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八百年的江山,為什么感覺西周很少有歷史事件記載?

“為什么西周很少有歷史事件記載?”

這個說法未必確實吧。

周朝,自西元前1046年起,至前256年秦國滅周止,的確大約800年。西周,則從前1046到前770年平王東遷止,270多年。

生于前551卒于前479年的孔子說過,夏朝和商朝的資料都太少了,他不敢多加評論,但周朝,他可以評價而且他很贊賞,言外之意,是周朝史實足夠清晰豐富。

司馬遷寫《史記》,專門涉及到周朝的,有《周本紀》和《魯周公世家》,里面對于西周,也講得足夠詳細了。

咱們就只說西周初年周公操作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吧。

周公,名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

他同母兄弟十人,周武王是二哥,管叔是三哥,蔡叔是五弟。周公,年少即顯才能,于是被文王分封至邦周,周公之稱由此而來。

周公于文王歿后二年,佐武王東伐殷至孟津。

四年,他和太公望、召公奭佐武王滅殷殺紂,三分商王畿地,封紂子武庚于邶,封管叔于鄘、蔡叔于衛,即所謂“三監”,以監殷民。

克殷二年后,武王重病,遺命周公繼承王位。周公告天請代武王死,告天策文藏于金縢箱。

武王死后,周公立武王幼子通為周成王。但為應付“天下聞武王崩而叛”的危局,自己一度執政稱王。

這一舉動,引起王室內部激烈爭斗。

管叔、蔡叔散布流言,引起成王懷疑,打開金縢箱看到周公所藏策文后,相信了周公。

之后管、蔡聯合武庚起兵反周。武庚糾集東(鄘)、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嬴)諸族圖謀復國,聲勢遠大周廷。

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候”,經過三年東征,平息了三監叛亂。

《尚書.作雒》說,武庚北奔,管叔自殺,蔡叔被囚,熊盈之族十七國、淮夷族九邑被征服。按《孟子.滕文公》的說法,一共滅了五十國。

周朝西境的河汾之東的唐,策應了叛亂。周公也將其誅滅。

這三年的戰事,是武王滅殷后周公徹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之族的最大武功,“一戰定天下”,從此奠定了周王朝近三百年的域內安定局勢。

平定三監之亂的第二年,周公在宗周實行了兩大政策——一是分遷敵人;二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關于分遷敵人。

除在滅紂時曾將殷族一部遷至宗周外,此次所俘獲的殷民被遷到洛邑的九畢,又分殷民六族給伯禽封于奄為魯,分殷民七族給康叔封于沫邑為衛,分懷姓九宗給叔虞封于唐為晉,以殷遺民封殷微子于宋,尚有遷移至陝境蕩社的殷遺民。至此,殷民至少被分割成八大部分。

周公又遷奄、薄姑兩族至江南;遷薄姑鄰國豐至江北;原在濰水的淮夷遷準永流域;徐戎一部留魯,一部也遷至淮水流域;熊族遷丹水流域;盈族遷渭水西戎之地。

關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姬姓之族,除伯禽、康叔、叔虞各率族就封外,康叔之子伯髦封鄘;召公長子封燕,次子封邶;封在今山東之姬姓國有滕、郕、極、郜、陽、茅及河北之邢等等。

姜姓之族,太公望之子呂伋封于薄姑為齊;附近姜姓國有紀、鄣、萊、逢等等。

封于殷近畿即今河南境的,有姫、姜諸國;封于鄂北境的,有漢陽諸姫國。

《荀子.儒效》說,周公“立七十ー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總之,姬姜兩族,進占了已開化的膏腴或要沖之地,殷及其聯盟各族則被趕至落后偏僻地區。

這是大陸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有計劃的、交互錯綜的民族大遷移。

周公于執政的第五年,為實現武王遺志,驅使大量殷民營造洛邑,即東都“成周”。

工程至其執政第七年告成。

周公迎成王,到新都舉行第一次祀典,并請成王親政,即史稱“周公歸政”。

成王則請周公留守洛邑,周公與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陜而治”局面。“陜”,指陜原,即陜陌,在今河南陜縣西南。自陜以東廣大疆城,自此都歸周公治理。

三年之后,周公歿于豐。成王任命周公之子明保到成周掌管“三事四方”。周公遺言死后葬成周,成王尊其功,將其葬于宗周附近畢地文王墓區內。

前面說到的,是周公代政期間大的作為。就他對周朝治理方略上的舉措,大致還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建立了中央王朝分封全境諸侯國的統一天下,被后人稱為大陸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

周公采用的種種分封措施,加上制訂了一套嚴密的分封制的制度規章,有效地控制了當時的天下。直到西周末“王綱解紐”(王國維語),才破壞了這空前統一、規模宏大的國家。

二是確立了君位的“父死子承”制度。

殷商實行的實際也是這樣的制度,但堅持不好,經常出現兄終弟及現象,形成所謂“一繼一及”。周武王命周公“兄弟相后”,也是想按商規辦理。就當時的危迫形勢說,由年長且有經驗和才能的周公即位,有其合理性,但引起了管蔡之爭,造成新建周王朝極大政治危機。平息叛亂后,周公很快確認推行“父死子承”制度,保證了王室政權的穩固。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說:“此種制度固亦由時政之所趨,然手定此者實惟周公。”“自是以后,子繼之法,遂為百世不易之制矣。”

三是確立了完整嚴密的宗法制度。

周公在殷商原有的“分為大宗小宗”的粗略宗法制基礎上,制定了完備嚴密的宗法制度,以嚴格規范“父死子承”制和分封制。

概括這套制度的要點,就是——嫡傳為大宗,其余子輩為小宗;余子為其后世之祖者稱“別子”,又成為大宗,其旁系稱“禰”為小宗。如天子為大宗,諸侯為小宗。但在諸侯本大陸,諸侯為大宗,由其嫡子相傳,其余諸子(別子)為大夫者為小宗。而為別子的大夫,他的嫡系又為大宗;其余子(禰)之子系為小宗,而奉別子嫡系為大宗。于是,自天子、諸侯、大夫、士遞為大宗、小宗,其中只有天子為大宗不変,其余的大宗、小宗是相對的。由周公創制,后逐步完密的這套宗法,把自天子至士庶都按這一血緣網路嚴密地“編織”并維系在一起。非同姓的,通過婚姻,仍靠此套宗法維系。這種宗法制度,影響了大陸幾千年。

四是由宗法制度產生有關禮制,主要是喪服禮制和宗廟禮制。

這套制度,也有對殷商的繼承,周公根據周族禮俗加以完善,后來的儒家有使之更為嚴密。從《尚書.顧命》及一些金文來看,周公已確定了成套的典禮;《尚書.洛誥》中,周公亦強調禮的作用,已認識到了禮對鞏固他的政權的重要意義。其后,自天子、諸侯、卿大夫以至士各階層所用之禮,都逐漸建立了起來。

五是建立官制。

殷商,從甲骨文,看不出當時的官制,伊尹,也被稱為“小臣”。

《尚書.立政》,記載了周公建議親政的成王,根據需要訂定官制。如機要大臣“任人”等三職;官中之官“虎賁”等七職;府中之官“大都”等七職;侯國之官“司徒”等五職;封疆之官“烝”、“尹”諸職,等等。這應該是周公、召公分任師、保兩個首輔職位之下的西周早期官制。其中,不少官名見于西周金文。后來,西周官制又有發展。

六是提出“明徳慎罰”,強化宣傳和教育。

《尚書》中,有“八誥”,還有其他篇目,大多是周公在采取重大軍事行動,或者處理其他重大事項之前,發布的充分動員、講述周詳的文誥。這里面,不僅有命令、號召,還提出了他以“德治”為中心的政治哲學思想。所以,周公反復使用“敬德”、“秉德”、“王惟徳用”等詞匯。在《康誥》、《多方》兩篇中提出了“明德慎罰”的總綱領。這反映出,周公充分吸取了商王朝單純相信天命和厲行刑戮而終于滅亡的教訓。他的明德思想,總與天命不足恃及民情可畏、必須重視“懷保小民”等觀點并行提出;他的慎罰思想,則與必須學習殷代常法但又必須慎用及結合周人的宗法倫理思想并行提出。這些思想,都深刻影響了后來兩千多年封建統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大概是這么多吧。


為何人們往往會對西周的歷史事件無感呢?

很可能的原因,一是,距離現在的時間太長了,很多事情不為人所知;二是,除了《封神演義》,西周的事情可以戲說的不多,相關的文學文藝作品太少了。

4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無為而治,和之至也,何事之有?

  2. 此篇好文章可惜了,除了不該述信豆腐渣工程外,其它都分析得對!

  3. 大陸,漢族,禮制,都起源于周朝,周就是現在大陸人漢文化的師祖。

  4. 老沈下功夫了,文章寫的好,不容易啊!網搜一下我做的七集紀錄片《姜太公》,了解西周更為便捷![贊][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