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荊州非常出名,圍繞著荊州發生了許多的故事,魏蜀吳三家也在荊州展開了數十年的激戰、爭奪。不過關于荊州,在蜀漢內部卻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以諸葛亮為代表的人認為蜀漢必須占領荊州,才有機會奪取天下,以龐統為代表的人卻認為荊州是四戰之地,要不得,到底他們誰說得對呢?誰更高明呢?
諸葛亮主張占荊州
關于諸葛亮主張占荊州這個事,在隆中對就已經提出來了,當時的劉備還只是劉表的手下。不過,劉備倒是完全贊同諸葛亮的意見,最終也確實是以荊州為大本營,開始的四方擴張。劉表死后,其子劉琮繼位,直接投降了曹操,劉備只能聯合孫權一同抵抗曹操,最終于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擊敗曹操后,劉備和孫權開始反攻,劉備趁機拿下了荊州四郡。
按照隆中對的策略,劉備需要全據荊州并圖謀益州,不過劉備現在占領的荊州四郡太過于偏僻,一無法直面曹操,二無法走水路直入益州,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借荊州”的故事。
當時的孫權其實也是非常的無奈,南郡是他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本不想借給劉備,可是當時雖然曹操兵敗赤壁,但是他的實力仍在,對東吳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于是為了拉攏劉備,讓劉備直面曹操,替東吳分擔壓力,孫權便決定將南郡借給了劉備。而得到南郡的劉備,羽翼逐漸豐滿,開始了對益州的謀劃。
實話說,此時此刻,荊州對于劉備來說,就是他的大本營,他的兵馬錢糧都是由荊州提供,正是因為劉備占領了荊州,他才有機會拿下益州,奪取漢中,形成與魏、吳兩國的鼎足之勢。可以說荊州在劉備的崛起路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過所謂成也荊州,敗也荊州,劉備雖然是憑借荊州起家的,最終也是因為荊州而變得落魄的。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原本戰役非常順利,關羽打的曹軍丟盔棄甲,連于禁的七軍都被關羽給團滅了,整個曹魏震動,曹操都被嚇得差點遷都。可就在這種大好機會面前,孫權不僅沒有和關羽夾擊曹操,反而是聯合曹操,從背后偷襲了關羽的荊州,最終荊州被奪,關羽身死,蜀漢震動。
劉備氣憤于荊州的丟失、關羽的去世,于是怒而興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一戰中,劉備被陸遜擊敗,蜀漢精銳損失殆盡,大批人才隕落,使得蜀漢各地人心惶惶。之后不久,劉備又病逝,最弱小的蜀漢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人說,如果當初聽從龐統的主張,放棄荊州,就不會有關羽之死,夷陵之敗,蜀漢精兵合于一處將有更大的機會。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這就得說到龐統的主張了。
龐統主張不要荊州
關于龐統主張不要荊州,主要來自于這份記載。
三國志:“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龐統認為荊州比較殘破,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很難做到和他們鼎足,事實也證明了,似乎龐統的看法是正確的,魏蜀吳三家對于荊州都是必得之勢。關羽攻打曹操的時候,孫權就趁機出兵偷襲荊州了。不過事實上三家對于荊州的態度,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關羽出征,其實也是知道孫權對荊州懷有不軌之心的,所以他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營造堅城和烽火臺,目的就是預防抵抗東吳的入侵,按照關羽的計劃,荊州本來是不容易丟失的。江陵、公安二城,非常堅固,難以攻克,可是令關羽沒想到的是,糜芳傅士仁竟然會不戰而降,其實這也是三國的未解之謎,畢竟這二人可是劉備的老部下了,經歷過戰爭的考驗的!
再說到假如不要荊州,劉備集團的發展會如何?事實上,劉備去世后,不就是沒有了荊州嗎?蜀漢軍隊雖然可以集中兵力攻擊曹魏,但是曹魏軍隊也是可以集中防守啊?諸葛亮數次北伐,為何沒能擊敗曹軍,難道是因為軍隊不足嗎?要知道諸葛亮可是經常壓著曹軍打,使得曹軍只敢龜孫營地,不敢正面接戰的。
事實上,諸葛亮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問題便是糧草!蜀道太難走了,糧草非常不好運送,諸葛亮這點兵馬的糧草都不好保證,真要按龐統的想法,所有軍隊從漢中出發進攻曹操,怕不用曹軍打,蜀漢自己就會因為糧草,崩潰退兵。
總的來看,按照諸葛亮的主張,從益州、荊州兩地同時出兵北伐,勝算更大。而如果按照龐統的主張,放棄荊州,只從益州出發北伐,很難有機會擊敗曹軍,首先蜀軍在大方向上只有一路,曹軍可以全力抵擋,其次這么多軍隊出發,糧草難以維持,最終也很難成功。當初的劉備估計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拼命想要拿到荊州!
結語
從諸葛亮和龐統的主張來看,2人水平高下立判,很明顯諸葛亮更勝一籌。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實施,劉備才有機會一爭天下。事實上,龐統和法正一樣,還是比較適合具體的軍事謀略,在大的戰略問題上比諸葛亮還是差了一點。
諸葛亮說的是大局勢必須拿到荊州,用武之地,不能留給敵人。龐統當時說的是眼下,不能拿荊州當大本營畢竟是四戰之地,所以必須先攻下西川當大本營。
關羽不適合守荊州
每個謀士都有自己的特長。諸葛亮擅長是左右逢源。適合荊州,他只用1萬人馬控制了大半荊州。只靠一張嘴。[捂臉]劉備去益州帶龐統就能看出來了。龐統工于心計更適合益州。看法自然不同。
不認同你的說法,如果不是拿到西川,劉備占領的荊州早都被孫權和曹操滅了!因為劉備軍團實力太弱,被東吳也是遲早的事!沒
諸葛亮要占荊州是欲統一天下,恢復漢祚……。而龐統放棄是因為鞭長莫及,恐顧此失彼牽動全局……。事實驗證龐統比較實際而孔明則志大才疏……,蜀漢最終唱了一場空城記。
不是誰高誰低,各有利弊。如欲圖天下,必得荊州,如偏安一隅,需放棄荊州。兵強需得,兵弱必棄。
益州和漢中拿了,荊州可以讓吳魏相爭,蜀實力比較弱占荊州就是二面環敵
分析的很到位。他們兩個一個是戰略家一個是軍事家,看事情的角度肯定不同。荊州可以說是被東吳和曹魏兩邊夾擊,得重兵防守才行,還難有作為。劉備是不可能放棄荊州的。他就是靠荊州發家的,帶去益州的人馬也也都是荊州人居多,不會讓劉備放棄他們老家。單單靠益州一地想要爭霸基本沒有可能性,出來太難了,無論從哪個方向。曹操根本就不怕,秦嶺無論如何你是過不去的,只要小部分兵力防守足夠拖死你蜀漢。龐統是認為荊州有如困獸,不如把兵力抽調出來就會有更多兵力用于攻擊,指望能夠拿下西安以圖爭霸天下。但是兩個方案都很難實現爭霸天下的意圖。三家主公年紀上都熬不起,又都想在自己活著的時候稱霸天下,三位又是雄主,很難犯嚴重錯誤。
諸葛亮更適合內政,軍事還是法正和龐統!
占荊州,從匡復漢室戰略角度講是正確的,但必須要有后續,不能只放著關羽一人鎮守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