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門的“華表”是做什么的?

華表的圖案,想必大家都熟悉,從小時候用的中華鉛筆,再到長大了看人家抽的煙,似乎所有跟“中華”有關的物品,上面都有個華表的圖像。

去北京的人定去天安門,而去天安門必然會看到那根巨大的漢白玉柱子,也就是“華表”,雖說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傳統文化的象征,但卻未必知道華表是做什么用的。

其實,華表的雛形誕生于上古時代,當時是堯舜兩位先賢帝王主宰的時代,那時文明誕生還沒有多久,所有的一切都還是非常簡陋的。

為了指引道路方向,在許多地方都樹立著一種木樁子,上面有個木牌,堯舜的朝堂前方當然也有,這就是華表最早的模樣。

別說紙張,當時就連竹簡什么的都沒有出現,但早期的文字已經產生,大臣們有時候向堯舜提意見,就會在朝堂前的“路牌”上刻畫,如同留言板一樣。

堯舜并沒有阻攔這種涂鴉行為,反而為了讓更多人提意見,把朝堂前的路標留言板加粗加大了很多倍,區別于其他路牌,如此,這種木樁子就被稱作“桓木”。

因為桓木具有上表、表達意見的作用,因此也被稱作是“表木”,而“桓”與“華”的發音類似,所以在后來的時代,逐漸出現了個新的名字,那就是華表。

隨著后世君主乾綱獨斷,華表最初的納諫作用也不復存在,雖然到了漢代仍舊有木制的華表木存在,但僅僅作為路標使用,不再用于納諫。

除此之外,關于華表的起源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原始居民都有崇拜圖騰的傳統,上天是他們心中最敬畏的存在,為了與天交流,先民們樹立了“通天柱”。

說白了,華表的前身,就是先民們為了表達對于上天的敬意,希望借此聆聽神明的訓誡指示而樹立的柱子,各部族將各自的圖騰雕刻上去,形成了圖騰柱。

隨著時代的發展,后來的華表雖然失去了早期的功能,但以后的帝王為了顯示自己對于先賢的尊敬效仿,都會在宮殿、陵寢等地建立華表。

天安門前的華表,最初建立于明永樂年間,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華表上端是個承露盤,蹲著一只石犼瑞獸,兩塊突出的石板有祥云浮雕,柱身有蟠龍流云紋。

在神話傳說之中,犼是一種神獸,它密切注視著皇帝的行蹤,并且進行勸誡,其立于華表頂端象征著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因為傳說它偶爾會向著天空吼一聲,所以又稱朝天吼。

天安門后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朝北,寓意帝王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時常出宮看看,被稱作“望君出”,天安門后那對石犼朝南,寓意帝王不要久出不歸,稱作“望君歸”。

歷經數千年歲月,后來的華表早就失去了原本最初的作用,而成為了古代皇家威嚴,還有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存在,也算是一種宮殿建筑的裝飾附屬。

整體來說,華表象征著納諫、謙遜,提醒為政應該愛民勤勉,在古代也是時刻警視君王的一種符號,而如今,華表已成為我們的一種民族文化的代表。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