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40多萬軍隊,蜀漢只有9萬,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

諸葛亮提出北伐的目的是匡扶漢室,統一中原。

但不能僅僅就此理解北伐的意義。

01

掃除漢賊,匡扶漢室,統一中原。

這是諸葛亮提出的北伐口號,也是對外宣傳北伐的目的。

是劉備一生追求的遺志,但不是遺囑。

據《三國志·先主劉備傳》記載,白帝城托孤,僅僅就是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托孤于丞相諸葛亮,以尚書令李嚴為副。其他并沒有詳細說明其他具體的事項,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能力比曹丕強十倍,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并說劉禪能輔助就輔助,不能輔助你就自代。而且敕令劉禪以父事丞相。

這已經說得很清楚啦,何為能不能輔助哪?

就是你劉禪要聽丞相的話,不要貪玩,否則丞相按照先主遺囑就廢了你。

劉備是沒有說要不要北伐,行將就木的人還能考慮的那么多嗎?

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這個國是蜀漢,還是大漢?大事是掃除漢賊,匡扶漢室,還是固守蜀漢不要被魏吳吞掉?

所有一切,都讓丞相自己看著辦啦。

即便劉備沒有明確說明,諸葛亮北伐也不能算違背了劉備的遺囑,畢竟匡扶漢室是劉備一生的口號,這算是劉備的遺志。

但夷陵之戰后,蜀漢大傷元氣,盡管經過五年的恢復,僅僅也就是緩過氣來了,遠沒有與曹魏叫板的實力。

那么,諸葛亮為何還要年年北伐哪?

而且是在一片反對聲中,一意孤行。

這就是作為政治家的高明之處。

02

北伐的真實意圖

北伐不是目的,僅僅是一種策略。這個諸葛亮實在是沒法跟任何人說,這是我的一計啊。

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是靜待天下之變,那為何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主動發起進攻哪?

有句話叫做“進攻是最好的防御”,諸葛亮把這個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漢末三國時期,有兩大好玩的地方:

一個是,劉備一遇到情況就大哭,都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還有一個就是,孫權一遇到情況就告饒投降。赤壁之戰除外,正因為如此,老羅才大寫特寫。

總之,孫吳一直在示弱,一會兒跟蜀漢求和,一會兒對曹魏稱臣,但看到利益下手也很快,也很狠。

但是,夷陵之戰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

面對孫吳時刻準備投降的架勢,諸葛亮還真有些擔心,萬一東吳假戲真做咋辦呢?

北伐的真正意圖,諸葛亮沒說,我就妄自揣測一下吧:

其一,北伐,在西北方向給曹魏始終保持壓力,減輕曹魏給東吳的威脅,增加東吳對抗曹魏的信心,避免曹魏把東吳滅掉。唇亡齒寒,東吳沒啦,蜀漢就不可能再存在啦。

這也是諸葛亮的嫡傳弟子姜維一直主張北伐的目的所在。

諸葛亮尚且不能北伐成功,姜維就能行嗎?

因為諸葛亮只告訴了姜維一人,北伐的目的不是要為了成功,是為了蜀漢的生存采取的進攻性防守策略。

莊稼不收年年種,不管結果如何,必須年年北伐。而且還要認認真真的準備,就像真的一樣,這樣才能起到作用。一旦露出了破綻,也就玩完啦。

諸葛亮也會哭,有時候哭得還很感人,鬼都不知道他哭啥。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出師表》已經從教科書中刪除啦,有人說,這個把孩子都教壞啦。

其二,蜀漢內部政治斗爭也很嚴峻,派系林立,山頭眾多。特別是當地士族豪強一直沒有融入進來,外來政權也沒有本土化。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一直用北伐這個借口,采用戰時軍事化管理。

用戰爭動員民眾,實行軍事管理。

如果各方面不予以配合,就軍法從事。

同時,讓蜀漢各界,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

拋開東吳不說,如果蜀漢與曹魏保持三年相安無事,蜀漢上下就可能松懈。

本來就出于弱勢的局勢,一旦放松警惕,這是很危險的。

或許說,屢屢北伐,耗費巨大。

但不北伐的話,養著這些兵士,也是很大的消耗。

以戰養戰,有時候,諸葛亮出動一下,就像流寇一樣,掃蕩一下,搞一些給養就撤兵啦。

這恐怕也是諸葛亮不同意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原因之一吧。

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諸葛亮,北出祁山的意圖恐怕還要有深意,但不是我們看三國娛樂的人所能夠臆測的。

希望以此與好友們交流體會。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師友吉安,[贊][贊][贊][贊][贊][贊]

  2. 諸葛亮真是高人,不服不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3. 做事成功都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才會成功,缺一不可!

  4. 政治需要!!

  5. 用心良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