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的《不第后賦菊》用詞用句都很簡單,為什么讀起來像是統兵百萬,霸氣之極?

黃巢出身于鹽商家庭,小時候便有詩才,據說五歲便能對詩,且又善于騎射,這樣的人,當然會想要通過科舉之路走上仕途,但是,成年后的黃巢,卻屢試不第,他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度名落孫山。科場失利的憤懣,再加上整個晚唐王朝的黑暗和腐敗,讓他對李唐王朝充滿了不滿,但在考試落第后,他反而豪情倍增,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不第后賦菊》。

菊花自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后,似乎其承載的意象漸漸定格為隱士和傲骨,到黃巢的這一首《不第后賦菊》,才一改往日菊花的傳統意象,成功塑造了一種“我花開后百花殺”、手持長劍、氣魄恢宏、格調豪邁的英雄主義形象,對后世產生了許多積極影響。

黃巢只流傳下來三首詩,其中有兩首都是以菊花為題材的詠物詩,另一首《題菊花》也非常著名,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將頑強的精神,必勝的自信寫得非常飽滿,但是,我卻覺得,這首《不第后賦菊》的境界比《題菊花》更雄偉、更豪邁!

不第后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首句“待到秋來九月八”,寫重陽佳節到來前,詩人賦詩助興,大有一種奔騰、凌厲、渴望在即的味道,“九月八”其實是重陽節的前一天,詩人故意寫前一天,一者是為了押韻,一者是突出了一種迫不及待的氣氛,讓人讀之備受感染。

第二句“我花開后百花殺”,以菊花傲霜盛開的堅強對比百花遇霜凋零的柔弱,造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菊花旺盛、頑強的生命力,同時,這也是詩人高度自信的體現,這或許暗示了腐敗的唐王朝如果在起義大軍面前,只能像“百花”一樣,被拉枯摧朽地毀滅。

第三句“沖天香陣透長安”,寫出了菊花非凡的氣概,這香,不是溫柔的清香,也不是靜默的幽香,而是沖天之香,是群體散發出的合力之香,此句極有進取向上的精神,同時也肯定了團結的力量。

末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是說菊花滿城皆是、無處不在,遍布長安的菊花,全都披上了金黃的甲胄!這句詩,說是寫花,則寫出了菊花盛開長安、遍布世界的奇景,說是寫人,則表現了起義軍摧枯拉朽、主宰一切的勝利之景,兩者相互交融,難分彼此,神韻非凡。

三、四句在一起,構成了對菊花“主宰”一切的憧憬和自信,讀之猶如正在統兵百萬,沖鋒陷陣,讓人心潮澎湃!

此詩以比喻的手法,將菊花比喻為普天下被壓迫的平民百姓,以百花比喻腐朽的李唐王朝,通過菊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勝利,突出表現了起義軍必然勝利的壯闊景象,全詩雄壯激烈、氣魄雄偉、比喻新奇、瑰麗無比,難怪在后世中流傳如此廣泛。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我花開盡百花殺 還是 我花開后百花殺?

  2. 主要是他后來真的是統兵千萬,攻破長安滅了大唐,他要是如陶淵明般閑云野鶴,你看看詩句還有那氣勢嗎

  3.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我感覺不如改做他年我若為青帝,指與牡丹一處開,霸氣

  4. 據說黃巢乃單雄信轉世,報仇而來

  5. 一直不懂“沖天香陣”,按理說菊花的香氣并不濃郁,而且味道有些怪異,怎么會沖天香陣呢?

  6.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中寶劍血猶腥!這個怎么樣,霸不霸氣!

  7. 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n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這首才叫有霸氣

  8. 他日若得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9. 個人感覺寫的不咋樣,考不上大學部是應該的。

  10. “我花開后百花殺”,讀這句時候怎么理解梅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