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些人在胡說八道,我就笑了,舊文一篇,各位看官著眼。
在10紅樓夢中,出現了戲劇中的貼片子,這個造型受到一邊倒的批判。大家覺得很丑,很不舒服。而擁躉者就拿戲曲做擋箭牌,說這是昆曲扮相,而曹雪芹熱愛昆曲,所以這個扮相沒有任何問題。
首先我們說貼片子的由來
據說貼片子最早是秦腔名旦魏長生使用的,不過那個時候的片子不是現在這種小彎,只是充當婦女的鬢發(畢竟清朝男子是大光頭),可以參考下圖《同光十三絕》里的婦人扮相,但這幅畫已是光緒年間的事情了。
貼片子演變成今天的模樣,是梅蘭芳大師改革的。他用七個小彎和兩條大柳貼出臉型的最佳形狀,并且根據臉型的不同樣子進行調整,胖的可以往前貼,廋的可以往后帖,額頭短的可以往上貼,長的往下帖,這樣修飾過的臉型,能夠最大限度的呈現給觀眾最漂亮的臉部形狀。
而10中所用的貼片子就是梅蘭芳大師改革后的,曹雪芹從哪里見過呢?拋開這一層不談,貼片子的目的也被抹殺了,本來是為了修飾臉型,給觀眾呈現最漂亮的臉部形狀,但10里的片子卻拉低了演員本身的顏值。
另一方面,戲曲的貼片子是和粉面構成強烈反差,從而產生一種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加上它流云一樣彎彎的形式,構成了與臉部工整對比美的效果,產生了大陸的、民族的、戲曲的內在韻律。
而10里只貼了片子,不拍彩不拍紅,不畫眉也不畫嘴。最終呈現的妝容很奇怪,不要說美感,所有人物的臉部是很模糊的,對于紅樓夢這樣一部人物眾多的作品來說,人物模糊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分不清誰是誰是塑造人物的大忌。
最糟糕的是王夫人、薛姨媽、趙姨娘、賈元春的造型,可以看出效法青衣(正旦)造型,片子是五小彎,腦后的線尾子扯兩條拉到左右兩邊。
青衣在戲曲中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這個扮相給王夫人薛姨媽賈元春都合適,但趙姨娘這個扮相就很奇怪。
李少紅說:“額妝”只有“府里的姑娘們”才有,是身份的象征,如襲人、平兒等丫鬟以及其他社會等級的角色都沒有采用“額妝”。
那么趙姨娘處在何等的社會等級呢?趙姨娘還和賈元春的扮相一致,象征什么身份呢?
葉錦添說:我拉了昆曲最浮面的那一層皮,那一層美感,來做紅樓。昆曲下面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都不要,只要那一層皮,就美得不得了。(語出新浪娛樂采訪)
也就是說我們拋開戲曲的概念,不講究戲曲的底蘊和內涵。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常識性問題:古代女性的發飾
女子十五歲就要把頭發盤起,叫做“及笄”,意味著可以嫁人了。那么已婚婦女王夫人等人的那兩條“大辮子”就顯得有些可笑,此外這兩條辮子沒有美感,也并沒有凸顯人物的端莊,畢竟它還是要搭配妝容來做整體效果的。
其次是明確當時的意識形態
經常有種論調,說《紅樓夢》開篇就說:無朝代年紀可考。所以這是架空小說,服裝造型可以跨越時空限制,但問題是,雖然說架空,但思想意識形態是沒有改變的,人物的階級,尊卑,都是按照古代社會的大環境去塑造的。
古代的意識形態最突出的就是階級。以前把戲子叫優伶,倡優經常放在一起,優伶還在娼妓之后,娼妓可以從良再婚,優伶不行,良賤通婚會觸犯法律,此觀念從秦漢形成,到隋唐時入法。清末名伶楊月樓與粵商之女韋阿寶欲成婚,卻被韋家告了個通奸誘拐,楊月樓和韋阿寶當場被施嚴刑,最后還是慈禧為楊月樓伸冤,但案子也是糊涂了結,韋阿寶被逐出家門下落不知。
《紅樓夢》小說中也有體現,首先就是湘云說齡官的扮相像黛玉,黛玉生氣“拿我比戲子取笑”,趙姨娘和小戲子們打鬧,說小戲子是“娼婦粉頭之流”,芳官就說“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幾”。可見當時的人對優伶很是鄙夷,所以讓黛玉寶釵貼著片子,做昆曲扮相是違反他們的意識形態的。
紅樓夢里還有很多描寫唱戲的場面,那么優伶扮上了,貼著片子,貴婦千金們也貼著片子,戲與生活的界限感呢?誰是戲子?誰在看誰唱戲?
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在這一段就沒有給齡官扮上。那么誰是戲子?
于是整部劇中的片子頭,也就是“昆曲最浮面的那一層皮”,在這部劇中格格不入,和戲曲底蘊不沾邊,和古代意識形態不沾邊,沒有呈現人物最漂亮的臉部形狀,也喪失了昆曲中那種華麗的美感。這就是觀眾會覺得丑,覺得不忍直視,稱其為“銅錢頭”、“黃瓜片”,這種稱呼大家從來沒有用在戲曲扮相中,也絕不是戲曲扮相本身的錯誤,而是這種不倫不類的裝扮所造成的后果。
探討所謂的云尖巧額說
還有人曾提出說這個片子頭是效法宋朝的云尖巧額,這個概念可能連葉錦添大師自己都沒有發現,但既然有此說,我們也順帶了解一下云尖巧額。
(圖為宋·李嵩《聽阮圖》)
北宋袁褧《楓窗小牘》記載:“宣和以后,多梳云尖巧額,鬂撐金鳳。小家至為剪紙襯髪,膏沐若香。”
所謂云尖巧額,其實是兩個意思,一種是把額發盤成云朵狀,橫在眉頭上,一種是把額發修剪出尖,尖對著眉心。
(上圖為云朵,下圖為云尖,出自宋墓畫)
從上面的圖片來看,她們的鬢發是立體的,是有體積的,不是貼在額頭上的,可以看今人照云朵做出的鬢發。
這種造型很耗時耗力,所以小家的女子沒那個功夫,只好用替代品,也就是“剪紙襯發”,實物怎樣不清楚,沒有文本和圖片記錄。
有人拿蔣夢婕這個鏡頭說10這是盤發,很明顯這是戲曲中的貼片子而不是盤發。
還有人常用這張圖說所謂額妝出處:
此圖是北齊楊子華所作的《北齊校書圖》,主要描繪的是校書人,一旁服侍校書人的侍女頭上便有類似的小彎,被認為是10造型的由來。首先這個造型肯定不是云尖巧額,云尖巧額是北宋出現的。其次是畫與實際所展現的效果會有偏差。我們可以了解下魏晉南北朝時候的女性發型。這個時期多梳發髻,發髻名稱也很多,魏有靈蛇髻、反綰髻、百花髻、芙蓉歸云髻、涵煙髻;晉有纈子髻、墜馬髻、流蘇髻、蛾眉驚鵠髻、芙蓉髻;宋有飛天髻;梁有回心髻、歸真髻;陳有凌云髻、隨云髻;北族室韋有叉手髻;北齊有偏髻等。比較著名的就是甄宓的靈蛇髻和北魏大十字髻。因為這些發髻比較高也比較費頭發,所以她們頭上很多時候頂的都是假發髻。
《晉書·五行志》: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髲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名假頭。至于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
《宋書·五行志》:晉海西公太和以來,大家婦女,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恒戴。乃先作假髻,施于木上,呼曰”假頭”。人欲借,名曰”借頭”,遂布天下。
南陳后主陳叔寶所作的《三婦艷詞十一首》里面有“小婦初兩髻,含嬌新臉紅”之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雙髻。這種發髻看起來呈“丫”字形,因此又被稱為“丫髻”“丫鬟”或“丫頭”。由于未婚的年輕女性以及女侍常常梳這種發型,所以“丫頭”在后代也成為了小女孩或女仆的代稱。
(圖為南北朝雙丫髻女俑)
校書圖里的明顯就是雙髻。我們可以看一下這種發型的實際效果。
北齊校書圖里侍女的發型實際上就是雙丫髻,那么額發呢?有人認為這是貼片子,問題是貼片子怎么能夠延續到頭頂去?那道白色的線直接到了百會穴位置,難不成那些姑娘們是大光頭,前面的頭發都是貼的?
我們多看一些實際的發型就能了解到,那是其實是一道印子,畫家在畫的時候很注重細節,把侍女頭上分出來的那道印子也畫上去了。但畫所呈現出來的感受就是她們額前像是獨立的小彎。
(女性梳發時顯露出來的一道印子)
(女性梳發時顯露出來的多道印子)
到底什么叫做額妝?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額妝。上面也分析了《北齊校書圖》里其實是印子,那些侍女額頭清晰可見的異于皮膚的顏色才叫額妝。
南朝劉宋的壽陽公主臥在梅花樹下,梅花落在眉間,留下一個花痕。后來衍生出了梅花妝。
南朝梁簡文帝在詩里寫道:“同安鬟裏撥,異作額間黃。”女子們在額間涂上黃色,或用黃色硬紙或金箔剪制成花樣,使用時粘于額上,形狀有星、月、花、鳥等,故名“花黃”。花木蘭就“對鏡貼花黃”。可見南北朝妝容相近,《北齊校書圖》里的就是額黃。
(圖為劉亦菲花木蘭額妝)
(圖為網上的花木蘭仿妝)
唐時盛行花鈿,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等制成花形,蔽于臉上。
遼代契丹族婦女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面妝,稱為佛妝。這是一種以栝樓(亦稱瓜蔞)等黃色粉末涂染于頰,經久不洗,既具有護膚,又可作為裝飾,多施于冬季。因觀之如金佛之面,故稱為佛妝。這個和額黃不同,她們是涂在臉頰上的。
(實在找不到圖,大概感受一下類似這樣)
10里的貼片子和額妝沒有什么關系,如果強行說是云尖巧額,那也只能叫額發。
(古裝劇中盤于額前的額發-側圖)
明朝陳洪綬的《千秋絕艷圖》、《斜倚熏籠圖》等都被認為是云尖巧額,其實所展示的大部分圖多數都是牡丹頭。
清初董含在《三岡識略》中記稱:余為諸生時,見婦人梳發高三寸許,號為新鮮。年來漸高至六七寸,蓬松光潤,謂之牡丹頭,皆用假發襯墊,其重至不可舉首。
(圖為《夜倚薰籠圖》)
(圖為《絹本仕女圖》)
(圖為《千秋絕艷圖》)
不要看到畫上女子額發如云朵就認為是云尖巧額,然后又強行將10的貼片子等同云尖巧額的盤發。
說完了戲曲貼片子,也說完了云尖巧額,10這個發型基本上也就很明確了。正如葉錦添所言,這是昆曲的一層皮而已。
所以希望不要拿云尖巧額,甚至古代的佛妝額妝來為它鍍金。也許有人會覺得很好看,但它真的沒有戲曲的那種美感,也與古代意識形態沖突。
———丸———
文:祁門小謝
分析是特別精準到位,不符合大眾審美,確實一大敗筆
誰能想到清朝旗人的旗袍什么樣 三寸金蓮什么樣 用現代的眼光去看過去事物 有失公正 現在看到的旗袍裝主要是民國時期的照片視訊 電視上看到的清朝未必是這樣 著清式旗袍裹三寸金蓮現代人未必接受的了
這個劇光發型得花很多錢
造型和配樂還有尬笑加解說,新紅樓四大敗筆
李少紅當初拍紅樓也是臨時被拉過來當的導演,因為原本定的導游不干了,個人覺得李少紅對紅樓的認知度是不夠的,才導致服化道不盡人意,雖然前期紅樓選秀演員的陣勢浩大,但具體到拍攝,總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這是我個人觀點。
老版的看了好幾遍,新版的看宣傳視訊就嚇得半死,少紅拍的是一部聊齋版的紅樓夢[捂臉][捂臉][捂臉]
一個個都像 小時候動畫片 天書奇譚里一個老狐貍幻化的老太太,特別是賈母
我理解這樣的妝容,和咿咿呀呀如夢如幻的畫外音,是想表現一種夢境,似真似幻,是真是戲
一眼都沒看10的紅樓,就因為看到宣傳圖片上人物的銅錢頭[捂臉]
個人理解貼片要和戲典行頭搭配才好看,不突兀,而10紅樓不可能也頂個大頭飾吧,所以看起來那片片也太顯眼了[捂臉][捂臉][捂臉],完全不搭,就像上身襯衣領帶,下身大花褲衩加拖鞋[打臉][打臉][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