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如何看待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這二首詩描寫項羽的不同觀點?
前言
項羽的這一段故事出自《史記》: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史記項羽本記》
項羽完全有時間和機會渡江,但是項羽竟然拒絕了他的好意,認為自己無臉回到江東: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史記項羽本記》
古人的詠史詩,常常會見到同一個歷史故事卻有不同的角度和觀點。
詠項羽的詩歌中,杜牧和李清照也是最有特點的兩首詩。另有胡曾、孟遲、王安石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一、李清照化用了胡曾的立意
唐朝胡曾的《烏江》曾經寫到: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胡曾說項羽不是沒有機會逃走,而是因為有羞恥之心,所以不肯渡江。
這種觀點,被李清照所認可,化用成了一首五言絕句。《夏日絕句 》: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為什么項羽不肯過江東呢?李清照解釋說: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這也就是胡曾詩中的”恥向”東吳再起兵的意思。但是李清照的感情更加激烈,所以用了十個字來贊揚項羽: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在胡曾和李清照的詩中,項羽是一個高傲的人,寧肯玉碎不肯瓦全。
李清照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其南渡逃亡的時期,徽欽二帝被脅迫北上,趙構剛剛繼位。金兵聽聞以后再次南下,追的趙構上天入海。李清照的丈夫此時也因病而亡,國破家亡的李清照帶著十幾車古籍文物寶器,追隨趙構的足跡東奔西跑。
李清照寫下這首夏日絕句借古諷今,有國難思良將的感慨。
二、杜牧認為項羽太脆弱
項羽羞于見江東父老而選擇自刎烏江,成了胡曾和李清照贊譽項羽的原因。
但是杜牧不以為然,他認為項羽這個人太脆弱,受不了失敗的打擊 :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題烏江亭》
勝敗乃兵家常事,成大事者就應該 包羞忍恥、能屈能伸。假如你過江也許還能夠東山再起呢?
當年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劉邦被追得連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你項羽怎么就不能學學劉邦呢?
項羽是因為臉皮太薄嗎?王安石可不這樣認為。
三、王安石認為 項羽沒有機會卷土重來
杜牧說:江東子弟多才俊。可是當年和項羽叔侄起兵的三千江東子弟還剩下幾個呢?
而江東最重量級的代表人物下場都很悲慘,謀士范增與項羽決裂后死了,楚人擁戴的后楚懷王熊心竟然被項羽殺了。
而項羽本人并不是江東人, 《史記項羽本紀》開篇說:”項籍者,下相人也。“下相是今天的江蘇宿遷, 項羽當年跟隨叔叔項梁才來到江東(吳中)。
王安石說 :就算項羽回到了江東,江東子弟還愿意和他一起卷土重來嗎?不是項羽”恥向東吳再起兵“,估計項羽還擔心江東子弟綁了自己獻給劉邦吧?因此王安石說: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結束語
項羽的處境,李清照和杜牧未必不知,只不過詩人作詩,總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表達而已。王安石未必是翻案,只是說了句實話,揭破了皇帝的新衣。
比杜牧略微年長的詩人孟遲其實早就說過:
中分豈是無遺策,百戰空勞不逝騅。大業固非人事及,烏江亭長又何知。《烏江》
孟遲認為項羽早就把這利害關系看透了,烏江亭長所說的項羽又何嘗不知呢?唐人作詩比較委婉,王安石不管這些,把孟遲的觀點一下子捅破了。
你項羽回到江東,也不一定有好果子吃。自殺,的確是最好的結果了。
@老街味道
項羽作為男人是純漢子,武力驚人,愛面子,又有愛情故事傍身,當然比較受女性喜歡。\n但作為霸王,作為政治家一塌糊涂。又吝嗇,又真實,又要臉能成什么大事。古代男性特別官僚體系中人都有家國情懷,男兒于世間定要做大事才算光彩的,與之相比臉面,尊嚴不值一提。
李青照寫的好,而精避!
烏江亭記事\n烏江亭中獨自哀,烏江亭外幾徘徊。\n心中有過烏江意,過得烏江找誰來?
項羽自刎烏江乃是司馬遷敬愛項羽這個人物的寫法,灌嬰率領的鐵騎乃是劉邦手上最精銳的部隊,再多幾個項羽都走不了。
項羽死在“東城”,距離烏江200余里呢。
王安石是大才子,又身居高位,視野不低,觀點透徹,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水平,一般人難以企及。盡管歷來文人墨客各有不同表述,但楚漢爭雄,結果清楚。霸王乏略,山窮水盡,百戰勢敗,一死了之。
在《史記》的其他記載里,項羽是被漢軍在東城直接殺死的,根本就沒有來得及跑到烏江邊。《項羽本紀》美化了項羽,虛構了項羽自殺的故事。
李清照寫這首詩時,趙明成還沒死,之前他臨陣畏縮,縋城而逃,李是很看不起的,趙也因此詩而羞慚,同年病逝。
江東本有王者氣,項羽剛愎全輸盡。既便渡舟歸故里,定無勝算再爭雄。
橫看成嶺側成峰,\n遠近高低各不同。\n我讀有關項羽詩也胡論了幾句:\n力拔山兮烏江刎,\n遇挫折兮婦人心。\n回江東兮東山起,\n吾輩或兮稱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