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能在戰國時期一度超過儒家,又在天下大一統后退出歷史舞臺,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墨家和儒家所維護的階級有關。
墨家里面大部分人屬于社會底層的手工業勞動者,其思想維護的是廣大勞動者的利益,而儒家里面大多是落魄的貴族,維護的是貴族階級利益。所以,墨家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比較流行,但是到了后面大一統的漢朝,便不大適用,而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則更顯其優越性。
1、墨家的“兼愛”思想:維護勞動人民的利益
墨家的創始人墨翟是一個技藝高超的手工匠人,擅長制作各種兵器,據說他曾經花了大約三年的時間做了一個木頭鳥,這個木頭鳥能在天空飛一天。而墨翟作為墨家的創始人,因為其自身屬于社會底層的手工勞動者,所以他對社會底層人民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感同身受,繼而提出了“兼愛”、“非攻”等思想。在這里,為了告訴大家墨家思想到天下大一統后就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我們先著重來討論一下墨翟的“兼愛”思想。
墨翟認為,要無差別的愛一切人,他說:
“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
大概意思就是,強大的人欺負弱小的人,富有的人看不起窮人,巧智的人欺騙老實人,天下的一些禍事怨恨大多是因為人們之間不相愛引起的。
而墨子所說的不相愛,也不是說人除了自己就不愛別人了,而是人因為不同的社會關系,或者說利益關系,對不同的人付出的愛不一樣。比如,一個人不會像愛戴自己父母一般愛戴別人的父母。
墨子指出,正是因為這樣的等差之愛出現,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才會出現戰爭。如果所有人愛別人父母也和愛自己父母一樣,愛別的國家也像愛自己國家一樣,那么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斗爭,國與國之間就不會有戰爭了。
墨子在這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平等,講究無差別的愛,這也是戰國時期處于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心中的愿望。于是,墨翟在戰國時期廣受當時處于戰亂和苦難中的勞動人民推崇,以至于擁護墨家的聲音一度蓋過了儒家。
2、儒家講究“正名”,強調人要踐行社會倫理之“禮”,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極力推崇“正名”,這主要與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制度有關。因為孔子那個年代,諸侯爭霸,周室衰微,天下混亂,殺君弒父的情況數見不鮮,比如衛武公的兒子州吁就逼殺自己的父親兄弟,自立為王。孔子見到這般上下逾越,名不正言不順的情況十分痛心,于是便極力推崇“正名”。
孔子強調: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手足無措。”
也就是說,孔子認為,一個社會要想國泰民安,就一定要保證這個社會的秩序運行穩定,而要保證社會秩序穩定運行,就要講究“名正言順”。
所謂名正言順,就是你擔任什么社會角色,就要做好這個社會角色應該做的事情,不去做逾越的舉動。你是臣子,就要盡到臣子的職責,不要去謀朝篡位;你作為兒子,就要盡到兒子的職責,不要去謀害自己的父兄。孔子縱觀當時社會動亂并追根溯源,繼而得出“就是出現了君不君臣不臣的情況,才導致社會動蕩”這樣的結論,于是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求維護社會階級穩定,繼而解決社會矛盾。
3、墨家提出“兼愛”,以求“勞動人民”能得到平等愛護;而儒家提倡“正名”,以求社會安定,此舉亦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貴族的權益
從墨翟的“兼愛”思想中,我們不難看出,墨家思想大抵是為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發聲的。而在戰國時期那個年代,天下處于動亂中,每個諸侯國的治國之策都不一樣,情況也比較復雜。那個時候,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在歷史舞臺上占據重要地位,畢竟他們數量也比較多,同時,那個年代百花齊放,各國諸侯求賢若渴,底層的勞動人民因此有了更多的“發聲機會”。所以,墨翟的思想在戰國時期,一度達到“墨翟之言盈天下”的地步。
至于儒家,雖然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卻一度比不上墨家,畢竟儒家主要還是提倡維護君臣、父子這樣的上下關系穩定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儒家這一說法,也是在維護君權的穩定,往極端了推,儒家更是在維護周天子之權威,這某種程度上不就是在“打”不聽周天子號令的“諸侯王”的臉嗎?所以,在戰國時期之動亂年代,儒家學說還是稍遜于墨家學說的。
但是到了天下大一統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連風靡于漢初的黃老之術都沒入了民間,更何況是墨家。
所以,墨家在大一統以后再難再現“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盛況之原因不難分析,大抵是因為后世天下大一統,雖然天下相對太平,但是封建社會中總要有一個治國理政的君王存在,君王存在,就意味要階級分明。
君王要保證為下者都聽自己的,就要維護上下等級制度的鮮明,而講究“兼愛”的墨家對于君主鞏固自己的王權百害而無一利,相反,儒家之“正名”思想卻能鞏固王權。所以,即便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期頗受歡迎,但是因為其對鞏固王權不利,所以墨家便在天下大一統后退出歷史舞臺,維護中央集權的儒家繼而就昌盛起來。
我是顏小二述哲文,喜讀圣賢書,最愛議人性,如果喜歡,請點贊關注哦。
絕世美人獻于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