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的“文化內涵”太深邃了。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華文明的起航,與北斗七星的指引密不可分。
漢字的“文”,本義是“圖畫”“圖象”。天上的“圖畫”“圖象”,就是“天文”。
《易.賁.彖》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大有.彖》亦云:“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天文”映射于人世,“人文”才得以“明亮”。
“觀天察時”,應其而行,才得以順利通達。
這是上古先民的哲學概括,也是代代輩輩的實踐總結。
出于生產和生活的必須,大陸遠古先民就開始觀測天象。上面說到的“觀天察時”,有更準確的表達,叫“觀象授時”。
“觀象”,無非分為白天和夜間。
白天,陽光刺眼,人們采用了“立桿側影”的方法。這個“桿”,稱“髀”,本義是人的腿骨。可知,最早的側影,靠的是觀察人影。
夜間,居于北半球的古代先民,很自然地抬頭望向北方夜空。于是,在夜空的北端中央位置,發現了“北斗七星”。
第一,北斗七星十分明亮,易于看到。第二,星象穩定,現代天文學證明,近萬年來,其所在視覺位置幾乎沒有變化。
(河洛古國北斗九星)
何時的古人觀察到了“北斗”?
距今6500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M45號墓發現了蚌殼雕成的“北斗”圖形,就是說,真正發現并引起注意,肯定還要早得多。
距今5000多年的“河洛古國”遺址,不僅發現了“北斗七星”圖形,還發現了兩顆“伴星”,成了“北斗九星”。
神奇的是,智慧的先民,把“七星”想象成“斗”的“圖形”“圖象”。
《詩.大雅.大東》云:“雖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東漢北斗帝車石刻圖)
僅憑“北斗”之變化,古人已可區分“四時”。
北斗七星,四星如斗,三星如杓。
南梁昭明太子蕭統《謝敕賁看講啟》云:“均斗杓以命四時”。
“斗杓”亦稱“斗柄”。
《鹖冠子.環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不但憑藉“北斗”可以區分四季,還可以精確到月,即所謂斗柄所指具體之辰,稱“斗建”。
如,正月斗柄指寅,稱“建寅之月”;二月斗柄指卯,稱“建卯之月”。
《漢書.律歷志》曰:“斗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
以“北斗”作為基準坐標,上古先人建立了完全的星象體系。
第一步,古人重點觀測了“北斗”的兩側,發現了東方的“角宿”和西方的“參宿”,而且總結出了“北斗”運行與此二宿的關系。
《史記.天官書》說,“杓攜龍角”,“魁枕參首”。
古人以這二宿為主,劃分了天上的東西二“宮”——“東宮蒼龍”和“西宮白虎”——“角”即龍角;“參”為虎首。
向南觀測,古人又發現了“南斗”。
《史記.天官書》講了“北斗”與“南斗”之關系——“衡殷南斗”。
司馬遷說,“北斗”三星之勺的延長線,指向“東宮蒼龍”的角宿;“北斗”四星之魁指向“西宮白虎”參宿首星;“北斗”第五星“玉衡”引出的直線,指向“南斗”。
(漢瓦當四象)
距今6500年前的西水坡遺址中,北側“北斗”蚌殼圖形的東側和西側,分別是蚌殼組成的龍虎圖形。
接著,古人又劃分出了“南宮朱雀”和“北宮玄武”。
這樣,古人將整個星空,劃分成了“四宮”,也想象成了“四象”。
這“四象”,分布于從地面觀測太陽的周年視運行軌道的東西兩端和南北兩側。每“象”,包含七個恒星群,稱“七宿”,合共“二十八宿”。
(漢代北斗石刻圖)
古代先人對上述恒星的觀測,是異常堅韌和持久的,每個星宿,都有幾個甚至幾十個被觀測“星”,古稱“據星”。
正是這樣持續數千年的觀測,古先民們,建立起了龐大精確的“時空體系”。
《史記.天官書》記載了長期被觀測的“星官”91個,恒星500余顆。東漢,張衡所記錄的“常明星”,即恒星,達到2500多顆。
而這一切,都是從最早對“北斗七星”觀測開始,并以此為基準進一步延續而逐漸完善的。
(新石器時代北斗神像)
古人在觀測“北斗”的同時,逐漸形成了“分野”,即“天地合一”理論。
《史記.天官書》云:“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汾之間。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
這講的,大約是西元前兩千年以前的原始“分野觀”,考古證明,新石器時代的山東至浙江一帶古代文化,普遍流行“斗魁”圖形。
西周墻盤銘文載:“清幽高祖,在微靈處。”這是說,殷王帝乙死后升天,居住在自己的“微靈”分星。
《左傳.昭西元年》說,天帝遷高辛氏長子于商丘,遷次子于大夏,分別主祀“大火”和“參星”。
這是以“二十八宿”為依據的“分野”理論。
根據“分野”理論,形成了“星占學”。
《漢志》錄天文書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皆有星占內容。班固云:“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行日月,以紀吉兇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
先秦至漢,諸侯到皇帝,大多迷信星占,漢武帝是典型之一。
前面說到《史記.天官書》中那句“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是司馬遷引用《書.堯典》中的原話。
這是說,帝舜不能推辭帝堯的“禪讓”,于是正月吉日,舉行了攝行天子之政的大殿。然后依天象以勤人事,觀察“璇、璣、玉衡”北斗七星之星象,視其斗柄方向分別四時、節令、物候,處理“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造”這七個方面與民生有關的要政。
可見,很早以前,“北斗七星”的星象,既是君王行權的依據,又關乎生產和民生。
總體來說,觀測包括“北斗”在內的星象,在農業社會,對農業生產具有首要的意義。
但同時,“觀象”又對大陸古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形成,具有深刻影響。
具體來說,從觀測“北斗”開始的“天文觀象”,不僅是古人賴以建立時空體系的重要手段,而且,成為古代哲學觀、宗教觀、政治觀、與科學觀,以及包括祭祀在內的禮儀制度的淵源。
大陸的上古先民,正是在天文觀測同時,逐漸形成了上述觀念,從而也構建了具有大陸特色的古代宇宙觀,形成了古人對于天、地、人相互關系的深刻思考。
#行業人士招募計劃#
明明是10個瓦罐,怎么變成北斗7星了?
學習了![贊][祈禱][祈禱]
不是北斗九星嗎?
《易.賁.彖》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大有.彖》亦云:“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此文交代的清晰明白
國學智慧篇。北斗七星。
八卦陰陽五行都是以星象為基礎。但要學習起來,就好比從幼稚園到博士的道路一樣。簡單的加減乘除去解高等函數一樣。多少前人的感悟總結的經驗變成了如今的玄學。
古有天人合一之稱!
好文章!北斗七星乃宇宙時鐘的時針,二十八星區如時鐘的二十八個點時,觀察宇宙運行來指導人們時事運行生產才是先人的聰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