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現代寫詩的人?

【原創問答】

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很樂意結合自已的實際扯一扯這個話題。

首先來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做為古代發展而來的“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已經度過了它的興盛時期,與新興的各種文學形式雖然同時并存,但已顯得“老態龍鐘”。所以就有了一種說法:“當今詩界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當然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然而卻反映出了人們的普遍心理意識。在唐宋甚至明清時代是絕無這種可能的。反過來說,我們也必須客觀的認識到,眼下的確是“詩詞過時”的時代了。

為什么這樣說呢?這需要展開議一議,我們才能明了其中的根源和實際:

一、時代的變遷和現實社會的功利性使人們的文化意識普遍淡化

唐宋為什么是詩和詞的鼎盛時期,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科舉制度,科考需要必考詩賦。詞為詩余,會作詩的人都會填詞,因此,唐宋以后古代讀書人沒有不會作詩填詞的。

到了明清之后,民國時期的學者也有很多詩詞大家,因為他們從小受到了舊式教育,詩詞是基礎知識。

五四運動之后出現了“新詩”,新詩與舊詩并駕齊驅。老一代的革命家大多喜歡舊詩,以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為代表的詩詞佳作,盡人皆知,響徹全球。對于舊體詩詞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年輕人愛詩傳詩、寫詩贈往形成風尚;廣大詩者受到國家和社會的普遍尊重。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大潮在內陸的涌起,人們的逐利現實觀念隨之盛行,各種文化意識則日漸淡薄。詩詞也好,新詩也罷,不再具有原有的地位,詩詞成了可有可無、自娛自樂的純精神食糧。

二、詩詞在現實生活中的兩面性使其處于尷尬窘境

我們一說到詩詞,肯定所有人的腦海里都是唐詩宋詞,因為在學校里的課本上誰都能背上幾首,但是離開學校之后,大多數人就很少接觸詩詞了,原因很簡單:詩詞在生活中沒有任何經濟回報,因為它不是功利產品,所以人們只能是敬而遠之了,這也是功利社會的無奈。

當然,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大陸民眾中是有群眾基礎并且根深蒂固的,將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進步到了一定的階段,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定會迎頭趕上,無疑,詩詞文化作為市場上的大眾文學應當會有很大變化的。

三、怎么看現代寫詩的人

目前,在大陸除了專業學者從事詩詞研究外,基本上都屬于文學、詩詞愛好者。在業余愛好者中,有專攻格律詩詞的、有專寫新詩的、有古新兼作的。但文學造詣、詩詞專業程度是參差不齊的,無論是格律詩詞作品,還是新詩的作品,在讀者看來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詩(詞)是抒情言志的韻文,當一個人的感情被觸動、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被釋放。而這種釋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說出來,與人溝通交流,高級一點的用文字寫出來、記下來,通常我們叫“日記”。更高級一點的寫成文章發表,通過面向更多讀者去傾訴,打動更多的人,平衡自已的感情壓力。再高級一點的,就是寫詩詞了,用精煉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給文字附著上音樂的節奏感,讓表達出來的東西更加適合吟誦甚至歌唱。這也是古人發明“詩歌”的初衷。

通過這種異于平常的表達方式,去傳達更加強烈的感情觸動和震撼效應。但是,詩詞倘若寫得好,能帶人入境,感染讀者,引發共鳴;反之,如果寫得遭,詩不達意,就會讓人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引發反感。

因此,我覺得,凡當下的詩詞愛好者,既不圖名,也不圖利,就應當無怨無悔地堅守自已的興趣和愛好,練好內功,厚積薄發,無愧于自心,無愧于讀者。

最后,把這首清朝學者張惠言的《水調歌頭·不讓宋詞》(節選),送給廣大詩詞愛好者:

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

閑來閱遍花影,惟有月鉤斜。

我有江南鐵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徹玉城霞。

清影渺難即,飛絮滿天涯。

解答至此。

記著關注“百味寫春秋”喲

謝謝!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古詩詞中華文化的瑰寶不能丟,也丟不掉。新詩,現代詩又是一種味道,一定會發展下去,百花齊放。謝謝百味寫春秋。

  2. 千般皆恍惚。意趣隨詩發。

  3. 好一個吹徹玉城霞\n……飛絮滿天涯[贊][祈禱][玫瑰]

  4. 深刻入理,高論好文[贊][贊][玫瑰][玫瑰]

  5. 好文章[贊]

  6. 好文采![贊][贊][贊]

  7. 人們都是向錢看[玫瑰][玫瑰][玫瑰]

  8. 唐詩宋詞的出現,離不開其歷史背景,確是中華文明之瑰寶。能流傳千年至今,真是偉大。\n讀此文,感到很實在,很貼切。謝謝作者的付出!\n[贊][贊][玫瑰][玫瑰][祈禱][祈禱]

  9. 好文分享[玫瑰][玫瑰][玫瑰]

  10. 贊賞:至情至理,不亢不卑。娓娓道來,嚴實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