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民狂歡”到“偃旗息鼓”,即將到來的第13屆“雙11”為何“靜悄悄”?這其中既有電商平臺的“無奈”,也受消費模式改變的影響。
“雙11”,原本一個極為普通的日子,卻因2009年開始舉辦的雙十一購物節而備受矚目,這離不開電商平臺的“造勢”,又得益于智能行動電話的普及。
如線下實體店一樣,電商平臺也會在傳統節日促銷,后來逐漸形成了“6.18”、“雙11”兩大全網性的電商購物節,大大小小的電商平臺紛紛加入進來,廣告造勢、低價促銷,尤其是歷年交易額年年破紀錄,更是被人津津樂道。
但是大家發現沒有,往年這個時候電商平臺已經開始造勢了,廣告宣傳鋪天蓋地,但是今年則顯得極為冷清,廣告投入明顯少于往年,也不熱衷于宣傳了,難道是電商平臺對“雙11”不重視了嗎?其實“靜悄悄”的背后有3個因素,這3個因素都導致“雙11”嗨不起來了:
其一,政策面上,對電商進行強監督,商家想高調也高調不起來
過去的20年是電商行業迅猛發展的20年,解決了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也對偏遠地區的農產品銷售起到了帶動作用。這是因為電商利好的原因,此前國家給予了互聯網行業足夠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法定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而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主體、獲得國家重點軟體企業資格的企業則享受15%、10%的低稅收稅率,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商巨頭都享受這個稅率。
但是互聯網行業的稅收優惠正在慢慢減少,比如阿里2020財年、2021財年的有效稅率分別是12%和18%,漲了6個點;另一方面,從2021年起,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的8項措施中就包括“降低稅費”。一正一反,恰恰說明政策層面開始扶持實體經濟,電商想高調很難,不可能與大趨勢反著來吧?
對電商行業的強監管還表現在規范行業發展和打擊巨頭壟斷上,比如前期阿里因“二選一”的壟斷行為被罰182.28億、美團被罰34.42億。
強監管、規范發展、反壟斷、罰款、稅收優惠逐漸減少,這些都讓電商平臺受到了“驚嚇”,尤其是那些電商巨頭,深知不能與大趨勢、不能與基本政策反著來,自然不敢太高調,往年雙11造勢的盛況也就慢慢退潮了。
其二,直播帶貨的興起瓦解了“雙11”的低價優勢
往年“雙11”為什么那么火?為什么大家都愿意熬夜搶購商品?最根本的原因是價格優勢,比如平時賣10塊,“雙11”期間就賣8塊,或者發放一些優惠券,通過走量來盈利,消費者和商家都從中獲益。
在直播帶貨興起之前,低價不常有、優惠券不常有,但是隨著近兩年直播帶貨這一新興消費方式的興起,低價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直播帶貨打的噱頭就是“價格低廉”,雙11價格優勢被瓦解。
以2020年上半年為例,直播帶貨超過1000萬場、各類帶貨主播40萬人、商品種類2000萬件、觀看人次500億。
可以這么說,直播帶貨的興起使得每天都是“購物節”,每天都有優惠,消費者又何必等到“雙11”的降價促銷呢?
其三,前幾年的購物節暴露了一些問題,消費者變聰明了
“6.18”、“雙11”都是電商平臺造勢營銷的結果,本質上是為了擴大營收,賺取更多利潤,而消費者往往被牽著鼻子走。前幾次“雙11”,消費者還“不夠聰明”,管他是真優惠還是假優惠,反正平臺宣傳的就是優惠,而且交易額不斷暴漲,如果不是真優惠,怎么會有這么多人購買?
但實際上貓膩很多,比如為了制造交易額暴漲的假象,一些商家刷單、郵遞空包,虛假制造“低價”的假象;還有一些商家設置了一些眼花繚亂、讓人捉摸不透的優惠算法,定價不透明,反而有些消費者在“雙11”多花了一些冤枉錢。
已經舉辦了12屆的“雙11”購物節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一個道理—“套路滿滿”,稍不留意就會掉到坑里去。消費者變聰明了,往年的盛況也就逐漸開始瓦解了。
寫在最后:
除了以上3個主要原因外,還有幾個原因使得今年的雙十一“靜悄悄”,比如粘性消費者已經被固定住了,不感興趣的消費者即便再宣傳也不會下單;再比如在這個特殊時期,大家的錢袋子還是比較“空虛”的,能用于“狂歡消費”的錢實際上屈指可數,好鋼還是要用在刀印上的;第三就是倡導“理性消費”、“倡導節約型社會”,那些用低價吸引眼球但買來也沒有什么用的商品,有購買的必要嗎?
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留言交流;
碼字不易,給點個贊、點個關注吧。
對于我們做快遞來說雙十一是最惡心的一個活動,貨量增加,成本增加,收益沒增加多少還累的要死
直接便宜就行,又是定金,又是搖色子,套路太多,想搶其他平臺流量,你就10.11到11.11干一個月,直接減,明白消費,明白優惠
阿里等平臺可休已,現在太多的直播貨真價實,看得到的東西總比被圖片的好!
太累人。買個東西各種比較,計算疊加優惠,煩了
沒錢了哈哈
我想買,沒錢
今天看到滿大街公交站臺上都是天貓雙十一廣告啊
主要是沒錢啊
收割?沒門,我們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