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國家寶藏有一個疑問,陜西寶雞的石鼓,怎么會收藏在故宮博物院?

唐朝時一共出土了十件石鼓,看過的資料說自從它們出土之后,因為上面的古文字少人能夠解讀,于是被傳的神乎其神,成為了當地流傳的傳說。同時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借著研究的名義進行翻拓。但即使這樣了,似乎也沒有引起唐朝皇帝的重視,就擺在荒野里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平叛的唐肅宗知道了,才命人將其從荒山野嶺運到雍州,只是此時叛軍逼近雍州,應該是為了防止叛軍借這些古文字做文章吧,石鼓被掩埋。

安史之亂被平定,當地的官員們慢慢的想起了埋于地下的石鼓,于是便進行了發掘,這也是它們第二次重見天日。韓愈還寫了奏折,請求將它送到長安的太廟進行保管,但皇帝依舊沒當回事。

石鼓第一次被官方當回事是西元814年的時候了,一個名叫鄭余慶的人就任鳳翔尹。因為他偶然看到塵封已久的韓愈奏章,深深為之觸動。便重新奏請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陳倉石鼓。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當地孔廟,首次進行了妥善的保管。

不過唐朝滅亡之后,這十件石鼓便不翼而飛了,直到宋朝仁宗年間,因為皇帝喜歡,所以在鳳翔當官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找到了九件石鼓。因為離唐朝時間相隔不遠,包括宋仁宗在內的很多宋朝人都知道應該有十件石鼓,為了馬屁拍到位吧,司馬池自己做了一件石鼓,湊齊后給皇帝交差。

雖然宋仁宗當時重獎了司馬池,但很快就發現有一件石鼓是假的,于是便以欺君治了司馬池的罪。其實第十件石鼓并沒有消失,只是被當地人抹去了銘文,改造成了磨刀石而已,在被當時的一位金石學家向傳師發現之后,由鳳翔當地政府緊急送往開封,和其它九件一到被供奉于太學之中,之后便被癡迷于古物的宋徽宗移到了皇宮之中進行保管。

下來便是靖康之變,石鼓和徽宗欽宗一道被金人擄走,下落不明。直到西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聯軍攻破燕京,隨軍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楫于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掩藏在廢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楫出身于陜西虢縣,與石鼓同根同源,他將其保存于孔廟之中,并請專人看護。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沒離開過北京。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沒看《國家寶藏》之前確實沒注意,寶雞市經二路上有仿制的

  2. 要回來放石鼓山!

  3. 應該是放到寶雞博物館讓世界人民了解寶雞!

  4. 千河鎮魏家崖石鼓寺就是石鼓的發現地

  5. 在故宮見過,沒想到石鼓竟經歷了這么多的曲折!

  6. 最后一句胡說八道,元明清沒離開過北京?當時要不是太重就被國民黨拉到臺灣了,石鼓近代是在陜西寶雞的石鼓山挖出來的,最后又被北京要走了。

  7. 是呀!寶雞出土的毛公鼎、和尊都被拿走了,唉!我們這里的青銅器博物院里只有仿制品了! // @豈曰無衣Fw: 我們大寶雞的好東西確實不少.

  8. 十面石鼓真正是在虢鎮附近有個千河魏家崖村出土發現的!

  9. 我補充一些內容:實際上第十面石鼓因被一殺牛屠夫作為磨刀石把一半給毀掉了,剩余一半又字還存在。苦逼的是在宋代運到東京汴梁后,由于宋微宗太喜歡,命人在石鼓文里鎏了金,這才是石鼓文遭損毀的最大原因。靖康之變后運往北京途中,元兵也不懂,覺得大石頭死重,邊走邊用刀刮金子,許多文字就沒有了,金子刮完后就遺棄在北京附近。后來明朝發現后才正式到北京。民國時期運到南京,抗戰時期又經江蘇河南回到故地寶雞,后又運到四川樂山。抗戰勝利后經重慶走長江又回到南京,后來本要運到臺灣去,因實在太重才留到了南京。解放后才又被運到北京,結束了石鼓顛沞流離的遷徙。

  10. 陜西虢縣,應該就是說寶雞的虢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