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天才少年的悲催人生史—吳承恩
西元1510年左右,在當時現如今的淮安楚州區地界,有一個“不師而能”、天賦異稟的小孩。有一天,村里鄰居想考考他,便讓他畫一只鵝。熟料,這個小孩竟畫了一只會飛的鵝。鄰居笑問,鵝怎么會飛呢?小孩答道,因為這是天鵝!
畫這只天鵝的小孩就是《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能夠看出來,小承恩在幼年時期,就已經樹立了遠大理想,他想振翅高飛,自由翱翔,實現心中的夢想,頗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韻味。那么事實又如何呢?他一生經歷了什么?我總結概括了一下,那就是:少年時揚名一方、鴻鵠之志、胸懷天下;青年時屢試不第,剛正不阿,初心不改;老年時看透官場,專心寫作,凄涼離世。
一、承恩身世,言傳身教
吳承恩,大約出生于西元1500年左右,活了80歲左右。字汝忠,號射陽山人。為什么叫承恩呢?當時明武宗朱厚照大赦天下,他老爸吳銳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上承皇恩,下澤百姓。說白了,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當大官,不受欺負,臉上有面。
吳承恩的曾祖父吳銘、祖父吳貞都是學官,芝麻點的小官,家里經濟條件也不好,勉強混個溫飽。到了吳銳這一代,依然貧困潦倒,好歹娶了徐氏以后,繼承了岳父的家業,才有所改觀,只不過徐氏給吳銳生了個女兒,叫吳承嘉。以前都是重男輕女的,也理解,所以吳銳又娶了一個老婆,叫張氏。張氏很給力,很快就給生了一個大胖兒子,這就是吳承恩了。只是吳銳沒有什么經商頭腦,坐吃山空,家道很快就徹底敗落了。吳銳受夠了官吏和地痞流氓的欺負,因此對這個兒子十分喜歡,希望將來能出人頭地,做個大官,也是家族榮光,只可惜到死之前都沒有看到自己的寶貝兒子考中進士,步入仕途。
吳承恩的老爸吳銳有一個特點,雖然經商頭腦不行,可是讀書頭腦非常好,特別喜歡歷史、傳記之類的書,還經常給小承恩講些鬼怪、野史之類的故事,一有空就帶著小承恩遍訪名勝古剎,這就潛移默化、深深影響了年幼的吳承恩。比如吳承恩非常愛讀《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非主流小說。吳銳的諄諄教導,讓吳承恩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鍛煉了意志,這就為后來吳承恩撰寫《西游記》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礎。
話說,因為家里實在太窮了,買不起紙張供吳承恩練字。有一天,吳銳撿到了幾塊蒲根,可以理解為類似竹筍或者大蔥狀的東西,于是晾干了就讓吳承恩練字。承恩一看就不樂意了,怎么讓我用這個東西寫?!吳銳就苦口婆心、循循善誘的說:你看看宋代的大文豪歐陽修,連筆墨都沒有,小時候是用蘆葦桿練字的,還有抗金英雄岳飛,小時候是用樹枝在地上練字的,相比較而言,你有筆墨,就應該感到知足了。小承恩聽了以后,十分慚愧和感動,于是就勤學苦練,寫的一手好字。
可以說,吳承恩的家庭,是從一個落魄的小官家庭,迫不得已轉到了商人家庭,雖然家境不富裕,但是吳銳清醒的認識到,要想改變自己的家庭處境,就必須言傳身教,好好培養小承恩,讓其考中進士,得到功名,只有這樣,才能光宗耀祖。
二、少時揚名,雄心壯志
吳承恩,小小年紀,就天資聰穎,博聞強記,聞名一方。可以說,一目十行,背誦能力超強,同時還擅長圍棋、繪畫、書法等,后來經常與圍棋高手鮑景遠和李釜相互切磋技術,真可謂是才華出眾,人中翹楚,成為街坊鄰里經常說的“人家的孩子”,也都頗為羨慕吳銳有這么一個聰明而又乖巧的兒子。
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序載云:“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
《大陸文學史》也這樣描述吳承恩:“他從幼年起,就愛好神奇的故事傳說,‘在童子社學時,每偷市野言稗史,懼為父師呵奪,私求隱處讀之,比長,好益甚’。”
少年時代的小承恩,壯志凌云,光芒四射,成為了頗受夸獎的大明星,信心爆棚,此時的他也相信將來必然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一展抱負。
三、屢試不第,傷心至極
志得意滿的吳承恩,飽讀詩書,準備考取功名。同時也情竇初開,所謂成家立業,兩不耽誤。何況找個淮安望族,說不定對自己的仕途也有幫助。于是,在吳承恩26歲的時候,與當地望族葉氏結婚了,只是葉氏屬于望族旁支,也沒幫上什么大忙。還有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兩人并沒有一兒半女,一生沒有孩子,想必也是吳承恩心頭上的一道傷疤。
結完婚,就可以更加好好學習了。在嘉靖八年的時候,當時的淮安知府葛木就十分欣賞吳承恩,讓他在自己的龍溪書院學習,學的差不多了,就去科考吧,于是在西元1531年,也就是嘉靖十年的時候,吳承恩得到了科舉生員的資格。因此,吳承恩開開心心地跟好朋友朱日藩、沈坤一起去南京考試,結果好友都考中了,自己卻敗北。這次考試對自己打擊非常大,沒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就這樣被毀了。連才華不如自己的朋友都考中了,自己怎么有臉回家?回到家以后,街坊鄰里都嘲笑他,父親吳銳也相當郁悶,不久于第二年春天就撒手人寰。應該說,此時的吳承恩遭遇了一生中第一次這么嚴重的打擊,科考失意、鄰里嘲笑、父親去世、無子無女,還有生活極度困難。父親去世以后,每月只能從學府里領取六斗米,很快就吃完了,實在是貧困潦倒、無力支撐。
不甘心的吳承恩總結失敗教訓,繼續勤學苦讀,在嘉靖十三年秋天的時候又去考試了,結果還是不中。此時的吳承恩羞恨交加,感覺愧對祖宗先人,無顏面對親人朋友,郁郁寡歡,最終生病不起,可以說,當時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是看著老母和妻子,自己不能病倒,還要堅強的活下來。
沒辦法,繼續努力吧,吳承恩就是不死心啊!畢竟“泓治七子”的朱應登,認為我“可盡讀天下書”,“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畢竟父親也一直指望我光宗耀祖呢!我就不信了,為什么朋友能考上,我就考不上,繼續考!于是在嘉靖十六年,也就是西元1537年的時候,吳承恩帶著一股倔勁,又一次來到南京趕考,可萬萬沒想到,再次失敗!蒼天啊!大地啊!為何如此折磨我!
三次科考失敗,常人都難以接受,何況還是大才子吳承恩!何況還是身負家族榮耀使命的吳承恩!南京,成了吳承恩的最大傷心地。
雖然之后的南京國子監祭酒馬汝驥想讓吳承恩跟著他干,但還是被拒絕了。吳承恩回復他說:
“狗有三升糠分,馬有三分龍性,況丈夫哉!富貴無心,只恐轉相催。雖貧杜甫還詩伯,縱老廉頗是將才。漫說些癡話,賺他兒女輩,亂驚猜。”
畢竟我吳承恩還是要點面子、要點尊嚴的!不用可憐我!
話雖如此,但是吳承恩還是想當官、想有所作為的,畢竟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嘛。于是十年以后,吳承恩又“厚著臉皮”來到了南京,以“歲貢”的身份,當起了“太學生”,因為畢竟年近半百了。除了聽聽課之外,就是跟一幫文人如潘塤、朱大韶、何良俊、黃姬水、文嘉等人,成天聚會,搞派對,喝酒吟詩、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沒有多少錢怎么辦?一是賣文、賣書法;二是蹭吃蹭喝;三是實在不行就AA吧,或者我少出點,意思意思,你們有錢的多出點。
年過半百的吳承恩,此時已經有點看開這個官場了,既然春風不得志,就活的瀟灑、隨性一點吧。可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那么吳承恩為什么老是屢次落選呢?先看看明朝的科舉制度吧。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下令設科取士,明朝的科舉分為鄉試和會試兩級。子、午、卯、酉之年,在各省省城舉行鄉試,也叫秋闈。考中者稱為舉人。辰、戍、丑、未之年,各地舉子會集京師舉行會試,也叫春闈,考試合格者稱做貢生。“貢生再經過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試合格者統稱進士,分三甲張榜公布:一甲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所有進士均由朝廷委以官職。”
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由禮部奉命頒布了科舉成式,規定鄉試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義,《詩》主朱子集傳、《易》主程朱傳義,《書》主蔡氏傳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注疏;第二場試論一道,判語五條,詔誥章表內科一道;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
這樣看來,科舉考試的思想、形式、風格已經被限制住了,畢竟當時是嚴嵩父子把持朝政,朝廷選拔出來的也大都是奴才和溜須拍馬之人,也就難怪這么一身正氣、針砭時弊、主張王化和德治的吳承恩老是屢次落選了。畢竟王權和相權博弈,你居然還敢提王化,不PASS你PASS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吳承恩沒有什么大關系,自身又沒有什么大背景,所謂的欣賞他才華的人又說話不頂用,因此落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雖然這個時候的吳承恩心情郁悶,但是愛國殺敵之心還是很強的。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入侵南京,吳承恩發出“紅塵內翻翻覆覆,孰為豪杰”“學劍不成,請纓有志”的豪言壯語,誓死奮勇殺敵,以身報國,足見其大丈夫情懷以及人格魅力!
四、老入官場,凄涼離世
吳承恩的一生入仕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嘉靖三十年,也就是吳承恩已經50多歲了,才第一次當官!時任河南新野知縣,體恤民情、關心民生、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第二次是任浙江湖州長興縣丞,經常深入民間調研,改善民生,頗有威望。不過,長興在遭遇大旱時,吳承恩因忙于救災,對前來按察使招待不周,沒有及時迎接,同時語氣估計也不大好,于是按察使羅列罪狀,使吳承恩含冤入獄。后來在朝廷吏部,也就是最高組織部好友李春芳的幫助下,才官復原職,沉冤得雪。通過這次牢獄之災,吳承恩看透了這個官場的黑暗,也覺得自己與這個官場格格不入,于是憤然離職。不久自己老母也病逝,內心極為痛苦!第三次是隆慶二年時,任“荊府紀善”,也就是現在的老師,任務就是“掌諷導禮法,開喻古誼,及國家恩義大節,以詔王善。” 隆慶四年以后,大約西元1570年左右,吳承恩就徹底告老還鄉了。
縱觀吳承恩的官場,實在是位卑言輕、崎嶇坎坷。在南京國子監混了十多年,才換回來一點芝麻小官。一個小小的按察使就可以輕易編織罪名,將其下獄,實在是黑暗至極。要不是吏部有好友,估計自己就死在監獄里了。吳承恩細思自己的一生,懷才不遇,科舉不中,官場黑暗,人性復雜,還是解甲歸田,平安落地吧。
吳承恩辭官以后,回到杭州呆了一段時間,人生地不熟,不好混,還是回故鄉淮安吧。就這樣,一邊繼續賣文養家糊口,一邊寫著傳世之作《西游記》。吳承恩少年受到的教育、看過的稗官野史以及后來游山玩水聽到的奇聞趣事,都是撰寫《西游記》時極為寶貴的素材。
貧病交加之際,吳承恩回想起自己的一生,百感交集上心頭。少年意氣風發,卻報國無門;為民請命,剛正不阿,卻含冤入獄;無兒無女,一生清貧,有愧家人。
吳承恩的一生,是一個天才少年的悲催人生史,雖然在明朝那個黑暗的時代這樣的結果也是一種必然,但沒有發揮吳承恩的才能和抱負畢竟是那個時代的損失。但這些都不要緊,我相信吳承恩老人家必將會像他的《西游記》一樣流芳百世!
我九歲讀西游記,為妖鬼而驚,為神化而服,哈哈哈,人生從此開了竅,,,
傳說而已,非凡人所為
留下不朽文學,吳老也是了不得。
有一點你根本沒寫,或者你根本沒了解清楚,吳承恩后來做到了蘄州荊王府的紀善,處理王府各種公文刀筆,當時的蘄州昭化寺由悟空和尚結草為庵,后來成了荊王府的家廟,蘄州黃梅乃是天下禪宗祖庭,著名的五祖弘忍半夜傳法六祖慧能的典故就用在西游記里,
感謝大家點贊
歡迎關注“二鍋頭餃子哥”
大才子沒有高中狀元,卻留下經典之作。張繼也沒考中,卻有了《楓橋夜泊》這首千古名詩。啥時都要淡定。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