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榮射雁為什么選第三只?在三國關興射雁也選第三只,這是為何?

因為英雄所見略同。不過,我指的是施耐庵和羅貫中,據考證,施耐庵也許是羅貫中的師傅。當然,這兩個射雁的情節,都是小說家杜撰的。雖然花榮身在北宋,關興活在三國,不過,《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都是明代的小說,其情節略有雷同,實在是有情可原。 當然,這兩位英雄好漢,不約而同地射了第三只大雁,是有緣由的。其實,這個情節安排,與大陸的歷史文化傳承有關。

(空中飛翔的大雁)

可以肯定,射大雁是小說家杜撰的情節

能夠彎弓射大雕,或者彎弓射大雁,都表明一個事實,這位英雄是如假包換的神箭手。

花榮的諢名叫小李廣,可見,他的射術非同一般。因為,漢代名將李廣,就是憑著箭不虛發,才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同樣,關興是武圣關老爺之子,自然,也應該具備百步穿楊的準頭了。

按照鳥類科學的研究結果,大雁的飛行高度一般在2000米,最低也不低于1000米吧。所以,用弓箭射飛行中的大雁,還指哪射哪,是不可能的。反而是,在大雕于低空搶食的時候,有可能被弓箭射中。

(漢代名將李廣,是大陸歷史上的最有名的神箭手)

根據《北史·長孫晟傳》記載,虎將長孫晟曾經一箭雙雕,這個成語就是這么來的。原文如下:

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只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可見,射低空覓食的大雕,顯然比射飛行中的大雁容易一些。所以說,花榮與關興射大雁的赫赫戰績,是編出來的。那么,為什么要這么編呢?還要射第三只大雁?待我慢慢道來。

在歷史上,有沒有真正用弓箭射下大雁的人呢?

真實存在過的神箭手,歷朝歷代都有。不過,還真沒有用弓箭射下過大雁的記載。李廣之后,出現了一箭雙雕的長孫晟;長孫晟之后,就要算是唐代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最為有名了。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唐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他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他的神奇的箭術,幾乎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水準。

(薛仁貴箭術精湛,戰功卓著)

正因為如此,從宋元以來,神箭手薛仁貴為藍本的故事,就大量涌現了。比如,在元代,即有戲劇家張國賓撰寫的《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到了清代,如蓮居士又撰寫了章回小說《薛仁貴征東》。

久而久之,在民間戲曲舞臺上,陸續推出了許多有關薛仁貴的戲。因為他的箭術高超,所以,除了三箭定天山之外,在射箭的情節上又有了新的進展,他也開始射大雁了。

比如,京劇《汾河灣》(又名《打雁進窯》),就是最有名的一出。可是,在《汾河灣》中,薛仁貴的箭術,卻惹出了大麻煩。

(京劇《汾河灣》的老劇照)

不射頭雁射二雁,是薛仁貴的未曾謀面的兒子薛丁山,秉持的基本原則。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頭雁一旦出事,雁群就群雁無主,亂套啦。另外,放過頭雁,瞄準二雁,也較為穩妥一些,對吧?

這個薛丁山因家貧(父親出外征戰多年)而每日用弓箭打雁養親。闊別家鄉10幾年之后,薛仁貴富貴還鄉,行至汾河灣,正好遇到薛丁山在打雁。按照東北二人轉的唱詞是:

只見他讓過頭雁射二雁,一箭射在那雁的咽喉間。

不料此時,突然竄出一只猛虎,薛仁貴急發袖箭,竟然誤傷了還未相認的兒子薛丁山。劇情就這樣離奇地展開了。

待見到闊別已久的妻子柳迎春,薛仁貴才醒悟過來,自己剛才犯下了彌天大錯。夫妻二人悲傷不已,哭著奔向了汾河灣。

你看,不射頭雁射二雁,演出的是一場悲劇。所以,花榮和關興,怎么可能射頭、二雁呢?老話說,事不過三,射第三只大雁最合適不過。

其實,《汾河灣》是根據《桑園會》的情節改編的,《桑園會》的情節,則來自漢代劉向的《列女傳》。原文如下:

魯秋潔婦者,魯秋胡子之妻也。既納之五日,去而宦于陳,五年乃歸。未至其家,見路旁有美婦人,方采桑,而悅之。……

從以上情節演變的軌跡看,可以肯定地說,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花榮與關興,是如何射下第三只大雁的呢?

先說三國時期的關興。在《三國演義》中,是這樣寫的:

興挽弓在手曰:射中紅心,何足為奇。正言間,忽值頭上一行雁過,興指之曰:吾射這飛雁第三只。言訖,那只雁應弦而落。文武官僚,齊聲喝彩。

再看看北宋時期的花榮吧。在《水滸傳》中,花榮射雁的情節是這樣的:

遠遠的有一行雁來,花榮未敢夸口,小弟這枝箭,要射雁行內第三只雁的頭上。射不中時,眾頭領休笑。……當下花榮一箭,果然正中雁行內第三只,直墜落山坡下。急叫軍士取來看時,那枝箭正穿在雁頭上。

(小李廣花榮,令眾頭領見識了他的箭術)

小結

真厲害!怎么那么準呢?要我說,《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在此處的描寫,怎么那么相似呢?也許是因為,兩位小說作者,英雄所見略同。不過,我們不應該太奇怪。因為,他們都是明代的人,還可能存在師生之誼。另外,在那時的說書場上,大概,市井小民觀眾的欣賞口味,就是如此吧。

總而言之,大陸古典小說中的許多橋段,有程式化的傾向。 所以說,英姿勃發的花榮和關興,不可能像悲劇人物薛丁山以及父親薛仁貴一樣,不射頭雁射二雁,他們只能射那第三只大雁。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拿槍打下老鷹的見過一個

  2. 都是瞄準第一只的[捂臉]

  3. 瞄的是第一只,距離加速度,正好撞第三只上面了。[呲牙]

  4. 我覺得他是站在山頭上射的,這樣還情有可原

  5. 分析得頭頭是道![贊][贊][贊]

  6. 箭射雁,幾乎不可能!雁飛在1000米上空,即使箭能射到1000米高,雁的飛行速度,箭的射速,還要考慮風向風速,這個要用電腦算一下該瞄準哪里!當然,如果萬箭齊發,那說不定真能射到一群飛行中的雁!

  7. 領頭雁,領頭雁,領頭雁死陣形亂。亂飛亂竄雁群散,離群之雁活不久,勸君莫打領頭雁

  8. 射大雁是肯定有的,不然六禮中五禮里都涉及到大雁,貴族間下聘(定親)也需要送雁,古代野雁又沒有馴化,也不太可能全是網捕,文中提到的只不過是大雁遷移巡航高度,但現實中既然經常能在肉眼中雁群,那么那時候的高度應當是不足的。

  9. 因為英雄所見略同。不過,我指的是施耐庵和羅貫中,據考證,施耐庵也許是羅貫中的師傅。當然,這兩個射雁的情節,都是小說家杜撰的。雖然花榮身在北宋,關興活在三國,不過,《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都是明代的小說,其情節略有雷同,實在是有情可原。 當然,這兩位英雄好漢,不約而同地射了第三只大雁,是有緣由的。其實,這個情節安排,與大陸的歷史文化傳承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