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淵地位不比于禁低,為何斬夏侯淵的黃忠沒被評為“威震華夏”?

夏侯淵被斬殺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

西元218年七月,劉備傾巢而出,率蜀地所有兵力攻打漢中。但夏侯淵早有防備,將劉備堵在陽平關下約半年之久。

就在劉備苦于無法進入漢中時,又一個不利消息傳來——曹操親率大軍抵達長安。

眾所周知,長安離漢中近,且夏侯淵兵團在漢中可以就地補給,后勤壓力不大。而成都離漢中則要相對遠很多,大約一千多里,補給線非常長。所以此時對劉備而言,他要么退兵,從長計議;要么孤注一擲豪賭,劍走偏鋒,引夏侯淵出來拼命。

劉備考慮再三后,覺得前功盡棄太可惜,最后還是決定賭一把。

西元219年正月,川兵主力繼續攻關,劉備則悄悄率一支精銳,走小路,繞開了防守嚴密的陽平關,跑到陽平關東側的定軍山上駐扎了下來。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夏侯淵慌了,為了把劉備攆走,他召回了前線的張郃,并與張郃一起跑到陽平關下扎營,準備堵截劉備。

當時劉備在山上,居高臨下,夏侯淵和張郃的部署情況,他看得清清楚楚。他在與法正溝通后,發現張郃的兵少,是個破綻,于是他們便派出一萬人,分為十部,猛攻張郃的營寨。至于夏侯淵,也沒讓他閑著,劉備派了一支小分隊下山,燒夏侯淵的營寨,牽制他的注意。

夏侯淵聽說張郃被劉備圍攻,同時他又聽說營寨著火,他就判斷劉備的主攻點可能不在自己這邊,而是張郃那邊。

于是他就兵分兩路,一路派去救援張郃,一路由他親自率領,大大咧咧的跑到營門外面滅火,修復受損的防御設施。

結果就因為夏侯淵的這次部署,讓前后打了兩年之久,一直是僵持狀態的漢中之戰,終于出現了變局點。

什么變局點呢?

前面說了,劉備是居高臨下,山下的情況他看得上一清二楚。當他和法正看到夏侯淵這個軍區司令居然出現在營門外側干著搶修隊長才該干的活時,兩人均意識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可擊!

隨后黃忠領命,帶著部曲沖殺下山,士卒喧囂聲震動山谷,夏侯淵毫無防備,一臉懵逼的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最終,曹魏西線方面軍總司令夏侯淵,就這么稀里糊涂領了盒飯。

回看夏侯淵被斬殺的過程可以發現。

雖然夏侯淵確實是被黃忠斬殺的,但黃忠的貢獻沒有那么大。因為整個定軍山之戰的決策者是劉備和法正。黃忠只是具體戰術執行者。不能把斬夏侯淵的功勞都算在他頭上。

當時形勢對夏侯淵不利,換個人去偷襲,比如趙云、魏延,大概率也可以斬夏侯淵。而如果沒有高層領導人的當機決斷,這個斬殺機遇就不可能創造出來。

并且更關鍵的是,夏侯淵的死,并不意味著漢中之戰就結束了。因為,曹操還在長安!

不把曹操打退。不把收攏殘兵,退回陽平關茍延殘喘的張郃等人擊敗。漢中之戰就遠遠沒有結束。

后來還有很多硬仗要打,劉備還遠遠遠遠談不上拿下漢中。

所以,黃忠斬殺夏侯淵的戰績,自然就談不上是“威震華夏”了。

相比于黃忠斬殺夏侯淵,關羽擊敗于禁就完全不同。絕對擔得起“威震華夏”這一評價。

因為首先,關羽是襄樊戰役的決策者,而非戰術執行人。戰役從頭到尾,大小軍令都出自他之手。

敗了,他要負主要責任。

勝了,頭號功勞自然也應該記在他頭上。

如此重要性,遠非黃忠可比。

第二,襄樊戰役時,于禁的確帶了三萬兵支援援曹仁,他本人也的確是援軍主將。但要注意的是,他是“督七軍”。

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督”是什么意思?

顧名思義,就是以主帥身份監督指揮一群將領作戰。

所以“于禁督七軍”這五個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說,于禁當時至少還帶了七個雜號將軍級別的將領增援襄陽。

否則無法稱之為“督”。

并且被關羽團滅的龐德兵團不在其中,他早就部署在了襄陽方向。

關羽一戰把這些人全滅了,這是啥概念?

這就相當于,黃忠不僅斬了夏侯淵,順帶著把張郃等人也團滅了。如果黃忠真的干出如此偉業,不說他是“威震華夏”吧,他至少也擔得起“華夏是震”的評價。(這是對周瑜的評價)

其實我們還可以換位思考下。

假如說,夏侯淵破漢中,包圍趙云,打得張飛投降,并斬殺了魏延。換做是你,你會怎么評價?起碼也是“威震川中”吧?

再假如說,張遼攻荊州,包圍呂蒙,打得太史慈投降,并斬殺甘寧,換做是你,你會怎么評價?至少也是“威震江南”吧?

關羽的戰績看似只是圍了曹仁,抓了于禁一伙人,殺了龐德。但是實際上,他遠離根據地三百里,深入魏土,如入無人之境,打穿了曹魏的南部防線,全殲曹操手上唯一的重裝機動兵團(曹操統一北方,幾乎百戰百勝的重裝機動兵團),直接抓了曹魏野戰軍總指揮。

這簡直太可怕了。

另外還有一點。于禁兵團被團滅后,曹操手上已無牌可打。

因為真正的戰爭不是打電子游戲,不是我有幾十萬兵,死了三萬還有幾十萬。

精兵是要練的,而練又是要花時間的。

真實的戰爭往往是我有幾十萬兵,但最精銳的幾萬兵被團滅后,剩下的兵都不頂卵用。

這就好比袁紹在官渡輸了,損失十萬兵,他河北老家還有十幾萬兵。但剩下這十幾萬兵根本不頂用。完全打不過曹軍。

所以《三國志》中說曹操聽聞前線慘敗的消息后,動了遷都的念頭。這一點都不夸張。

西有劉備,南有關羽,東有孫權,且內部爺多有騷亂。如果這些人一起擁上來,曹操的后果不堪設想。也就是孫權在關鍵時刻搞偷襲,給曹操續了一命,否則曹操肯定是晚節不保。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那里不是中原核心地帶,可以叫威震西北[呲牙]

  2. 評論的很好,有些分析超過專業評論[贊][贊][贊]

  3. 關羽對當時人口眾多的中原震懾更大,口口相傳下,更能提現威勢。

  4. 徐晃牛逼,都是新軍,訓練少,曹操前后兩次增兵,這樣徐晃才能長驅直入,擊潰關羽

  5. 黃忠名流千古的原因是立功的時候年齡足夠老……無論斬將還是殺敵,縱觀大陸歷史更出名的戰績數不勝數

  6. 因為曹操都考慮遷都了。這還不威震華夏。

  7. 是的,當時是曹魏最危險的時期,內憂外患,關羽也當得起威震華夏這個詞

  8. 黃忠當時是將,關羽是帥

  9. 關羽斬于禁,就算威震華夏,那么陸遜計襲荊州,擒獲武圣人關羽,那就是天下恐慌了吧?蜀國荊州兵,也是主力軍,最后全軍覆沒,其影響力,遠遠大于水淹七軍

  10. 😂😂,孫權的格局太小,曹魏明明占有6州半的土地,要打劫也打劫曹魏,打劫了它,,孫吳可以再存活至少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