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北方地區叫爸爸叫“噠”(音譯)?怎么來的?

大家好,本人是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博士,長期關注和研究大陸古代史和民族史。

首先擺明我的觀點:把父親稱為“達”并非是大陸自古以來的傳統,這個詞很可能是來自突厥語的借用詞。

1. “達”并非漢語詞,而是源自突厥語的借用詞

在山西、山東、河南、陜西等北方方言中有把爸爸叫做“達”的習慣,筆者老家為四川西北部地區,家父也叫本人的阿公為“達達”,而不叫爸爸。

如果翻閱大陸古代典籍,基本都是稱呼爸爸為“父”或者“爹”。使用“達”這個稱謂僅存在于各地的方言中,并不見于正史記載,所以這應該不是漢語里的固有習慣。

那么在其他民族語言中有沒有把爸爸叫做“達”的情況呢?當然有,突厥語系諸語言中父親就被稱為“達”。例如在維吾爾語和撒拉語中,就管父親叫dada(達達)。維吾爾語屬于突厥語族里的葛邏祿語支,源自古代漠北回鶻人的語言,回鶻人和突厥人都是北方鐵勒游牧集團的成員。而撒拉族的祖先是元朝時從中亞撒馬爾汗遷往大陸的一支西突厥部落,撒拉語同樣屬于突厥語族。

相對于漢語中“達”只是民間在使用的邊緣化狀態,突厥語中不僅有這個詞的最早記載,而且存在于正統的歷史文獻當中。

根據出土的突厥語文獻da(達)的最早期形式為ata和ada,音譯為“阿達”。突厥文出現年代約在西元6世紀左右,為突厥、回鶻等突厥語系民族所使用。最早的文物為俄羅斯葉尼塞河和外蒙鄂爾渾流域出土的古代突厥文碑銘,這些銘文中記載了父親的稱呼為ata。在9世紀到15世紀的回鶻文文獻中,稱呼父親為ata或者ada。《五體清文鑒》是清朝乾隆年間滿、藏、蒙、維、漢五種語言合璧的官方辭典,其中維吾爾語對父親的稱呼為ata和dada。

雕刻有古代突厥文的鄂爾渾碑銘

通過以上文獻我們可以看到“達”這個詞匯從ata到ada,再到dada的演變過程。舉個例子,土耳其語也屬于突厥語族,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全名為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土耳其語寫作:Mustafa Kemal Atatürk,最后這個Atatürk(阿塔圖爾克)可以分拆為Ata(阿塔)和türk(圖爾克)兩個部分。Ata(阿塔)就是父親,türk(圖爾克)就是土耳其,合在一起為“土耳其之父”的意思。

現代土耳其締造者凱末爾名字里的Atatürk(阿塔圖爾克)為土耳其之父的意思

那么突厥語中的“達”又是如何融入漢語的呢?這其實是一個歷史問題。

2. “達”是如何進入漢語的

da(達)這個突厥語詞匯被漢語所采納,很有可能跟拓跋鮮卑人有密切的關系。

我們知道南北朝時期,拓跋鮮卑在北方建立了強大的北魏政權。而之后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四個政權也是源自于北魏。建立隋唐帝國的楊氏和李氏同樣出自北魏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所以說拓跋鮮卑,在大陸歷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政治軍事領域,他們在語言方面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例如,今天我們管兄長叫哥哥,這其實就是源自拓跋鮮卑的語言。根據《晉書》的記載,“哥”是鮮卑語“阿干”的漢化轉寫。而到了唐代才開始把“兄”叫“哥”,這種叫法來自李唐的鮮卑語,李唐王室母系皆為鮮卑人。

看到這里很多朋友肯定會說拓跋鮮卑說的是鮮卑語,而鮮卑語屬于蒙古語族,怎么可能怎么會把da(達)這個突厥語詞匯帶入漢語中呢?

隨著近年來科研的不斷深入,學者們逐漸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部雖然被稱為鮮卑,但是他們所說的語言很可能根本就不是鮮卑語,而是突厥語。

《后漢書·烏桓鮮卑傳》記載東漢桓帝時期,匈奴帝國崩潰后源自東北的鮮卑人在首領檀石槐的領導下盡占匈奴故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余萬落,皆自號鮮卑”,也就是說從此之后,被征服的大量匈奴遺民也改稱“鮮卑”了。

《三國志·鮮卑傳》將鮮卑分為“東部鮮卑”和“西部鮮卑”,“東部鮮卑”通常指鮮卑本部,而“西部鮮卑”則是被鮮卑征服的原匈奴部落。《魏略·西戎傳》指出這些源自匈奴的部族“不與東部鮮卑同也”。拓跋部則屢屢在《魏書》自稱為“西部”。

源自匈奴的拓跋部與鮮卑本部族屬不同,因此在習俗和語言等方面的差異是不言而喻的。

典籍顯示在當時屬于東部鮮卑的慕容氏是公認的正統鮮卑。慕容氏將拓跋部、鐵弗部、禿發部等具有匈奴血統的西部鮮卑貶斥為“索頭”。

“索頭”其實是指一種發型,主要特征為蓄留全發,不剪發,并且編成辮子披在腦后。《南齊書·魏虜傳》云“魏虜,匈奴種也,姓拓跋氏……亦謂鮮卑。被發左衽,故呼為索頭”,這里“魏虜”是南朝對北魏的蔑稱。留辮發是源自匈奴的西部鮮卑的共同外貌特征。

而起源于東北的正統鮮卑人的發型則完全不同,他們的發型被稱為“髡發”,其最大特征是要么全剃,要么剃掉一部分頭發。同樣起源于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契丹人、滿洲人的發型就是“髡發”。

遼代壁畫上契丹人的髡發

北齊重臣徐顯秀墓中就出土了辮發的拓跋鮮卑騎士俑,而唐朝開國元老、唐太宗的大舅哥長孫無忌的發型也是“索頭”(見本人舊文《唐太宗的大舅哥長孫無忌是個留辮子的胖大叔》:https://m.toutiaocdn.com/i6659715522579399176/?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8160582&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82313294101002607608430095992&group_id=6659715522579399176 )

徐顯秀墓出土的鮮卑騎士俑的辮發“索頭”

通過歷史考證可知“索頭”這種留辮子的發型其實是整個突厥語系民族的共同特點(見本人舊文《連“國家寶藏”節目都弄錯了給你看古代突厥人真正的模樣》:https://m.toutiaocdn.com/i6658949334320546315/?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8189232&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8232127120100250741652D0C7B26&group_id=6658949334320546315 ),而拓跋鮮卑同樣辮發,說明他們與突厥語系民族有密切的關系。

突厥人源自古代鐵勒民族聯盟,而鐵勒又被稱為高車,《魏書·高車傳》記載“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說明突厥人和匈奴人的語言基本相同,而拓跋鮮卑為源自匈奴的部落,如此可以推斷拓跋鮮卑的語言應該與突厥人一致。

當代語言學研究對這一結論給出了有力支撐,著名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與美國漢學家卜弼德從詞匯分析,得出了拓跋部的語言應該是突厥語分支的結論。古突厥語權威Sir Gerard Clauson同樣認定拓跋鮮卑語屬于突厥語支,新近更有學者從重音位置分析,加強了這一結論。

《魏書》和北魏孝文帝的詔書如此解釋拓跋二字的意思:“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這里“后”表示君主,例如“夏后氏”)。也就是說拓跋是一個復合詞,是由表示土地的拓與表示君主的跋兩個單詞復合而成的。

近年來學者林安慶(An-KingLim)發表的有關大陸北方地帶突厥語成份的幾篇文章,對于這個研究的推進有很大幫助。他在一篇研究拓跋語源的文章里,抓住“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的歷史線索,首先建立起“拓跋”二字的中古讀音,然后在阿爾泰語系各語言中尋找音義相應的詞匯。根據林安慶的研究,與“拓”對應的詞匯是[to:g ],與“跋”對應的是[beg],兩者都是突厥語詞匯。根據語言學家克勞森的研究成果,[to:g ]為塵土、泥土,[beg]為氏族和部落首領。如此林安慶得出結論說,漢字“拓跋”二字是古突厥文[to:g beg]這一復合詞組的對音轉寫,其詞義正是“土地之主人”,與北魏的官方解釋完全一致。

難怪當年擁有拓跋鮮卑血統的唐太宗可以跟入侵的東突厥頡利可汗在渭水河畔隔岸對話,也可以跟突利可汗結拜兄弟,原來他們語言交流基本沒問題。

其實除了拓跋鮮卑,還有一個民族可能也對突厥語詞匯進入漢語產生過推動作用,那就是西突厥的沙陀部。從唐末到五代,沙陀部迅速崛起,成為中原大地的主導勢力,五代之中的三個朝代(后唐、后晉和后漢)直接由沙陀人創立。就連大宋的開國君主趙匡胤,也是靠老爹趙弘殷做沙陀突厥后唐政權的禁軍“飛捷指揮使”而起的家。

五代十國時期后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就是沙陀人

結論

綜上所述,從西元四世紀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權,到五代十國西突厥沙陀部開創三個朝代,長達五百年時間,突厥語曾經對漢語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其結果之一很有可能就是使表示父親的da(達)成為了漢語北方方言中普遍使用的詞匯。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記得關注我@天可汗文化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愿意與大家分享更多歷史文化類的資訊。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我浙江方言爸爸叫噠

  2. 我們山東曲阜,老一輩的管爸爸叫“噠噠”,管媽媽叫“nia”。拼音拼不出來[捂臉]

  3. 考據的不對。\n首先,北方稱呼父親這個不是“達”,而是大。\n這個大是什么意思呢。從占據大陸主流文化的孔孟之道說起吧。孔子定禮儀之后,稱呼父親的正式稱謂就是“父親大人”,母親是“母親大人”。因為四個字比較多,民間百姓慢慢簡化成“大”。\n事情就是這么簡單。

  4. 不同意這種說法,滿人統治大陸幾百年,也沒有改變大陸人稱呼習慣,鮮卑漢化主要是在河南洛陽,全國其他地方很少,古代人的流動性很少,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不可能因為當地來了很少的人就改變口音的事情,人類發展史上,很多發音都不約而同,英語母親的發音和漢族也很接近,你不能說漢語中的媽開支mother,突厥語系中出現的稱呼漢族也可能出現,何況漢藏同源,這個稱呼可能在史前漢藏分家前就出現了,可以當做是雙方是共同的祖先的證據

  5. 我是河南的,父親如果弟兄兩個,為了表示親近子女們都叫大的為伯,小的為達,叫大的妻子為母,小的妻子為嬸兒。這叫偏叫。父親如果弟兄三個或者四個,子女們都叫老大為伯,叫老小為達,老二老三被自己孩子叫爹,被哥哥的孩子叫達,被弟弟的孩子叫伯

  6. 你見過稱父親為“噠”的嗎?原來這是突厥語。

  7. 我老爸喊我阿公 也叫 “噠”…“俺噠”

  8. 濟南萊蕪區管爸爸叫爺,管阿公叫老爺。管外婆家的也叫老爺可能是字有區分但是一樣叫法。對于我們這些遠嫁的媳婦來說一直不能理解。好在是現在的孩子都喊爸爸媽媽了。只能說一方水土一方人。

  9. 民族融合和語言融合是不可分離的,歐亞自古以來就是文化融合最多的地區,讀小編文章又增長了許多知識,好久不見發文,期待更多好文[贊][贊]

  10. 吐蕃,史書上說可能源自 鮮卑禿發部,禿發是非皇族不遜的拓跋部蔑稱,李唐都會說鮮卑語,李世明可以獨自隔渭水與突厥阿史那頡利可汗,無障礙對話交流,說明李唐是西部鮮卑,是鮮卑強大時,自號“鮮卑”的匈奴人,因為突厥就是歸順匈奴的鐵勒高車人,同語。\n這么推論,唐和吐蕃,至少皇族,同源。華夏同源再次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