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下旬至1995年6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歷史博物館和昭陵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位于陜西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北的一座唐朝古墓進行了發掘清理,而這座古墓的主人,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女、唐高宗李治的胞妹新城長公主。然而,這位唐朝公主去世后,卻是以皇后之禮下葬,而其墓中壁畫上的人物則全部被刮去了臉部,這又是為何呢?
01.新城公主深受太宗喜愛,賜婚魏征之子卻又被取消
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幼女出生,中年得女的李世民,可以說對這個新出生的女兒極為喜愛,尤其是這位小公主年僅兩歲之時,隨著長孫皇后的去世,李世民更是將對長孫皇后的愛,也一并轉嫁到了這個小女兒身上。
貞觀十六年(642年)八月二十日,年僅八歲的小公主,便被封為了衡山郡公主,不僅實封而且又得增賦。根據《唐六典》的記載,唐朝規定“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也就是說名山大川不得作為封號,而李世民卻違例將衡山所在的衡山郡,作了小女的封號,可見李世民對小女的疼愛。
此外,根據史料記載,初唐時期的公主,直到出家之時才能拿到湯沐邑,然而從新城公主的墓志銘來看,這位小公主八歲之時,不僅獲得了實封,而且還得到了増賦。 白居易云“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賜湯沐者,亦如公主之號,以寵重之”,可見李世民對其寵愛。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十六日,魏征重病臨終之際,唐太宗李世民與太子前往探望,看著即將離世的魏征,李世民決定將女兒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的兒子魏書玉,便指著跟隨而來的衡山公主對魏征說道,“魏公,勉強睜開眼睛,看看你的兒媳吧!”然而,就在許婚的第二日,魏征便病逝了。
同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爆發,侯君集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魏征曾推薦此兩人具有宰相之才,李世民便懷疑魏征與侯君集等人結黨,再加上魏征曾將自己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認為這是魏征意圖在史書上標榜自己。
然而,此時魏征已經離世數月,此時非但無法坐實其罪名,且即使坐實了,對一個已死之人予以追究,也實在有些說不過去。于是,一氣之下便下詔書,停了衡山公主與魏書玉的婚事,此婚事至此便算是告終了。
02.唐高宗李治同樣疼愛妹妹,新城公主婚變后不幸離世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經過精心挑選,終于為自己已經十五歲的女兒選定了駙馬,人選便是長孫操之子長孫詮,為此長孫操也被提拔為岐州刺史。由于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感情極深,長孫家族在唐初極受榮寵,如果算上長孫詮,長孫家族已是四尚公主。
或許是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李世民敲定婚事之后,便開始籌備起了婚禮,然而由于公主的婚禮籌備起來太過繁復,結果到李世民去世,婚禮也沒能成功舉行。李世民去世之后,由于子女要服喪,婚禮籌備事宜也就此中斷。
皇室子女自小缺少玩伴,因此唐高宗李治對于這個只比自己小六歲的妹妹,同樣極為疼愛。為了不耽誤妹妹的青春,唐高宗李治在永徽元年(650年)除服喪后,便下令繼續籌備妹妹的婚禮,并打算等秋天公主守孝滿一年后便為其與長孫詮完婚。然而,此舉卻遭到大臣于志寧的堅決反對,他認為子女必須為父守孝滿三年方合禮儀,李治無奈之下只得暫且放下此事。
永徽三年(652年)五月二十三日,衡山公主守孝滿三年的前三天,唐高宗李治便下詔將妹妹改封為新城長公主,增邑5000戶,以慶賀妹妹出嫁,新城公主與長孫詮就此完婚。從新城公主的墓志銘來看,兩人婚后可謂感情和睦,琴瑟相諧。
然而,公主與駙馬的恩愛僅僅持續了七年。顯慶四年(659年),由于長孫無忌曾反對唐高宗李治廢后、立武則天為后,再加上唐高宗李治為了實現集權,長孫家族遭難,長孫無忌被削去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后被賜自縊。而新城公主的丈夫長孫詮,也受此事牽連,慘遭誣陷,被流放至巂州(今四川越西縣),后被地方官奉旨賜死。
新城公主墓志銘有載,“雖外尊大義,不登叛人之黨。而內懷專一,無虧字(缺)之(缺)。蘭澤靡加,塵彌(缺二字)之鏡;鉛(缺)罷飾,網綴回鸞之機。貫秋柏以居貞,掩寒松而立勁”。可見,由于長孫詮之死,新城公主與李治的兄妹之情遭受重創,新城公主表面上雖未對李治表示憤怒,但卻從此不再梳妝打扮,以沉默消極的態度表達憤懣。
唐高宗李治不忍妹妹如此消沉,為了讓妹妹盡快走出喪夫之痛,便想著再為妹妹再謀一樁婚事。不久后,唐高宗便下詔,將新城公主下嫁給了京兆韋氏的韋正矩。與此同時,唐高宗李治還接連下旨,短期內便將韋正矩連升八級,從奉冕大夫升為正三品的殿中監,可謂平步青云。
03.因妹妹之死遷怒于新駙馬,墓室壁畫或為憤怒所致
再次為妹妹賜婚,唐高宗李治本是想著讓妹妹盡快忘掉長孫詮,誰知道由于新城公主與長孫詮感情太深,反而導致新城公主短期內根本無法接納新駙馬,喪夫之痛,加上婚姻不和睦,新城公主竟然很快便患上了重病。
雖說韋正矩不敢得罪公主,但由于始終無法接納新駙馬,再加上自己身體不好,病中的新城公主難免脾氣暴躁,與駙馬產生爭吵,結果導致兩人成婚后不久,便傳出了駙馬“遇主不以禮”的傳言,而這則為韋正矩后來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龍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病重,唐高宗下旨為妹妹興建建福寺祈福,希望妹妹病情康復。然而天不假年,同年三月,新城公主病逝于長安通軌坊南園,終年三十歲。妹妹的突然離世,不僅讓唐高宗建寺祈福的希望驟然落空,更讓李治從感情上難以接受,于是一怒之下便下令有司審問調查,然而這種事情韋正矩又如何辯解,結果被唐高宗李治遷怒,認為是他沒有好好照顧妹妹,并與妹妹經常吵架,這才導致了妹妹的突然離世,隨即將韋正矩處死。
龍朔三年(664年)三月,驟失愛妹的唐高宗在極度悲痛之下,下令將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身為公主,卻在死后享有皇后葬禮規格,整個唐朝也僅此一例,如此破格的行為,也是高宗對妹妹最后的心意。不過必須指出,無論史書還是墓志,從來都是說“葬事宜依后禮”。結合史料及墓葬情況可知,此處的“葬事”應是指葬禮規格,而非陵墓規格。
而在對新城公主墓進行清理發掘時,考古隊發現墓中壁畫上的侍女頭部全部被人為抹去。因此,便有專家猜測,這是由于唐高宗李治因妹妹去世,導致李治遷怒于妹妹身邊的侍女,覺得她們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所以下令將壁畫之中所有宮女的頭都“砍掉”。
這種猜測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個人認為卻并不一定準確,畢竟他能下令處死駙馬韋正矩,如果真的遷怒于這些宮女,下令將其全部處死不就行了,又何必多此一舉,在這些壁畫上動手腳。而從新城公主墓多次被盜的情況來看,個人認為這更可能是盜墓者破壞所致。
事實上,雖然唐高宗李治處死了駙馬韋正矩,但事后冷靜下來后,他也意識到了問題,因此又下令讓韋正矩與新城公主合葬了,而且駙馬碑至宋朝還存在。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冊府元龜·總錄部·智智識》也證明韋正矩被殺乃是冤案。
明明是盜墓者干的[打臉]
我的流量流量
京兆韋氏也是門閥,當時不可能直接賜死吧。
說了半天原來結論是盜墓者
能當皇帝的人都不在乎親情
自古皇帝多惡毒奸險,何況占母為妻的亂倫李治
所以駙馬是個高危行業。
何以見得是人為抹去的?看圖片頭部缺失區域形態不一、缺失區不僅僅是在頭部,可推斷純屬年代久遠自然風化褪色現象[打臉]
感覺可能壁畫太栩栩如生了,侍女的眼把人看得毛骨悚然的,所以盜墓賊把臉部給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