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糾正題主一個錯誤。應該是《鳳陽士人》。
回到正題,《鳳陽士人》是一篇以夢境為主線,以女性視角表達出封建社會下男女情欲的本質上區別,也深層的揭示一夫一妻多妾的環境中女性陷入維系自身婚姻的難題。
故事梗慨。
在鳳陽有位讀書人,出門求學十幾個月了無音訊,妻子在家日夜憂心。一日夜晚,出現一位美女,要帶她去找尋讀書人,因妻子走路緩慢,跟不上美女的步伐,于是美女脫下自己的鞋子給妻子穿上。
果然沒有過多久,便見到的騎著白驢的讀書人,由于大家都非常勞累,美女相邀夫妻二人到家里休息。沒有想到讀書人暗生情愫,讀書人與美女當著妻子的面在臥房中行夫妻之事。
老婆傷心之余,遇到了自己的三弟,三弟聽聞,大怒,抱起大石頭砸向臥房,讀書人受傷,妻子心疼,三弟憤怒之下推到妻子。夢醒!
第二天,讀書人回到家中,三弟聽聞姐夫歸家,前去探望,閑聊之余,得知三人做了同樣的夢,只是不知那美女是何人?
整個故事將夢境與現實緊密結合,給人一種“假亦真時真亦假”的想象。以“三人同夢”表現出了夫妻間情真意切,同時也顯示了作者本身的愛情,親情觀。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以妻子對丈夫外出未歸憂心,構架出“夢境”。
“做夢”是人在睡眠時所做出的一種生理現象,古代人認為夢與“感知,記憶,思緒,情感,性格”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東漢時期王符寫到
“人有所思,即夢其到,有憂,即夢其事,晝夜所思,夜夢其事。”
由此可見,作者以妻子夢見讀書人與美女行夫妻之事,便是她一直憂心所在,在當時女性潛意識里,男人總是期盼著艷遇,尤其是在男權主義盛行的封建社會下,女性無論是“經濟,精神,心理”等對男性都有著一定的依賴性。
在文中作者構架“二人同夢”也反應出男人也同樣如此,古代文人在寫故事時,大部分會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一輩子幾十年的時間用于科舉之路。與妻子聚少離多,那么《鳳陽士人》中的夢境,融入了蒲松齡現實中無法完成的理想,從而依托夢境讓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作者通過“換履”的描寫,揭露了在封建禮教下對男人的寬容,以及男人所渴望的理想的婚姻方式。
覺麗人行迅速,女步履艱澀,呼麗人少待,將歸著復履。麗人牽坐路側,自乃捉足,脫履相假。
“履”這里指鞋子,作者在文中為什么要寫“換履”一事?至唐朝以來,女性裹腳并以“三寸金蓮”為美,一雙精致小巧的腳更是能夠成為取悅男人的工具,因而,小腳與鞋子也成為了當時女性極其私密的物品,是絕對不會輕易展示在外人面前。
在文中,美女居然肯把鞋子換給妻子穿,從而隱喻了“二女共侍一夫”,美女跟著唱到
“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冷透紗。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閑磕牙?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紅繡鞋兒占鬼卦。”
“紅繡鞋兒”作為私密之物,在這里就是明著暗示讀書人,這讀書人自然心領神會,于是就有了兩人當著妻子的面行夫妻之事。
這里就深刻反應了在封建禮教下對男人是極其寬容的,男人對現實中婚姻是存在不滿的。在古代封建社會下,女性教育缺失,性格懦弱,少有涉世等等因素的干擾下。大多數女性都只是在家相夫教子。
這個時候,文人們內心極其渴望有一位思想貼合的紅顏知己了。在這個夢境中,就折射出作者內心渴望真實的,美好的現實。或者意味著對某種事物的不滿情緒的宣泄,渴望得到改進。
以“但不知麗人何許耳。”結尾,反應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鳳陽士人》中的美女形象和以往作者的故事不同,在這里美女并無爾虞我詐的心態,在文中與讀書人偷歡在作者看來只是順其自然而已,從而暴露出封建社會的本質。
同時以“美女與讀書人行夫妻之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由于長久的分開,夫妻之間對“夫妻之事”的渴望,從而以“夢境”的方式出現,其中之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夢醒,一切回到現實。
結語;在封建社會下,由于男女實質上差異,往往婚姻中悲劇的締造者是男性,而最后卻由女人承擔了所有。最后以“不知麗人何許也”“三人同夢”在文中加進女方三弟,砸石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表明了女性在社會地位上的提高。
因此《鳳陽士人》從夢境到現實,從內心渴望到滿足于現狀,不得不說這個故事超越了其他同類型故事成為典范之作。
《聊齋》讀過多遍,從蒲松齡生活在那個時代來看,他的婦女觀已很不錯的了,就這一篇來說他對此婦人還是同情的,當然有些篇章贊美女子顯得更突出。用白話介紹文章的做法效果也很好,不過文言講成白話總有點茶變水的感覺。
那女子即是妻子的紅繡鞋所變化的,女子的歌詞中有暗示,而且妻子中途鞋不合腳,女子便和她換了鞋,其實就是妻子自己的這雙紅繡鞋,要不是自己的鞋怎會合自己的腳呢?三人同做一夢不奇,奇的是紅鞋牽線夫妻團聚
若蒲松齡寫的!那么古今同理,男人都要出外博取功名,做生意(或者創業,工作),妻子都會覺得丈夫出軌,男人在外可能會遇見可心的人也可能沒有,妻子一般都和自己娘倆人結盟對付丈夫(如果是皇家,那么就是外戚專權),其結果一是妻子和娘家人勝利得利,雙方慘敗女人就僅僅得到一個結果丈夫陳世美,男人失去一個好妻子,其結果二平局,如書中結局盡管都知道了但是各人擔起家庭的責任,更佳珍惜對方!
會不會是女子覺得丈夫好久不回,擔心他在外面有了其他女子,可又不知道他在那里,于是便有了此夢,夢中又不敢出面勸阻,妖怪看她善良所以便把他丈夫送回來了[微笑]
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冷透紗。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閑磕牙?\n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紅繡鞋兒占鬼卦。這歌謠寫的好形象
這篇文我感覺是揭露了封建社會對女性意識的壓迫之深以及女性在封建思想的荼毒下內心的矛盾。一方面妻子希望自己像那個女子一樣能夠盡情釋放作為女人天性的嫵媚妖嬈,讓丈夫更愛自己,但是封建思想又讓她覺得這樣太放蕩,還是保守一點才像良家婦女。其實那個女子就是妻子內在被壓抑的天性。真我的她既享受跟丈夫纏綿的美好,被集體意識影響的她又覺得這種事很羞愧,所以就出現了丈夫跟女子開心的講他們的私事,她在外面聽卻羞愧難當。胞弟也是她內在的一面。如果她用嫵媚妖嬈獲得丈夫的愛,內心又會覺得丈夫是個愛美色的人,會容易被美色誘惑,這又會讓她感到很憤怒,胞弟就代表了她的這種憤怒。但是她又會壓抑這種憤怒,因為覺得那是她的丈夫,即使丈夫辜負了她,她也會原諒,因為封建思想下,女人沒有自我,就是男人的一件附屬品,所以當憤怒傷害了丈夫,她反而會埋怨自己的憤怒。其實這篇文章現在看來仍舊有很大的警示意義,雖然封建社會已經過去多年,但是封建思想在當代人類集體意識中仍舊還有殘存。這篇文即使放在當下看也是一篇好文,揭露了一些人類集體意識的桎梏。
總覺得穿了那女子的鞋子,那個地方有些奇怪,有什么暗示作用嗎
那女子就是這女子。女子想用溫情喚回丈夫,同時又想丈夫自覺自愿的善待自己。蒲松齡把一個女人內心的矛盾兩方面分解成了兩個角色。這么想,是不是幾乎所有的事都能解釋了。
蒲松齡是世界級的魔幻現實主義大師
大家喜歡這種關于蒲松齡小說的改編,可以關注我,以后還會有更多有趣的內容分享。[害羞]