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士兵作戰寧被刀砍而不為矛捅?

兵馬俑考古遺址出土了大量兵器,這些兵器主要是箭鏃、劍、矛、戈、戟、鉤等矛刺類兵器,卻較少出現刀砍類兵器。不僅秦國軍隊中,刀砍類兵器的配比相對較少,其他朝代軍隊中刀砍類兵器的配比也相對較少。

隨著時代的發展,刀砍類兵器在古代軍隊的配比逐漸增多,但始終沒有成為最主要制式兵器。

我們經常說十八般兵器,其實刀、劍、矛等都位列十八般兵器之列。我們看影視劇也經常能夠看到刀的身影。

關二爺手持青龍偃月刀,千軍萬馬中取敵人首級如探囊取物。水滸好漢,也有不少人以樸刀為兵器。

抗日戰爭時期,二十九軍大刀隊曾經打得日本人聞風喪膽。冷兵器時代,刀的威力并不弱,但還是要弱于劍、矛等武器。

實際上,歷史上許多歷史名將所使用的的兵器并不是刀砍類兵器,而是矛刺類兵器。我們印象中,關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歷史上關羽使用的兵器并不是刀砍類兵器,而是矛刺類兵器。史書記載關羽“刺”顏良于馬下,由此可見關羽使用的是矛刺類武器。

雖然二十九軍大大刀隊赫赫有名,但是大刀對刺刀并不占優勢,甚至還要落于下風。古代士兵往往寧愿被刀砍,而不愿意被矛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古代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砍傷刺死。通過這個說法,我們也可以得知“砍”和“刺”的殺傷力。如果僅此表面傷口來看,無疑被砍之后的傷口更大,視覺沖擊更加強。

刀砍傷之后,傷口可能會非常大;矛刺傷之后,傷口可能非常小。從外表來看,無疑刀砍之后顯得更加恐怖。

雖然被刀砍傷的畫面更加恐怖,但是被矛刺傷的威脅性更強。使用刀的時候,主要是以砍為主,被砍傷者的傷口主要在表面。

比如刀砍在軀干部分,傷口可能會非常長,但是內臟可能沒有什么損傷。只要不失血過多,一般不會有生命危險。

刀如果砍在四肢,可能會將四肢砍斷,但是并沒有生命威脅。自古便有壯士斷腕之說,也有丟車保帥之說。在小命面前,斷胳膊、斷腿也就沒有那么可怕了。

矛刺傷面積比較小,但是傷口更深,更有可能傷及內臟。表面傷口更大,但是卻不會傷及內臟,表面傷口更深則有可能傷及內臟,一旦傷及內臟就可能有生命危險。內臟損失帶來的后果遠遠比斷胳膊、斷腿更加恐怖。在生命和傷口面前,大家自然知道該怎么選擇。

刀口雖然相對較長,但是整體上裸露在外面,做手術的時候更加方面。古代雖然醫療條件較差,但是如果是刀傷的話,基本的縫合技術還是有的。即使不縫合,止血也相對比較方便。

如果是刺殺則不一樣,刺殺的創傷面相對較深,即使表面縫合,內里卻無法縫合。矛刺傷了內臟,古代則沒有開膛手術,醫治的時候自然更加困難。一旦內臟被刺破,幾乎意味著死亡。

矛刺類武器在戰場對刀砍類有許多天然的優勢,比如速度。戰場上生死往往只是一剎那之間的事情。戰場上士兵配備刺刀的情況非常普遍,但是配備大刀的軍隊卻不多。矛刺類兵器的重量相對較輕,使用的時候更加輕便,更有利于作戰。

刀砍類兵器使用的時候,砍下的是弧度;矛刺類兵器刺殺的時候,是直線距離刺殺。換句話說,矛刺類兵器的刺殺距離更短,在戰場上可以更快地接觸到敵人。由于矛刺類兵器的優勢更多,所以在軍隊中的使用率更廣,使用時間也更長,也更能震懾敵方士兵。

古代士兵之所以更加害怕矛,在一定程度上還因為軍隊中使用矛類等刺殺兵器的數量要大大超過刀類兵器。矛刺類造成士兵傷亡數量要遠遠超過刀砍類兵器。久而久之,士兵對于矛刺類兵器的恐懼程度自然要更加強烈。

近代以后,槍支逐漸成為主要兵器,坦克、馬克沁機槍的威懾力遠遠超過一般槍支。不少士兵對機槍和坦克有一種天然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也源自于長時間戰爭的積累。

現代社會冷兵器的使用范圍越來越窄,刀砍類兵器和矛刺類兵器也逐漸合二為一。現在軍隊中普遍使用的刺刀實際上就是刀砍類兵器和矛刺類兵器的合體。軍隊中配備的匕首,不僅有砍殺功能也有刺殺功能。

即使時代發展到了今天,現代醫療技術也已經非常發達,做手術的時候刺傷手術的難度也要大于砍傷手術,刺傷的致死率也要高于砍傷。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