,開始就采用香蕉等葉子比較大的來遮住窗子,雖然擋住了外面的小動物、灰塵,但植物的葉子不耐用,失水之后就干了,使用不了,經常換也太麻煩。

于是古人就采用動物的皮來遮擋窗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曽皮用久了也會臭,而且也太浪費了。

漢代的時候,有些人就采用綢布等來遮擋窗戶。可遇到暴風雨天,或者寒冬臘月還是不行,于是就找了一塊木板。普通百姓家一直用木板和麻布來遮風擋雨,采光當然就不怎么樣了。

直到紙的發明,也是在漢代,但那個時候級還是挺貴,老百姓用不起。

魏晉南北朝時候,造紙的技術開始到發展。這個應用才得以推廣,老百姓也慢慢的也能用上紙了。用紙來糊窗戶,遮風擋雨。

真正大規模使用,并用來糊窗戶,得到唐朝時期。因為這個時期造紙的技術日趨成熟,成本低。于是人們就選擇用紙來糊貼窗戶。使用紙張來糊窗戶,其實很方便、快捷,價格低廉,所以老百姓大面積使用。

用紙貼在窗戶上,這些紙耐用嗎?是不是用手舔著舌頭,然后就能把它捅破了?影視作品,武俠小說就是這么寫。

紙的質量有好壞之分,一分錢一分貨。就像我們現在買東西一樣,同一個產品,質量還是有區別的。同樣一張毛筆字用的宣紙,少的一塊錢、幾塊錢,多的幾十塊錢,甚至幾百塊錢都有。

據說古代糊窗紙也有南北之分,北方呢,只有單純糊在里面,南方是內外都糊。

老百姓可能這樣想,反正家里也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買來的紙只要能夠遮住窗戶就好,也就顧不了質量的好壞。當然用來糊貼窗戶的紙,與寫字用的紙,還是有較大的差別。這樣的的窗紙,可能就像武俠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用手輕輕一捅,窗紙就能夠被捅破了。

這個時候,我突然想起,乾隆年間,劉墉救了一個叫和子的小太監的故事。

這個小太監竟然用手指頭輕輕捅破窗紙,偷看固倫和靜公主,哪知公主立即知道。乾隆皇帝獲悉后,大怒,下令將和子處死。危急關頭,劉墉急中生智,想到了一個辦法。

劉墉覺得事有蹊蹺,和子剛進宮不久,膽子肯定沒這么大。他悄悄地走到那個捅出一個破洞的窗戶前面,做了一下手腳。

然后,劉墉就把乾隆皇帝請到窗戶前面,跟他說了幾句話。回來后,乾隆皇帝就赦免了和子。

公主感到很詫異,在乾隆皇帝他們走后,就來到窗戶前面。一看,明白了。

原來是這樣的:那個被戳破的小洞,紙沿是從內向外翻。

其實之前的這一切,都是公主自導自演,公主在屋里與宮女游戲,故意不讓不和參與。她目的是想讓和子上當,處罰一下和子就算了,沒想到皇帝竟然大怒,公主覺得事情弄大了。現在有了這個臺階可以下,她也樂意,所以她自己也“沒捅破這層窗戶紙 ”。

說這個故事,是想引出一個問題:皇宮的窗紙也是這么“糊”的嗎?難道皇宮的窗紙跟普通老百姓的也一樣嗎?結尾會揭曉。

故事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窗紙不能太薄啊,太薄的話,如果外面的人輕輕一捅就捅破了,那么屋里的人一點隱私也沒有。怎么辦?

所以我們在這里又一次提到古人的智慧,這個問題古人也想到了。所以后來糊窗的紙與寫字用的紙,是有很大的區別。據說大部分采用的是藤紙和楮樹皮紙。

造紙需要的原料就是植物的纖維,那么所有的植物都能夠提供纖維,但是紙張質量好,就要看植物的長纖維以及能夠分解出膠質,而且面積大、來源廣的植物等了,那就最好了。楮樹皮、竹子、麻等成了主要原料。

晉代的開始用藤樹皮等造紙,當時,浙江的剡縣剡溪兩邊有大量的藤樹。這些藤素就成了造紙的原材料,造出來的藤紙質量好,也叫“剡紙”。據說唐代皇帝的圣旨,有一段時間也采用黃藤紙。用來貼窗的藤紙,韌性強,耐用,一般情況下是不容易被捅破。

用來貼窗戶的,還有另外一種紙,就是用楮樹造成的紙。古代的紙幣就是用這種楮樹紙。這種的特點是堅硬、耐用,而且比其他紙張更加不容易捅破。

所以不管是藤子還是紙皮紙,這些紙來糊窗戶,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很容易就被風吹雨打掉。當然,如果長期經受風雨,使用的時間可能大打折扣。

但古人又想到更高明的辦法,古代房屋的屋檐一般比較長,當然這是指那些建造得起的。因為屋檐延長,所以也減少了雨刮到窗戶上的窗紙。還有古代的房屋,窗子也并不是開得那么多,像我們今天一樣,一套房子就開了十幾個窗。一兩個,三四個。

開始是一個大窗,后來他們覺得這樣不行,大風一刮,就把貼在窗戶上的什么獸皮、麻布等都刮走了。所以后來才有了格子窗、推窗。特別是格子窗,將一個大窗子隔成很多小格子,這樣再用紙張來糊窗子,耐用性肯定比一大張強得多。

至于古代窗子的功能,主要是遮擋、采光,當然也有防盜,保暖御寒的作用。

寫在最后:

先釋個疑,影視、小說中所描述的情形:用手舔著舌頭,然后輕輕一摸,窗紙就捅破了。

有沒有這回事?

有!為什么?

因為紙張有好壞。特別是古代那些普通老百姓,他們有的使用的窗紙質量可能差一點。這個故事中,劉墉救和子,并非沒有可能。因為皇宮本來就是透明,宮女、太監都可以出入,因而窗紙只要透明、采光就好,不至于用那種堅硬的、采光性不強。

很多時候,窗紙是比較堅固。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窗紙可能用藤紙或楮樹皮者造成。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要發揚和繼承優良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原因。

看了這么多,你還有疑問嗎?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有一種專門用來糊窗戶的紙,纖維多偏硬,糊在窗子上還要用油油一遍,用幾年不會破。

  2. 以前老宅的窗就是木格子窗,但不是糊的紙,裝的是二面都打磨過的蚌殼,一個小方塊一個小方塊的薄片,薄片有珍珠般的光澤,挺好看。窗外的光能微微地透到室內,但卻無法看到窗外事物。后來翻建新房時,這些都沒保存下來,現在想想,真的很可惜。

  3. 我家窗戶粘的就是一般的紙大部分情況下,一年不壞。偶爾壞補一下

  4. 小時候的瓦房天窗用的是玻璃,天一亮屋內也跟著亮,省油又省電

  5. 最重要的技術竟然沒提?\n油紙!防水

  6. 八十年代我老家山區窗戶都用紙糊,不用到古代[呲牙][呲牙]

  7. 糊窗戶的紙,叫毛頭紙,和現在的宣紙類似,不知道現在的宣紙和以前的毛頭紙有什么區別

  8. 古人的窗紙是浸了油的油紙,既防水又透光還結實。

  9. 窗紙的發展,與古代人不斷追求,不斷改變環境是緊密關系。細思一下,也挺有趣啊!

  10. 總覺得,我們還是要多向古代人學習,他們的智慧有很多地方很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