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
如何看待清明節,城里人在馬路邊燒紙錢?
清明節馬路邊燒紙錢,不僅城里人如此,農村里的人也有這種習俗。也就是說,在舊時,這是大陸民間的一種普遍習俗,可以說,這種習俗的興起,應該舊時是從農村帶到城鎮。
為什么民間會出現這樣一種習俗呢?記得小時候,大人們介紹說,這些人先人的墳墓沒有了,是在“掛飛青”。想起來,這些人也比較讓人憐憫,連墳堆都沒有了,可見他們的先人受過多少苦,最后連墳墓都沒有給后人留下一座。每有一起“掛飛青”人,其先人都有一段悲慘的故事。這里的介紹一下民間的這種習俗。
舊時,這種在路邊、河邊、野外等沒有墳墓的地方燒紙錢,或者插掛紙錢,也同樣稱之為“掛青”,正式稱呼是“掛飛青”,即清明“遙祭”之意。主要是給一些先人亡故后,沒有墳墓,或者因種種原因失去墳墓,或者找不到墳墓,一種特殊的掃墓祭祀方式。一般來說,舊時,家里有以下幾種情況的人,會到路邊、河邊、野外等沒有墳墓的地方燒紙錢。
一、一些貧窮家庭親人到外面謀生,亡故后不能回家鄉安葬。比如做小生意、做手工藝、當腳夫、船夫、放排等職業的人,還有因災荒而逃荒、乞討等人,在外亡故后,由于路途遙遠,親人得不到信,或者家里沒有錢,無法外出尋找,或者找不到尸骨。這種人大多屬于“哪死哪埋”或者“路邊死了路邊埋”,家里無法知道他們的墳墓葬在哪里。
二、舊時的戰爭年代,死在戰場上的士卒,或者因離家鄉太遠,亡故后,就地埋葬的士卒。家里親人無法到這些人的埋葬之地掃墓。
三、古代農村人遷徙頻繁。有為生活所迫,被迫自愿遷徙的,比如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也有因朝廷需要,強迫遷徙的,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等。還有因躲避戰亂、兵燹、仇敵、瘟疫等原因而背井離鄉,遷徙他地。如此等等。這些遷徙的人無法帶走自家的祖墳,再說,到了新的安家之地,由于離故鄉路途迢遙,無法回故鄉給祖先掃墓。
四、因某種原因,有的家里先祖的墳墓找不到了,或者說不存在了。比如說,原來的墳地被墾荒成耕地,或者說已經修建了官路、兵營、寺廟等建筑物,原來的墳墓沒有遷走,被平掉了,當然也就不存在了。
五、其他一些非常規的殯葬方式。有一些地方,因某種原因,比如瘟疫、其他傳染病、觸犯律法不能進祖墳等,對這些人進行了火葬、水葬等,這樣就沒有墳墓可供后人掃墓。
以上有的地方,有為親人立衣冠冢的習俗,供后人掃墓祭祀。然而,有的地方因資訊不通,并不知道他們的親人在外已經亡故了,還一直在家里等著外出的親人回家。也有的不愿相信他們的親人在外面已經沒了。這樣時間久了,按外出親人的年齡估計,已經不可能活在世上了,但已經無法立衣冠冢,或者沒有能力立衣冠冢,每逢清明的時候,子孫后代就用“掛飛青”的方式,祭祀先人。
在農村,“掛飛青”的方式與上墳掃墓的方式是一樣的,只是沒有墳墓,也就省去了“砍青”這個環節。“掛飛青”的地點一般都在河邊、溪邊,沒有河、溪的地方,也是在水渠邊。民間認為,水是路路相通的,先人可以通過水找到故鄉,找到子孫后代,享受后人的祭祀。也有一些人認為,世上的路也是相通的,因此,就在路邊,一般是岔路口“掛飛青”,但這種情況只是少數。相對于路邊來說,人們在野外的一塊空地“掛飛青”的機會又要多一些。
對“掛飛青”,農村也有一定的忌諱,比如說,家有祖墳,即便遠一些,是不允許“掛飛青”,只有無墳才可“掛飛青”。否則會被人們視為懶惰,認為是對先人的不敬,有墳不掃,就在河邊、野外、路邊選個地方隨便祭祀,就像是完成任務了事,人們認為對先人的心不誠。
現在清明節城里人在馬路邊燒紙錢,我跟此類人閑聊過,從他們的口里得到的,無非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種種原因失去祖墳。因城鎮飛速擴展,或者各種建設飛速發展,原來的農村變成了城區,原來的祖墳地消失了,變成了城市街道,清明節沒有地方掃墓,只得用這種“掛飛青”來祭祀先祖。
二是一些農村來的老人做的事。從農村進城跟兒女住在一起的老人,因清明兒女沒空時回老家掃墓,自己身體狀況又不便回老家,但傳統的清明祭祖觀念深植心中,只能用這種辦法來了卻心愿。可以說,這是老人們沒辦法的辦法。
三是有一些人跟風。城里一些人看到別人家在清明節,到路邊燒紙祭祀,他們看到這個辦法可行,于是也打了懶主意,不信辛辛苦苦去祖墳現場掃墓,也跟著別人燒紙錢。
我個人對清明節城里人在馬路邊燒紙錢的看法,要區別對待,強化管理,加強引導。第一種人因失去了祖墳,清明節祭祀懷念祖先,無可厚非,但畢竟在城市里,人口密集。要祭祀也要文明祭祀,不能把城市搞得烏煙瘴氣,城市管理要好好引導。第二種和第三種人,我認為此風不可長,這種做法,對這些人來說,不屬于傳統習俗之列,是一種偷懶的辦法,應該禁止。
不知我的這種想法怎么樣,歡迎讀者留言討論。
鄉村不過是資訊閉塞,過去城里鄉村全是一個樣,全是大陸味,現在開放了,人多了,保護環境,防火🔥的確實很需要,咱明白。能不能想點別的高招,既保護環境,防了火,又延續了傳統。
環境保護最重要
歡迎留言點評轉發
鄉村民俗文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