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

瀘定橋又被人叫做大渡橋、鐵索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建成于康熙年間的1706年。康熙當年有感于川藏地區交通不便,為了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特意頒下諭旨修建了瀘定橋。

瀘定橋全長103米,橋寬3米,整座橋由9根鐵索為底,兩邊各2根鐵索作扶手,總計13根鐵索組成。這13根鐵索一共使用了12162個鐵環連接而成,總重量達到了四十多噸,平均每個鐵環的重量超過6.7市斤。如此重的鐵索,在那個工程器械并不發達的年代,工匠們是如何將鐵索拉過大渡河,將兩岸連接起來的呢?

當時建造的工匠們本來也為這個問題煩惱,但是后來有人提出一個方案,說先在兩邊建造橋墩,橋墩內設置轉盤,然后拉一根粗壯的繩子先連接兩邊,在繩子上套上一定數量的竹筒。接著把鐵索一節節地穿過竹筒,然后對面轉動轉盤,慢慢地將繩子拉過去,鐵索自然也就跟著過去了。鐵索到達對岸之后,再將鐵索固定在轉盤上,轉動轉盤,調整鐵索的弧度即可。

工匠們照著那個人說的做,果然成功了。瀘定橋建成之后,康熙皇帝還特意為它題了名,刻在石碑上,立于瀘定橋旁邊。

據說,由于這座橋是康熙皇帝親自下令建造的,所以當時負責督建這座橋的四川提督岳升龍,對這座橋的質量把控很嚴格,他命令制造每個鐵環的工匠都必須將自己的名字刻在鐵環上,如果今后哪一個鐵環出現了質量問題,就要找哪個工匠問責,輕則處罰,重則處死。所以工匠們自然不敢怠慢,最后保質保量地打造好了每一個鐵環。這也是為什么瀘定橋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至今依然能夠使用的原因之一。

與瀘定橋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有很多。

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曾今在大渡河率領三萬將士與清軍在此交戰一個多月,最終石達開沒能趕到瀘定橋就被清軍圍困,導致全軍覆沒。

1935年5月29日,以毛主席為首的大陸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途經大渡河,面對國民黨的前后追堵,毛主席下令強渡大渡河。這個時候,22位英勇的士兵自愿組成突擊隊,成為飛奪瀘定橋的排頭兵。后來,紅軍成功渡過大渡河,而那22位英雄大多數都葬身在了大渡河。由于當時事發緊急,參入突擊隊的人員名冊都沒來得及記錄下來。時至今日,我們也只能知道他們其中8個人的名字。其余14人我們連他們是誰,來自哪里都不知道。8個英雄的名字分別是:

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劉金山、劉梓華、趙長發、楊田銘、云貴川

瀘定橋除了保留了大陸古代精湛的制造技藝之外,也記載了大陸革命的發展歷史,它不僅僅是一座橋,也是一種不屈服精神的傳承!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我想是這樣,他把一頭鐵鏈固定,然后剩下的鐵鏈放在船上,一點點放前行,到頭一起用力拉上去

  2. 鐵鏈是鋼件還是生鐵?

  3. 原來如此,懂了

  4. 當時建造的工匠們本來也為這個問題煩惱,但是后來有人提出一個方案,說先在兩邊建造橋墩,橋墩內設置轉盤,然后拉一根粗壯的繩子先連接兩邊,在繩子上套上一定數量的竹筒。接著把鐵索一節節地穿過竹筒,然后對面轉動轉盤,慢慢地將繩子拉過去,鐵索自然也就跟著過去了。鐵索到達對岸之后,再將鐵索固定在轉盤上,轉動轉盤,調整鐵索\r這句話始終不明白,把麻繩固定在橋墩上,然后麻繩上穿上竹筒,再把鐵索一節一節穿過竹筒,然后再轉動對岸的麻繩,\r疑問:鐵索是怎么穿在竹筒里的?把鐵索拉過去后又怎么把竹筒和麻繩取出來的?科普一下

  5. 古人的智慧利害,現在這條件到處是豆腐渣工程。

  6. 你說的是這個吧?現在收費可以上橋的。

  7. 瀘定橋30O年了,還在用,巷珠奧大橋才設計120年,怎么回事。

  8. 根據某電視臺的紀錄片,活下來的有四人,但都不知后來的情況。不管怎么說,都是英雄。

  9. 半個月過去了,四百四十萬,三千零一十,頭條網友太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