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曹操不是個濫殺無辜的人,卻殺了自己手下的重臣崔琰,這是為什么呢?
崔琰在《三國演義》中戲份不重,所以很多人不是很清楚這個人。但是,《世說新語》中有個很著名的故事。故事是說,匈奴人派使者來見曹操,曹操覺得自己的相貌不夠英俊,就找了身邊一個人來冒充自己,自己捉刀而立,站在旁邊。事后,問使者,立覺得曹操咋樣?使者說一般般吧,倒是旁邊的捉刀人是個英雄氣質。
這個故事反映了幾個問題:第一,曹操的確相貌不咋樣,對自己相貌不滿意。第二,英雄氣質與相貌無關,那是從骨子你散發出來的。第三,崔琰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第四,曹操很器重崔琰,相信他的能力。
那么,崔琰到底是個什么人呢?
東漢是個很講究出身的時代,名門望族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袁紹之所以能一統北方,原因就是袁家“四世三公”積累下的巨大影響力。
崔琰,是河北三大望族之一“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是世族的代表。曹操在打敗袁紹后,需要北方的安定,自然就收留了重要人物崔琰在身邊,并讓崔琰當了“組織部長”以安定民心。崔琰是品質高潔的人,對曹操的委任是盡職盡責,他和毛玠一起,為曹操搜羅了不少的天下人才,也是為曹魏集團做出過卓越貢獻的。
崔琰的死,表面上看,是因為崔琰訓斥自己學生楊訓的信惹的禍。其實不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崔琰是曹氏稱帝之路上的絆腳石。
崔琰是個正統的儒家,儒家最講究的就是正統,最在乎的就是皇權的正統。這也是劉備為什么始終要稱自己為:皇叔,就是表明自己的血緣正統,獲得廣大認可和支持。
如果說曹操沒有稱帝的野心,打死我也不信。沒這個野心,他曹操就不是曹操了。
曹操利用漢獻帝這個旗幟,讓自己的軍隊變成了國家軍隊,讓自己的征討四方,變成了正義的統一和平叛。然而,但天下三分,大局已定的已定,英雄暮年,曹操的心態是起變化的。盡管曹操稱帝的困難和阻力很大,但他必須為后人鋪路。
曹操為了打擊朝廷和軍隊里的反曹勢力,甚至是反曹思想,成立了一個特殊機構“校事尉”,可以理解從事紀檢監察工作。
崔琰一幫老臣,當然清楚曹操是咋想的。荀彧的死,就證明了這一點。迫于崔琰的影響力,職位,功勞,一代河北名士,多年的曹魏集團組織部長,那是樹大根深,曹操不能輕易地去動他,不動他吧,又是登帝路上的巨大障礙。
崔琰、毛玠等人是明智的,他們只想維持現狀,不想跟曹操對著干。但是,總有“坑爹一族”,崔琰的學生楊訓就是個坑爹族,他坑的不是爹,是恩師。楊訓年輕氣盛,不知天高地厚,給曹操寫信表忠心,很肉麻,被曹操鄙視了。恩師崔琰就寫信訓斥楊訓,但是信落到了校事尉的手里,“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句話成了罪狀,時代啊時代啊,總是會改變的啊。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于是,校事尉強行給崔琰安了罪名,殺!
這個黑鍋,校事尉背了,曹操背了。真正受益的是曹丕。
曹操一下扳倒了崔琰、毛玠等一幫子勢力,為曹丕登帝,掃清了障礙。
既然曹操對催存有戒心,即使催不訓楊,也逃脫不了喪命之慘運,只是時問的問題。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說的好// @用戶9894075716390: 既然曹操對催存有戒心,即使催不訓楊,也逃脫不了喪命之慘運,只是時問的問題。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崔琰不死,曹操睡不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