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這么一句話:“供暖的目的不是讓你熱,而是不冷。”這句話有道理嗎?

首先要厘清集中供熱的性質,到底是民生公益性質的公共產品,還是市場化的商業商品。因為兩種不同的性質,決定兩種不同的要求。

這個問題全國都沒有明確的定性。

從目前北方普遍的情況看,是按照民生來對待的,那么,就應該屬于公共產品。

而公共產品是對社會提供普遍性的,低價的服務,它的特點是覆蓋面廣,價格低于市場價格,能滿足基本需求。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基本需求,以公共交通為例,它覆蓋一個行政區域,價格在1~2元,但它站站停,速度慢,不能將乘車人送到指定地點。這就是公共服務的特點。

集中供熱也是如此,它提供的是基礎性的需求,有些網友可能認為集中供熱費高,但我記得看過一個報道,集中供熱的收費,在現存各種供熱技術中,仍然是價格最低的。

那么網友們對集中供熱的各種期待有沒有價值呢?有些有,有些沒有。

比如希望價格降低,這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萬物皆準的提議,誰不希望價格越低,質量越高,數量越多,就越好呢?不管是買什么東西。但是,現實世界中極少存在這么美好的事。就連現在各大企業,也在招標中舍棄了最低價中標,而采取綜合評定。

那么集中供熱都價格是不是越低越好呢?當然不是,最好的是合理低價。是能夠提供符合要求的產品基礎上的低價。就目前而言,集中供熱的價格仍然是普遍性的低價產品。

再者,集中供熱既然是公共產品,那么它就無法滿足個性需求。這是集中供熱這種技術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同一個供熱鍋爐只能燒出一個溫度,不可能有第二個,因此它送到各個家庭的基礎溫度就被這個溫度所限制。而隨著距離鍋爐距離的增加,熱量在傳輸過程中會自然散失,同時距離近的會率先消耗掉一部分熱量,到了距離最遠的家庭,溫度很可能會和距離最近的家庭獲得的熱量有很大差距。而這目前看,是無法解決的矛盾。如果增加鍋爐的溫度,最遠家庭溫度上升,而最近家庭很可能會感覺燥熱,并且由于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增加感冒的機會,這個機會與因受寒而感冒的機會差不多。

因此,一個適合的溫度標準,即不能讓近端家庭過熱,也不能讓遠端家庭過涼,就比較重要。雖然它可能不能滿足每個人的個性需求,但它無疑是現實的最佳選擇。

就此,解決的途徑,我看一個是技術進步,看看能不能發明一種更先進供熱技術,比如太陽能,或者鍋爐微型化,合理分布。一個是個人供熱產品與公共產品結合,解決目前的個性需求。一個是用熱量費來代替供熱費,獲得多少能量,交多少錢,然后再與個人供熱產品結合,滿足日益增加的個人需求。就像公交之外還有出租和網約車。

最后,國中物理告訴我們,溫度與熱量與散熱有關,一個房屋保持溫暖,一方面是外來的熱量,一方面是保溫的能力,這兩點,是同時保障我們冬季溫暖的要素,物理學公式告訴我們,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專家說話永遠是專家 專家不怕冷知道不🌝🌝

  2. 我是南方的人,冬天較冷,沒有集中供暖,我的室內期望溫暖是高于15度,低于20度。這樣既可確保不凍手凍腳,觸物冰冷,也可避免與室外溫度相差太大,引起身體不適,同時降低能耗,各位看官認為如何?

  3. 低價!??這明顯就是商品性質,而不是什么公共!哈爾濱38塊多一米,低嗎?而且這個價格,它給你燒到屋子里26℃,它都掙錢到手軟!它只不過是更加貪婪,想掙更多的錢而已!!

  4. 冬天室內18度很冷的!都要穿棉衣的,跟春秋室外18度不是一個感受的好嗎!!!自己用天然氣燒都用不了那么多暖氣費,費用并不低!

  5. 說到價格低,請問暖氣只在早上燒一小時左右,在晚上燒4一5個小時,你說低嗎?

  6. 改革前供暖公司屬于事業單位,如今早就商業化了。一個城市里數不清的私家供暖企業,哪家企業不是“利潤最大化”?現在除了九年義務教育外,連醫院都成了盈利行業,還有什么公共事業?

  7. 既然屬于民生的公共產品那就要由國家政府統一承辦,但現在大部分供熱站都是承包給私人的,承包給了私人,他就要賺錢,私人可不管你是不是民生的公共產品,私人有了投入他就要有回報,他就會降低成本,換取高額利潤。

  8. 供暖是按建筑面積收費的,不是實用面積。公攤面積都交著錢呢,供暖了么!什么叫收費便宜

  9. 專家家里都26度以上,

  10. 說那么多,錢少了供熱公司不干,交幾千塊錢,你不給我燒熱。我也不愿意。最好的辦法解散供熱公司,自己壁掛爐供熱,但是呢政府不愿意啊,這玩意交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