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從西元前230年(秦王17年)滅韓開始,到前221年(秦王26年),前后歷時10年時間,終于掃平六國,完成了統一大陸的大業。
秦用武力削平天下后,因長期割據形成的地方差異依然存在。秦始皇以鞏固統一為核心,以秦制為藍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領域實行全方位改革,創立了一個規模空前龐大、統一的 封建帝國。
毀譽參半始皇帝
客觀地說,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空前絕后的大英雄。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是大陸歷史上第一個在真正意義上一統天下的猛人,是皇帝稱號的創始者和發明人。他筑長城抵御匈奴對中原的侵害,征服嶺南百越地區,修馳道溝通東西南北,統一度量衡、貨幣,簡化和統一漢字…… 北筑長城和南戍嶺南兩項大功告成,就大體劃定了秦帝國東到遼東,西至隴西,北抵陰山,南達南海的空前廣袤、遼闊的疆域。
此時的秦始皇眼中無物,如日中天,同時狂妄至極,他有一句著名狂言:“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和他預期相反的是,他的理想始終沒成為現實,秦王朝只歷二世(15年)而亡。什么“二世三世傳于萬世,傳之無窮”,都是他一廂情愿罷了。
秦始皇是一個毀譽參半的復雜歷史人物。套用一句后世名言:譽之則為圣王,讞之則為暴君。
上不仁,下必暴
成為“始皇帝”的嬴政躊躇滿志,不可一世,嚴刑峻法,橫征暴斂,無所不用其極。
秦始皇在橫掃六合時,每滅一國,就命人把所滅之國的宮殿繪制圖樣,在咸陽依樣畫葫蘆仿造一座。他還大興土木,四處修建行宮別館,僅國都咸陽周邊400里內就建有宮殿270座,關中地區(今陜西關中平原)就有行宮300座,在關外有400座。
在秦始皇修葺的所有宮殿中,規模最龐大的當屬阿房宮。阿房宮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它究竟有多大是難以確估的。史載,阿房宮僅前殿就大得驚人,東西寬500步(約700米),南北長50丈(約115米),可容納萬人。殿門用磁石制成,可防刺客偷攜暗器入殿。殿門前排列沒收六國民間兵器鑄成的12金人(銅人),每個重24萬斤。這項宏大的工程,必須常年征用 數百萬夫役 ,還沒等到完工,秦始皇就暴斃沙丘,后來項羽率軍入關中,為泄憤縱火焚燒阿房,大火連燒3個月仍未熄滅。
驪山大墓是秦始皇的另一項龐大工程。始皇剛即位,就下令在驪山為自己營造墳墓,秦滅六國后擴大修建規模,常年使用72萬刑徒服苦役,絕大多數人都是一直修到其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阿房宮和驪山墓兩項規模宏大的工程,就強征精壯勞力140余萬人,加上筑長城,戍五嶺,修馳道,造行宮,以及無休止地兵役雜役,常年動用民力多達300余萬。彼時的秦國總人口僅2000余萬 。光這幾個龐大的工程就已經耗盡民力,就足以毀滅這個國家了。
彼時秦國的男丁基本全被征調服役,部分老弱及女子也被逼服役。沉重的兵役、徭役壓得人民無法喘氣,又加上橫征暴斂,導致海內虛耗,民窮財盡。秦自孝公重用商鞅后開始奉行法家學說,所謂法家并非依法治國,而是急法尚刑,用嚴刑峻法恫嚇、統治民眾,所以山東六國皆稱秦為“虎狼之國”。秦王掃滅六國后,繼續推崇法家,他為人刻薄寡恩,戾狠殘暴,用刑嚴酷,殺人如麻,使秦暴政達于巔峰。據記載,人民揚手犯法,投足觸律,乃至手足無措,大批無辜者被當做刑徒送去服苦役,路上的行人一多半都是囚犯,死者相望于道。死于修長城、修大墓者難計其數。秦帝國成了人間地獄,百姓生活在恐怖中,始皇的殘暴統治,引發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不滿,一直對暴秦恨之入骨的六國余孽(殘余貴族)首當其沖,他們多次采用暗殺方式謀刺始皇;士人(知識分子)得不到重用,紛紛口誅筆伐,指責秦的苛政,廣大百姓剛剛脫離戰爭苦難,本來衷心擁護統一,但秦法嚴酷、秦行暴政又引發他們開始思念故國,轉而詛咒始皇早死,秦國速亡。
焚書坑儒消滅了百家爭鳴
秦始皇由于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強烈不滿,這些飽學之士紛紛以筆作刀指責始皇。已被任為丞相的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膽大妄為的士人,以打擊士人諷議朝政之風,他給始皇上了一份咄咄逼人的奏疏,建議他將《秦記》之外的六國史書統統焚毀 ,全國民間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典籍也由官府收繳并集中燒毀。凡敢違抗命令,議論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地方官員知情隱瞞不報者,也和藏書者同罪。除秦博士掌管的藏書外,天下藏有《詩》、《書》等六經六藝且隱匿不交者殺頭,以古喻(非)今者滅族 ,官吏若令下30日不繳、不燒即判刑 ,只保存醫藥、卜筮、農書等實用書籍不焚。秦始皇很快批準了李斯奏疏,隨即在帝國的每一個角落展開了一場駭人聽聞的“焚書”活動。
焚書并不能堵住天下士子們的悠悠之口,反而激起了他們更大的反抗,士子和百姓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議論更是遍布天下,屢禁不止。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御史赴各地嚴加追查,最后抓捕了460多人。始皇下令將這些人集體押到驪山的溝谷中,全部坑殺(活埋)。這些人中除少數方士(占卜、巫蠱之人)外,絕大多數都是儒生,所以這一慘絕人寰的事件被后世稱作“坑儒”。
秦之亡何其疾也
秦始皇是一個典型的雙重性格之人物,堪稱功勞蓋世,罪惡滔天(功大過也大),歷代以來受到史家的鞭笞,萬眾的唾罵。秦皇統治極其殘暴,燒毀詩書典籍,嚴重破環了文化的傳承;他坑殺議政的儒生、方士, 鉗制思想,阻斷了自春秋以來形成的百家爭鳴的良性學術氛圍;嚴刑苛法,租役繁重;他大興土木營造宮室、陵墓,耗盡了國力、民力;以及連年用兵,常備軍竟達200余萬,為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0%。廣大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秦,人民及六國舊貴族此起彼伏的反抗導致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快速滅亡。
秦始皇死后不足一年,陳勝、吳廣就在蘄縣大澤鄉扯旗反秦,天下紛紛響應。在項羽、劉邦的接連打擊下,秦王朝僅僅存在15個春秋,就迅速房倒屋塌、灰飛煙滅了。
秦始皇是大陸數千年來第一個有名的皇帝。后世對他的評價概括起來為毀譽參半。譽之者稱他“亙古未有,千古一帝”;毀他者說他“肆虐異常,暴君之首”。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他有功有過,其首創并推行的秦政居然延續了兩千多年,是所謂“百年皆行秦政治”,但“焚書坑儒”又使其人其事很難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