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崖山之后無中華,明亡之后無華夏。這句話已經流傳了很長時間了。其意思就是強調,宋朝和明朝這兩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滅亡之后對我們民族的沖擊。
崖山海戰是南宋軍隊和元朝軍隊最后一次決戰。在這次決戰之后南宋徹底亡國,所以說是崖山之后無中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后。清軍入關形成了由滿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因此形成了明王之后無華夏!
一、關于這兩句詩的出處問題!
以前多認為這兩句詩是由日本人所編制出來的,用來說明大陸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的滅亡。在經過后來的研究發現這兩句詩其實是來自于古代的一些詩人所創作的作品當中。其實這兩句主要來自于下面的這一首詩中: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錢謙益
錢謙益是明朝的遺臣,他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國仇家恨的不滿。而且對于明朝滅亡和清朝取代明朝事實的不可接受!通過運用典故的方式介紹了崖山海戰和清朝取代明朝的基本事實。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清朝統治的不滿,和對明朝滅亡的惋惜與不舍。
二、崖山之后無中華――宋朝謝幕前的絕唱!
宋朝是大陸歷史上倒數第二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我感覺宋朝的整個歷史還是比較曲折的。從宋初太祖趙匡胤在后周手中奪過皇帝寶座開始,整個兩宋時期都面臨著來自北方的邊患問題。從宋朝建立之初,就面臨著來自遼的威脅。好不容易通過《澶淵之盟》和遼朝形成了和平的局面。結果不久又竄出來了一個金,而且因為靖康之恥,導致北宋亡了國。隨后康王趙構又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權。好不容易等到南宋又把金給拖垮了,結果又竄出來了一個蒙古,有和蒙古在這里折騰了將近半個世紀。最終宋元雙方在崖山舉行海戰,宋軍大敗南宋王朝滅亡。
崖山海戰可以說是南宋歷史上最悲烈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宰相陸秀夫等人,率領南宋的軍隊,以及南宋大臣的眷屬。在崖山,和元軍展開了最后一次戰爭。據說在這場戰爭當中,元軍投入兵力20多萬人,宋軍也投入兵力20多萬人。雙方加起來參戰部隊達50多萬人。這在古代的海戰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場海戰可以說是漢人的歷史上最悲壯的一次戰役。
其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恥。其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視。吾今始悟作畫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視昔昔猶今,吞聲不用枚銜嘴。――呂留良《題如此江山圖》
這場戰役充分展現了漢人的風骨,這場戰役以南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在戰役之后,南宋的官民有十幾萬人投海自殺,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漢民族的大無畏犧牲精神,也維護了宋朝的最后一點尊嚴。可以說是宋朝謝幕前的最后一次絕唱。在崖山海戰之后,這場戰役對大陸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宋朝人口的2/3將近被屠殺待盡。對于整個漢民族來說都一次大的災難。也是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之后宋朝正式推出了歷史舞臺,而元朝作為第一個由非漢民族建立的政權逐漸興起。
- 中原文明獨立演變發展的步伐被打斷,從夏商周時期形成的一些優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傳統被消磨殆盡。尤其是一些中原文明優秀的文化,比如在宋朝形成的重文輕武的文化和分權制衡等這些方面的文化都出現了中斷。卻而代替的是一些比較重視武力的文化,而且相比于宋代的文化具有一定的野蠻性。
- 中原的漢民族開始處在民族壓迫和歧視之下,在宋朝滅亡之后,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然而元朝的統治者,對于不同的民族實行不同的政策。對于漢民族則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實行四等人制,漢民族處在民族壓迫和剝削當中。
大軍至中軍,會暮,且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余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后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濱,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宋史》
上文是宋史對于崖山海戰的一段描述,雖然這一段描述有一點夸張的因素在其中。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崖山海戰是多么的悲壯。
三、明亡之后無華夏――最后一個漢人王朝結束!
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在位17年的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殺。由此也標志明王朝的徹底終結。因此也就留下了明亡之后無華夏這句話。通過這句話來表達對明朝滅亡的悲憤之情。其實說到明朝滅亡就不得不提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登基之后,有自己的雄心壯志企圖再一次復興大明王朝,他奮發有為,對于專權擅政的大宦官魏忠賢毫不手軟。而且對于貪污腐敗的官員則痛下殺手。同時整頓吏制積極的改善邊防。任命自己的心腹重臣去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任命袁崇煥等一些有軍事才干的將領去和東北的后金展開斗爭。按照這樣發展下去,本應該取得比較好的結果。但是崇禎帝本不是亡國之君,卻有亡國之命。盡管他歷經圖志,但是最終未能挽回已經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這就是所謂的祖宗作孽報應在子孫身上!
在崇禎帝吊死在煤山之后,闖王李自成在北京匆忙登基。然后又向遠在山海關的清軍發起了進攻。結果明朝的將領吳三桂投降后金,與滿族的軍隊聯合開始攻打闖王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難以應對,最終以失敗告終。在李自成敗退之后,多爾袞率領清軍,越過山海關進入關內。從此建立了清朝的統治。在清朝建立之初對漢人也是非常殘酷的。
- 剃發令:清除多爾袞帶領八旗軍入關之后,不久便頒布了剃發令,剃發令的主要口號是留頭不留辮,留辮不留頭。對于漢地人民的反抗,滿清統治者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不知有多少人死在滿清統治者的刀下。
- 揚州十日:清軍在入關之后時史可法領揚州人民,抗擊滿清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結果滿清軍旅獸性大發,在揚州城里大殺十日。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尸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后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尸如亂麻。上面這段文字是對揚州十日的記載,由此可見滿清統治者對待漢人是多么的殘酷。
- 嘉定三屠:1645年,明軍攻破嘉定城之后,開始對城里的百姓大規模的屠殺。而且屠殺次數多達三次。有大量無辜的百姓實在滿清統治者的刀下!
正是因為上述滿清統治者所做的惡行,才引起了漢地中原人民的反抗,其實明亡之后無中華這句話就是為了表達對滿清統治者的統治不滿的。然而滿清統治者為了壓制這種情緒。掀起了大規模的文字獄,比如著名的南山集案,呂留良案,這些案件都是為了鎮壓輿論。是滿清統治者進行殘酷統治的一個重要證據。
結語:崖山之后無中華,明亡之后無華夏。只是一種表達不滿情緒的方式,決不可信以為真。
其實這兩句詩,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表達漢族人民對北方民族南下建立政權的不滿而寫出來的,是為了表達他們的憤怒的情緒。表達對已經滅亡的漢族政權的懷念。并不是說華夏族就真的由此滅亡了。不能過度的拘泥于表面的意思。而應該看到其深層次的內涵,并且應該對他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理性的認識!
如果僅僅的拘泥于表層意思理解,那就會陷入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而且如果這樣理解的話也是非常幼稚的。想想現在我們的華夏族不照樣存在嗎,而且我們的中華文明不是正在復興嗎,我們的發展不是越來越好嗎。我覺得可以將這一句詩進行改編:
崖山之后仍中華,明亡之后亦華夏!
參考資料:
《宋史》
《明史》
錯誤論題!
嘉定三屠把清軍寫成了明軍
無論這句話是否偏頗,古書中描述的很多漢人的優點及血性在明亡之后確實是見不到了。
以統治者的民族性定國家屬性,是封建家天下思維。\n若以主體人民的民族文化來說更為合理,也可表示文化融合擴展的影響過程。而且只有為人民服務的政權,才有讓人民用生命來愛且維護的可能。
亡的是文化,文化出現斷層,再不復古賢之風
中華歷史幾千年,朝代更迭,自清滅,結束封建王朝,中華民國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自秦統一六國,統一文字,遵循儒家文化,幾千年來不管是漢人王朝還是少數民族王朝,漢民族與少數民族大融和,不管是誰統治,一直發揚儒家文化,學習漢文化。中華民族并不是專指漢族一家。只要漢文化不滅,中華永不滅,但如有一天漢文化滅亡,中華無存
大陸歷史上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沖突的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樣的沖突同樣是劇烈的!事實上自遠古華夏文明以來,這種沖突一直伴隨而來,秦漢與匈奴,五胡亂華,隋唐與突厥,唐末五代后契丹的遼、黨項的西夏、女真的金、蒙古的元與北、南宋之間的政權更替,更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大決逐,最后是蒙元贏了,東北的女真再度崛起,取代了明,天下是大陸境內各民族的天下,而不是漢人專有的!只不過是漢民族文化優勢明顯,其它民族附屬而以,最終還是要回到以正統的漢文化為中心的!大陸境內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戰爭是中華民族融合的過程,一直延續了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才更有凝聚力,這不同于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海洋文明與中華文明的沖突,近代的西方海洋文明帶有滅亡中華文明的性質,正是五千年中華文明顛撲不破的凝聚力最后戰勝了西文明的侵略,并涅槃重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自詡清流錢謙益,\n蹈水不敢隨秀夫,\n妄言中華已陸沉,\n實為棲身成貳臣。
本文作者高見,我大中華依然存在并且正在復興,宋末三杰的精神永在,浩然正氣萬古長存[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偽命題,華夏民族的人種生生不息,華夏文化連綿至今。這是客觀事實。戰敗及被統治不等于滅亡,是否滅亡核心看二點,人種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