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是唐朝的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最后兩句,這首詩是劉禹錫為了回應老友白居易的一首《詠老贈夢得》而作。
這兩首詩可以看成兩位老人,也是兩位老詩人之間的交流,一個是感嘆,另一個是感慨。白居易是感嘆,劉禹錫是感慨。
劉禹錫的詩中,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兩句是讀了白居易的詩之后的有感而發,是從自己的角度詮釋了一下什么叫“夕陽紅”——別說太陽已經是“日薄西山”,它散發出來的光芒作為晚霞還是照滿了天際的。
那么劉禹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慨呢?我們還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嘆吧!
白居易的《詠老贈夢得》是寫給“夢得”也就是劉禹錫的,白居易和劉禹錫之間有著幾十年的友誼,兩個人經常用詩詞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對自己的“老態龍鐘”頗有傷感,寫了首詩給老哥們劉禹錫,詩中這樣寫到: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于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馀。
這首詩并不難懂,其實就是表達了一種情緒,一種感嘆,當然是略顯悲觀。白居易對劉老哥們兒說(算是訴苦吧):咱倆都老了,你知道老成什么樣了嗎?每天早早的就困的眼睛都睜不開了,早上起來都懶得梳頭,一天當中大部分時間就在家待著,偶爾住著拐杖到外面走走,干什么都沒興趣,就連新磨好的鏡子都懶得照,眼睛花的看不清小字寫的書了。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回憶和想念古人,但少年時候的的事越來越回憶不起來了。最大的樂趣就是閑聊,想著還有時間和老朋友相聚。
白居易的感嘆的確是傷感了些,也消極了些,但是,卻道出了晚年的無奈。作為老朋友的劉禹錫看到白居易寫給他的這首感嘆人生老矣,日薄西山的無可奈何的詩句,自然要寬慰一番,所以,劉禹錫的“回信”寫的比較平和,用對于人生易老的坦然面對和樂觀心態給老朋友白居易“寬寬心”。這首詩的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回贈詩是這樣寫的: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說:是啊,有同感!人生誰能不老啊!老了之后有誰可憐呢?人老了越來越干巴,衣帶越來越短,頭發快要掉光了連束冠都扎不緊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書了,經常針灸就為了多活幾年,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觀了,咱們有優勢啊!經歷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輩子閱人無數已經讓我們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樣一目了然。仔細想想不也很有收獲嗎?往好處想,不就坦然了嗎?
這首詩最后兩句,其實算是“用典”,因為在白居易劉禹錫之前有人已經做過了“桑榆”之論: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閣序》當中有“東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劉禹錫顯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啟發,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我們從白居易和劉禹錫兩位非常著名的的詩人晚年的交流中,看到在經歷了不同的人生之后對于晚境的不同感受,這種感受,其實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苗頭。
年輕的時候,白居易的詩多數都是比較悲觀的,包括《琵琶行》,《長恨歌》。但是劉禹錫得詩就顯得要豪放的多: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個境界到了晚年,必然會變成“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夕陽無限好👍
劉禹錫的詩更勝一籌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經典!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老驥負櫪,志在千里!
莫讓歲月添白頭,道把滄海醉黃樓。\n桑麻不恃展四季,榆柳有緣化千秋。\n晚來吹拂歌一曲,為此明鏡笑九州。\n霞光萬里仰星河,尚傲百花歸斥遒。\n滿懷希望如少年,天涯海角似老朽。
莫道槡榆晚,\n五彩映滿天。\n出門扶杖慢,\n互道心坦然。\n陳豐山有感\n而作
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
聽你這么剖析我明白了許多!但后面的“魔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